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编者按

为充分体现我校离退休教授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在当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发挥作用,2019年,我校设立了老教授课程思政工作坊。在老干部党委的统筹下,由老干部工作处牵头负责,联合退休教职工工作处、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同志参与学校中心工作。2020年,工作坊联合《复旦》校刊,开设“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特邀各院系离退休教授结合多年来教书育人的经验,围绕“我所开设过的课程”、“我当年是怎么编写教材的”、“我当年是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我们当年是这样备课的”等主题撰写文稿,传授经验为主,讲述当年故事为辅,为广大在职教师备课、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老教授谈教书育人”专栏系列文稿,有在《复旦》校刊定期发表,也有在《校史通讯》和复旦主页“相辉笔会”刊登。我们将在本公众号中陆续加以推送。本期与您分享张振华教授的教研心得,并借此对张教授表示敬意和谢意。


深耕审美教育  繁荣校园文化

张振华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教授,作家。 长期负责校艺术教育中心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中华美学学会全国美育研究会和上海市美学学会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等理事职务,系中国影协、上海市社联、上海作协会员。长期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及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评审专家。

曾主持和完成“符号论电影美学研究”、"中国花鸟诗歌鉴赏与研究”、“电影艺术理论研究”、“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等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出版《文艺美学电影学论稿》《第三丰碑: 电影符号学综述》《影像文化通论》《第五代导演丛书》《金瓶梅说》等著作22部。发表《李隆基与盛唐诗歌崛起之关系》《影象符号的哲学新解》《略论电影艺术的视觉心理机制》《海派电影文化论》《谢晋电影艺术教育思想初探》等学术论文百余篇。创作《枫叶为谁红》等影视剧本3部,《歌星》《西川遗恨》等中短篇小说9篇,《棕榈》、《梦中的书屋》等诗歌、 散文80余篇,《对话剧走出困境的文艺社会学思考》等文艺评论约120余篇,校勘古籍《绘事发微》等。

学术成果曾获文化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上海市社联、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等多种奖项。1993主持创建上海市蒙太奇文化艺术进修学院并任院长至今。曾获上海市市级教育成果二等奖和“复旦大学优秀教师”、“上海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院(校)长”等称号。


复旦校史上大师辈出,不少学术耆宿、名教授均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且作过贡献,如王蘧常、朱东润之于书法,洪深之于戏剧,伍蠡甫之于绘画,赵景深之于戏曲……历届校友中于右任(书法),水华、舒适(电影),马彦祥(话剧),陈铎(电视),梁晓声(剧作家)亦各有不菲的艺术造诣。今天我们要传承“歌诗习礼”悠久传统,并非旨在培养艺术名家,而是要努力构建新时代正确健康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众多艺文社团让莘莘学子们在益趣并重的实践中,进一步接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推进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20世纪春风拂面的改革开放热潮中,我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生。艺教与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相互配合,派出一些德艺兼备的师资,分别到校话剧团、影视评论协会、合唱团、书画社、民乐队、现代舞协等较稳定的学生社团担任指导老师,协助举办每年一度的全校学生歌会、剧社创排新剧、大学生电影节等涵盖歌舞、器乐、表演、书画、时装等领域的学生艺术活动,初步实现了校园文化健康活泼的可持续发展。

1988年初冬,党委宣传部与学工部牵头,由张德明老师和我具体筹办校门两侧中心宣传窗大型图文“历届校友影视回顾展”,此时我常任社团复旦影协顾问教师。在时间紧且几无资料的困难条件下,我们走访各系、查询校史室,运用我曾在市电影局编辑部5年的工作经验,了解了“新中国电影开创者之一”、执导过《白毛女》《伤逝》《林家铺子》等优秀影片的导演张水华,饰演过《红日》74师师长张灵甫与《林冲》的老影帝舒适,编创过《今夜有暴风雪》《返城年代》和《人世间》的梁晓声,乃至首获国际制片人奖的张昭、电视名剧《秦王李世民》编剧颜海平等,都曾是复旦学子;而《黑炮事件》《青春万岁》《女大学生宿舍》等大量影视剧佳作的主创人员或重要角色中都有我们各系科的校友!

1990年秋冬,按学校部署,第二届校友影视回顾展再度举办。时任学工部部长张德明和我在系列活动中增强了新信息与学术性的互动融合。金涛、王昕等学生新骨干精选了校友屠怀青编剧的《闺阁情怨》、李唯的《黑炮事件》、梁晓声的《那年冬天》、潘培成的《戴勋章的走私犯》等8部不同风格影片,在影评协会内外观摩讨论,在校刊副刊《芳草地》等报刊发表多篇专题影评,同样引起社会上普遍关注。最后,在3108教室兼职教授谢晋导演举办的精彩报告中,汇展圆满结束——记得那晚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掌声热烈,连管楼工友都说:即使向来热闹的3108也很罕见!

教学相长。在长期教书育人、辅导社团过程里,敏感善思、勤奋笃学的复旦学生们常给予我莫大启益与鞭勉。目睹上世纪末校园影评渐蔚然成风,影协社团已出现质量不菲的学生自办影评刊物。1991年夏,我作为老作者向权威双月刊《电影艺术》主编建议:新辟一高校影评专栏,让大学生们探研当代影视理论多一个阵地、也可有利于中国高校校园电影文化建构向更高层次发展。该刊编委会很快采纳了此建言,王人殷主编让我尽快以新时期国产片的蓬勃崛起为主轴,发动理论素养扎实的学生写文章:“给全国高校研究电影艺术开个好头!”同年11月出版的第6期《电影艺术》以《复旦学生谈中国电影》为总标题,发表我校文史哲多系本科在读生撰写的《漫谈第四代》、《继承与创新的双重变奏》等一组论文,作者杨文凯、金涛、吴志超均是学生影协理事以上骨干;《电影艺术》还特地加了长段编者按,回顾复旦大学作为改革开放初年最早开设“电影美学”“影视剧艺术”公选课高校的课程建设和复旦影协1981年以来几项重要活动。并由此开启了这家国内电影理论顶级学刊延续多年的新专栏——“高校园地”。

那时国内群众影评十分热火,最早成立的学生社团之一影评协会尤显活跃。记得十几年内,曾先后自筹经费创办过三四种油印学生刊物如《复旦影评》、《光影百年》等等。作为常年指导教师,我曾两撰创刊词、所带研究生亦多写过文章……1991年10月7日,我与时任影协会长的88中文系金涛同学,还携他主编的当期《燕园影谭》代表复旦出席了当年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专家参与的“全国群众影评自办刊物展示评选”活动的闭幕式。结果,我校那本装帧简朴却“内涵丰富厚实,洋溢着青春朝气”的自办刊物《燕园影谭》最终喜获特别荣誉奖!

文章光华三十载,难泯绛帐母校情。有幸从恢复高考终圆大学梦到踏上讲台,我始终铭记着时代与师长的教诲嘱托,和中心同事们一起坚持为复旦艺术教育事业尽心耕耘。

(本文有节选,出自《深耕审美教育  繁荣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