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发展愿景

博文雅人,转识成智,致力于文学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跨学科研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开放性、国际化、研究型学院,培养心系家国、文史兼修、中西会通的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

学科建设

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文化研究系,具有完备的全建制学科体系。2015年,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被上海市教委确立为高原学科。2019年底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文学科拥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教育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历史学科拥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等。

名师荟萃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210余人,专任教师14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60人,各类高层次人才40余人次,博士后研究人员50余人,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芬兰、土耳其、印度、斯里兰卡、埃及等国家和地区的全职外籍教师10余人。文学院在校学生12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400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700余人(其中包括国际留学生140余人)。

文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行政管理保障水平,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坚持内涵式发展和开放办院,努力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学院。

培养模式

课内 :教师教学与自主学习

文学院的大部分课程采取小班教学模式,给予师生最大程度上的交流探讨空间。同时,采取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低年级学生学院层面配备导师——注重学习指导与励志教育”和“高年级学生专业层面配备导师——注重专业指导与学术教育”。导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意识,指导学生参加科创大赛、学术研究等。

课外 实践活动与竞赛交流

文学院鼓励学生知行合一,挑战创新。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文学之夜”,是文学院为适应上海大学大类招生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而量身打造的高端文学交流平台,先后邀请莫言、王安忆、周大新、毕飞宇等文学大家。

学生能力成长平台及成果

1.国际化交流

文学院充分利用校院两级的各类海外交流项目,推动学生联合培养与交换学习,不断推进学生培养模式的国际化。与美国怀俄明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2.团学实践(第二课堂)

学院教育部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基地致力于发掘中华古诗文吟诵、创作与诗礼文化的价值内涵,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七届中华古诗词吟诵大会;启思论坛学术创作平台已举办十一届;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文学之夜”迄今已举办十一届。

3.学科竞赛

聚焦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形成孵化和扶持制度,探索形成“社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项目”的学生科创能力培育路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国家级立项4项,上海市立项2项;第十六届“挑战杯”获得国赛特等奖1项,市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七届“挑战杯”获得市赛特等奖1项。

人才培养成果展示 “自强不息上大人——优秀学姐”案例展示

徐嘉,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心理委员,曾获得上海市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征文二等奖等,连续两年获得学业特等奖学金。徐嘉同学积极参加寒暑期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各项比赛,她担任负责人的项目“百年风华,劳工神圣——有关‘一战’华工文化记忆的调查研究”,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她带领8个人的团队,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华工后代、实地调研、文献整理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最终形成了300多页的成果册;并已与山东博物馆、山东华侨会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以及比利时弗兰德斯战地博物馆取得了合作,正在逐步构建完善一战华工数据库。荣誉固然耀眼,然而在闪光灯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挑灯夜战。徐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带领组员们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毫无头绪到最终整理出厚厚一沓成果册。赛期和考试周冲突,她也依然能平衡好比赛和学业。此外,徐嘉同学还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是校田径队的一员。热爱写作的她也经常投稿,发表了不少文章。她始终相信,努力是会有回报的。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人生都可以更宽广。虽然辛苦,但望见沿途花开,便知一切值得。

毕业去向

文学院2023年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9.66%,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机关事业、文化艺术、出版编辑等行业和领域,就业行业的分布相对较广,其中部分优秀毕业生入职华为、腾讯、振华重工等全球五百强企业。近年来,超过30%的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其中2023年继续深造比例达47.4%。多人考取或免试直升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出国(境)深造比例也在持续提升,2023年出国(境)学生中,50%进入QS全球排名前100的国际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学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利兹大学、苏黎世大学、诺丁汉大学等。




发展愿景

博文雅人,转识成智,致力于文学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跨学科研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开放性、国际化、研究型学院,培养心系家国、文史兼修、中西会通的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

学科建设

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文化研究系,具有完备的全建制学科体系。2015年,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被上海市教委确立为高原学科。2019年底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文学科拥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教育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历史学科拥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等。

名师荟萃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210余人,专任教师14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60人,各类高层次人才40余人次,博士后研究人员50余人,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芬兰、土耳其、印度、斯里兰卡、埃及等国家和地区的全职外籍教师10余人。文学院在校学生12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400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700余人(其中包括国际留学生140余人)。

文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行政管理保障水平,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坚持内涵式发展和开放办院,努力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学院。

培养模式

课内 :教师教学与自主学习

文学院的大部分课程采取小班教学模式,给予师生最大程度上的交流探讨空间。同时,采取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低年级学生学院层面配备导师——注重学习指导与励志教育”和“高年级学生专业层面配备导师——注重专业指导与学术教育”。导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意识,指导学生参加科创大赛、学术研究等。

课外 实践活动与竞赛交流

文学院鼓励学生知行合一,挑战创新。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文学之夜”,是文学院为适应上海大学大类招生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而量身打造的高端文学交流平台,先后邀请莫言、王安忆、周大新、毕飞宇等文学大家。

学生能力成长平台及成果

1.国际化交流

文学院充分利用校院两级的各类海外交流项目,推动学生联合培养与交换学习,不断推进学生培养模式的国际化。与美国怀俄明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2.团学实践(第二课堂)

学院教育部中华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基地致力于发掘中华古诗文吟诵、创作与诗礼文化的价值内涵,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七届中华古诗词吟诵大会;启思论坛学术创作平台已举办十一届;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文学之夜”迄今已举办十一届。

3.学科竞赛

聚焦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形成孵化和扶持制度,探索形成“社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项目”的学生科创能力培育路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国家级立项4项,上海市立项2项;第十六届“挑战杯”获得国赛特等奖1项,市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七届“挑战杯”获得市赛特等奖1项。

人才培养成果展示 “自强不息上大人——优秀学姐”案例展示

徐嘉,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心理委员,曾获得上海市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征文二等奖等,连续两年获得学业特等奖学金。徐嘉同学积极参加寒暑期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各项比赛,她担任负责人的项目“百年风华,劳工神圣——有关‘一战’华工文化记忆的调查研究”,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她带领8个人的团队,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华工后代、实地调研、文献整理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最终形成了300多页的成果册;并已与山东博物馆、山东华侨会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以及比利时弗兰德斯战地博物馆取得了合作,正在逐步构建完善一战华工数据库。荣誉固然耀眼,然而在闪光灯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挑灯夜战。徐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带领组员们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毫无头绪到最终整理出厚厚一沓成果册。赛期和考试周冲突,她也依然能平衡好比赛和学业。此外,徐嘉同学还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是校田径队的一员。热爱写作的她也经常投稿,发表了不少文章。她始终相信,努力是会有回报的。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人生都可以更宽广。虽然辛苦,但望见沿途花开,便知一切值得。

毕业去向

文学院2023年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9.66%,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机关事业、文化艺术、出版编辑等行业和领域,就业行业的分布相对较广,其中部分优秀毕业生入职华为、腾讯、振华重工等全球五百强企业。近年来,超过30%的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其中2023年继续深造比例达47.4%。多人考取或免试直升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出国(境)深造比例也在持续提升,2023年出国(境)学生中,50%进入QS全球排名前100的国际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学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利兹大学、苏黎世大学、诺丁汉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