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体教融合工作中,体育部门要做更积极的一方,主动破除壁垒,积极参与到教育政策的改革制定中。”近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王立伟在于成都市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上表示,唯有将体育和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让教育的成果更加扎实,让体育的作用更加彰显,“体育将成就更好更全面的教育”。
本次培训班是在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背景下举行的,来自全国30余个省(区、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体教融合的可能性。
“机不可失。”在广州体育学院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教授裴立新看来,包括《意见》在内的多个相关政策实施,“十四五”青少年体育发展环境好于以往,“尤其是长期影响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应试教育’和体制性因素两大因素化解,青少年体育发展路子越来越宽。”当前亟须推进对相关政策细化落实,而以四川省为例,早已有多地走在“体教融合”前列,为《意见》落地提供了现实样本。
融合不仅是体教资源的简单相加
《意见》出台释放出清晰信号:“体教融合是一项非常重要、意义深远且充满了复杂性、敏感性和艰巨性的改革。”王立伟表示,要想抓好体教融合的落实,“首先必须转变思路”。
王立伟坦言,对体育人而言,有些长期延续的认识似乎正渐渐“不合时宜”——习惯于封闭式培养人才,更多关注最好人才的竞技成绩;常常对教育系统培养体育人才不够信任,认为对方不够专业、不懂体育;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更多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与体育部门关系不大,等等。
体教双方都必须认清的问题是,“融合不是为解决某个问题采取的临时举措,也不是体育、教育资源的简单相加,这种融合的深刻性体现在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融合,并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裴立新表示,理念融合是深化教体融合行动的先导,要破除部门思维,没有“你的”“我的”之分。
打破教育体育体制机制壁垒成为融合关键。据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张登才介绍,绵阳市从2010年率先在全省启动“体教结合”,合并教育局、体育局为“教育和体育局”运转。为了让教育和体育的资源能真正“转”起来,少不了实行教育体育经费计划一条线,将体育教学和竟赛成绩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管理、纳入体育工作考核内容等举措。张登才举例表示,小学和高中实行体育学业考核,输送至省优秀运动队的高中学生按照每输送1人乘3的标准纳入本一上线人数计算,“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积极性”。
2012年,在绵阳市教体局指导下,绵阳奥林匹克学校进驻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把射击这样的传统竞技项目带入校园。“以前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冠军,进入学校后,越来越多学生从射击项目中受益,也不再强求学生非要去专业队。”1990年从专业队退役后,唐军从事射击教练工作近30年,随着“办公室”从业余体校搬进校园,这位基层教练的思想也有了转变。
训练场设在学校,不等于放弃“提高”只要“普及”。为让学生获得更专业的训练,学校出资采购造价高昂的电子靶,“在学校里有这样的设施非常难得。”唐军表示,场地设备、师资生源是学校优势,而专项教学就是体育部门独有的资源,“每年新生一入校,我们马上就安排体验课,让人人有机会接触射击。”唐军发现,项目迅速铺开,且随着学校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项目一条龙”建设,大量学生都在学习和训练中找到平衡,只是射击于多数学生而言,“是一种爱好,是一块通往大学的敲门砖。”真正有意愿进入专业队的,唐军表示,“凤毛麟角。”
现实让唐军转变着早已固化的“金牌思维”,他常常观察学生的变化,“一开始打得好激动得不行,打不准马上就蔫儿了,慢慢地,他们基本能做到波澜不惊,将来进入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是宝贵财富。”他表示,不乏文化课老师提到,练习射击项目的学生更加专注,学习效率也更高。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新土壤
当金牌项目的基层教练探索“普及”的重要性时,数学老师曾亮却在“小众项目”曲棍球上实现了“带出冠军”的梦想。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犍为第一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女子曲棍球队已成为学校近十几年“体教结合”的注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该校女子曲棍球队共培养曲棍球运动员151人。“先后输送进国家队7人,现在备战东京奥运会的有3人。”参与创办学校女曲队伍的曾亮是一名老教师,年轻时梦想以足球技能走出去,无奈受到身高限制,最终通过高考成了数学老师。当学校希望通过曲棍球打造“品牌”时,“四十好几”的他重新去学体育教育,与退役后的原四川省女子曲棍球队队长陈霞共同把队伍拉扯起来。“我那时就梦想,要有弟子进省队、进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现在看来基本都实现了。”曾亮期待,明年东京奥运会队员们能为中国带回一枚奖牌。
建队之初,沙土场地和用胶水、锯木屑修补球杆的条件对他们都算不上艰难。真正的难题在于选材和主科老师的支持。由于当时曲棍球运动不普及,学校师生和家长都不认可。曾亮记得,2005年建队需要12个人,“完全无法按项目选材角度考虑”。国家队队员吴梦荣就在其中,“那时她身体素质不好,800米都跑不完,但有灵气、会动脑筋。”曾亮表示,即便到后期选材面扩大,头脑灵活和文化成绩也是他的重要标准。
“苗子”更多分布在周围村镇,教练们利用各县、校举行运动会的时间,到现场物色苗子,“可随时调用学校小车”。2009年,曾亮先后5次到彭杨家中,反复做她父母的工作,最后成功招进球队,为她今后成为国家女曲核心队员写下开头。
为让当地更多孩子加入曲棍球运动,县教体局统筹安排曲棍球队员从小学到高中的就学问题及学籍问题,小学生统一安置在县城内两所小学就读,初中保证升入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并享受减免一半费用的优惠政策,初中毕业后使用特长生指标招入高中就读。此外,定期下拨训练专项经费,结合农村队员较多的情况,在体彩公益金分配中给予较大倾斜,极大解决了这些队员的生活问题。据曾亮表示,现在来练曲棍球的孩子“近40%是自己主动找来的”。
2004年,成都市华阳中学同样选择了“冷门”的曲棍球。据校长祝长水介绍,经过多年从“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再到如今“体教融合”的探索,学校先后向国家队、国青队、国少队、省队输送了70名优秀运动员,其中,国家女曲守门员叶娇成为天府新区第一个有资格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竞技场上的影响力带动了项目在基层的发展。为保证曲棍球项目的后备人才,当地教体部门规划布局了以锦江小学为龙头的6个小学曲棍球训练基地,并坚持开展每年的小学生曲棍球比赛,目前,锦江小学、华阳小学把曲棍球纳入校本课程。同时,华阳中学引进专业曲棍球退役队员到学校任教和训练,并派他们每周轮流到区内6个小学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体育教师进行引领,并作好了选材记录。此外,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输送也有奖励机制,最关键是,地方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在曲棍球体育特长生小升初、初升高招生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
“学校+俱乐部”的青训模式让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体育老师齐军竹找回对足球的梦想,他不曾想到,从中乙退役后成为体育老师后,自己的学生会为他“再圆职业梦”。
2008年,学校足球队开始筹建,为避免班主任“不放人”,几个入选的孩子就放到和齐军竹私人关系好的老师班上,但球队规模变大后“只能全校动员了。”随着体教融合推进,四川中新宏报足球俱乐部的一批专业足球教练加入进来。他们的到来让球队成绩明显提升。其中,小队员张永龙获2018年全国小学组“球王”称号,入选全国谁是球王青少年校园足球大赛小学组“最佳阵容”(全国仅10人),并作为球童参加俄罗斯世界杯的入场式,“现在张永龙已经被恒大俱乐部看中,有望站上职业赛场。”齐军竹透露。
四川中新宏报足球俱乐部的总教练张炯曾是中国五人制足球国家队队长,团队里多是刚退役的年轻教练,“能传授学生很多实战经验,这是我们单纯学理论得不到的。”作为学校的体育老师,齐军竹认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受益的不仅是学生,也包括自己,为配合专业团队,他得到很多外出培训的机会以提升业务能力,他喜欢这样的气氛,“没有话语权之争,都是为了孩子取得更好成绩。”但他强调,“我们和外聘教练必须要达成共识,孩子文化成绩优先,不达标不能训练,毕竟在更高的赛场上拼的是智商,即便不走专业路线,有文化成绩作保证,路也能走得宽一些。”
在绵阳,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并不新鲜。据绵阳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丁军介绍,学校在2017年引进绵阳市鲲鹏羽毛球俱乐部、翼锋击剑俱乐部实验了投资资金、修建场馆的社教模式。体教融合项目射击、乒乓球、羽毛球、击剑四大项目近3年新生参加体验2.4万人次,参与率100%,参加课外辅导训练1.5万人,专业训练人数840人。
不同于齐军竹要配合“请进来”的教练,唐宏川的更多工作是陪着学校文化课老师“走出去”。2005年8月,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与成都市足球协会签订协议,共同创办男子足球班、组建男子足球队。出于对足球的热爱,音乐老师唐宏川成为棠外男足班班主任,一干就是10多年。
“基本每天往返一趟温江足球基地。”据唐宏川介绍,在棠外,喜欢足球的孩子会进行几次分流,小学阶段的足球特长生采取分散到各个普通班级的模式;初中阶段采取单独编班,选拔富有班级管理经验的专业教练和了解体育、热爱足球运动的文化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到了高中阶段,对于特长水平较高又愿意走职业化球员之路的特长生,送往温江足球基地培养,文化课方面,由棠外选派老师前往基地授课,其余特长生则留在棠外分散到各个班级就学,走文化加特长并行发展的道路,向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
在这种模式下,棠外男足队目前有10人入选国家青年队、15人入选国少队、23人赴法国梅斯足球俱乐部培训,1人在法甲里昂俱乐部培训,1人在法甲圣埃蒂安俱乐部培训。学校代表省市参加各级比赛成绩斐然,其中,2019年4月学校高中男足队代表中国赴塞尔维亚参加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进入16强。
在我国,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传统途径是体育系统,近年又拓展了社会系统,“《意见》创新性地提出将国民教育体系纳入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范围,使三方面的资源得到有效融合和发展,共同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裴立新表示,资源融合是实现目标融合的保障。从不少在体教融合方面取得成效的样本可见,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校园体育已呈现出趋势,然而,如何为更多学校“松绑”还需要更具有操作性的指引。裴立新表示,“发展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0月27日
“在推进体教融合工作中,体育部门要做更积极的一方,主动破除壁垒,积极参与到教育政策的改革制定中。”近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王立伟在于成都市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上表示,唯有将体育和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让教育的成果更加扎实,让体育的作用更加彰显,“体育将成就更好更全面的教育”。
本次培训班是在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背景下举行的,来自全国30余个省(区、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体教融合的可能性。
“机不可失。”在广州体育学院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教授裴立新看来,包括《意见》在内的多个相关政策实施,“十四五”青少年体育发展环境好于以往,“尤其是长期影响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应试教育’和体制性因素两大因素化解,青少年体育发展路子越来越宽。”当前亟须推进对相关政策细化落实,而以四川省为例,早已有多地走在“体教融合”前列,为《意见》落地提供了现实样本。
融合不仅是体教资源的简单相加
《意见》出台释放出清晰信号:“体教融合是一项非常重要、意义深远且充满了复杂性、敏感性和艰巨性的改革。”王立伟表示,要想抓好体教融合的落实,“首先必须转变思路”。
王立伟坦言,对体育人而言,有些长期延续的认识似乎正渐渐“不合时宜”——习惯于封闭式培养人才,更多关注最好人才的竞技成绩;常常对教育系统培养体育人才不够信任,认为对方不够专业、不懂体育;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更多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与体育部门关系不大,等等。
体教双方都必须认清的问题是,“融合不是为解决某个问题采取的临时举措,也不是体育、教育资源的简单相加,这种融合的深刻性体现在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融合,并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裴立新表示,理念融合是深化教体融合行动的先导,要破除部门思维,没有“你的”“我的”之分。
打破教育体育体制机制壁垒成为融合关键。据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张登才介绍,绵阳市从2010年率先在全省启动“体教结合”,合并教育局、体育局为“教育和体育局”运转。为了让教育和体育的资源能真正“转”起来,少不了实行教育体育经费计划一条线,将体育教学和竟赛成绩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管理、纳入体育工作考核内容等举措。张登才举例表示,小学和高中实行体育学业考核,输送至省优秀运动队的高中学生按照每输送1人乘3的标准纳入本一上线人数计算,“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积极性”。
2012年,在绵阳市教体局指导下,绵阳奥林匹克学校进驻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把射击这样的传统竞技项目带入校园。“以前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冠军,进入学校后,越来越多学生从射击项目中受益,也不再强求学生非要去专业队。”1990年从专业队退役后,唐军从事射击教练工作近30年,随着“办公室”从业余体校搬进校园,这位基层教练的思想也有了转变。
训练场设在学校,不等于放弃“提高”只要“普及”。为让学生获得更专业的训练,学校出资采购造价高昂的电子靶,“在学校里有这样的设施非常难得。”唐军表示,场地设备、师资生源是学校优势,而专项教学就是体育部门独有的资源,“每年新生一入校,我们马上就安排体验课,让人人有机会接触射击。”唐军发现,项目迅速铺开,且随着学校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项目一条龙”建设,大量学生都在学习和训练中找到平衡,只是射击于多数学生而言,“是一种爱好,是一块通往大学的敲门砖。”真正有意愿进入专业队的,唐军表示,“凤毛麟角。”
现实让唐军转变着早已固化的“金牌思维”,他常常观察学生的变化,“一开始打得好激动得不行,打不准马上就蔫儿了,慢慢地,他们基本能做到波澜不惊,将来进入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是宝贵财富。”他表示,不乏文化课老师提到,练习射击项目的学生更加专注,学习效率也更高。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新土壤
当金牌项目的基层教练探索“普及”的重要性时,数学老师曾亮却在“小众项目”曲棍球上实现了“带出冠军”的梦想。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犍为第一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女子曲棍球队已成为学校近十几年“体教结合”的注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该校女子曲棍球队共培养曲棍球运动员151人。“先后输送进国家队7人,现在备战东京奥运会的有3人。”参与创办学校女曲队伍的曾亮是一名老教师,年轻时梦想以足球技能走出去,无奈受到身高限制,最终通过高考成了数学老师。当学校希望通过曲棍球打造“品牌”时,“四十好几”的他重新去学体育教育,与退役后的原四川省女子曲棍球队队长陈霞共同把队伍拉扯起来。“我那时就梦想,要有弟子进省队、进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现在看来基本都实现了。”曾亮期待,明年东京奥运会队员们能为中国带回一枚奖牌。
建队之初,沙土场地和用胶水、锯木屑修补球杆的条件对他们都算不上艰难。真正的难题在于选材和主科老师的支持。由于当时曲棍球运动不普及,学校师生和家长都不认可。曾亮记得,2005年建队需要12个人,“完全无法按项目选材角度考虑”。国家队队员吴梦荣就在其中,“那时她身体素质不好,800米都跑不完,但有灵气、会动脑筋。”曾亮表示,即便到后期选材面扩大,头脑灵活和文化成绩也是他的重要标准。
“苗子”更多分布在周围村镇,教练们利用各县、校举行运动会的时间,到现场物色苗子,“可随时调用学校小车”。2009年,曾亮先后5次到彭杨家中,反复做她父母的工作,最后成功招进球队,为她今后成为国家女曲核心队员写下开头。
为让当地更多孩子加入曲棍球运动,县教体局统筹安排曲棍球队员从小学到高中的就学问题及学籍问题,小学生统一安置在县城内两所小学就读,初中保证升入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并享受减免一半费用的优惠政策,初中毕业后使用特长生指标招入高中就读。此外,定期下拨训练专项经费,结合农村队员较多的情况,在体彩公益金分配中给予较大倾斜,极大解决了这些队员的生活问题。据曾亮表示,现在来练曲棍球的孩子“近40%是自己主动找来的”。
2004年,成都市华阳中学同样选择了“冷门”的曲棍球。据校长祝长水介绍,经过多年从“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再到如今“体教融合”的探索,学校先后向国家队、国青队、国少队、省队输送了70名优秀运动员,其中,国家女曲守门员叶娇成为天府新区第一个有资格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竞技场上的影响力带动了项目在基层的发展。为保证曲棍球项目的后备人才,当地教体部门规划布局了以锦江小学为龙头的6个小学曲棍球训练基地,并坚持开展每年的小学生曲棍球比赛,目前,锦江小学、华阳小学把曲棍球纳入校本课程。同时,华阳中学引进专业曲棍球退役队员到学校任教和训练,并派他们每周轮流到区内6个小学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体育教师进行引领,并作好了选材记录。此外,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输送也有奖励机制,最关键是,地方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在曲棍球体育特长生小升初、初升高招生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
“学校+俱乐部”的青训模式让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体育老师齐军竹找回对足球的梦想,他不曾想到,从中乙退役后成为体育老师后,自己的学生会为他“再圆职业梦”。
2008年,学校足球队开始筹建,为避免班主任“不放人”,几个入选的孩子就放到和齐军竹私人关系好的老师班上,但球队规模变大后“只能全校动员了。”随着体教融合推进,四川中新宏报足球俱乐部的一批专业足球教练加入进来。他们的到来让球队成绩明显提升。其中,小队员张永龙获2018年全国小学组“球王”称号,入选全国谁是球王青少年校园足球大赛小学组“最佳阵容”(全国仅10人),并作为球童参加俄罗斯世界杯的入场式,“现在张永龙已经被恒大俱乐部看中,有望站上职业赛场。”齐军竹透露。
四川中新宏报足球俱乐部的总教练张炯曾是中国五人制足球国家队队长,团队里多是刚退役的年轻教练,“能传授学生很多实战经验,这是我们单纯学理论得不到的。”作为学校的体育老师,齐军竹认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受益的不仅是学生,也包括自己,为配合专业团队,他得到很多外出培训的机会以提升业务能力,他喜欢这样的气氛,“没有话语权之争,都是为了孩子取得更好成绩。”但他强调,“我们和外聘教练必须要达成共识,孩子文化成绩优先,不达标不能训练,毕竟在更高的赛场上拼的是智商,即便不走专业路线,有文化成绩作保证,路也能走得宽一些。”
在绵阳,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并不新鲜。据绵阳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丁军介绍,学校在2017年引进绵阳市鲲鹏羽毛球俱乐部、翼锋击剑俱乐部实验了投资资金、修建场馆的社教模式。体教融合项目射击、乒乓球、羽毛球、击剑四大项目近3年新生参加体验2.4万人次,参与率100%,参加课外辅导训练1.5万人,专业训练人数840人。
不同于齐军竹要配合“请进来”的教练,唐宏川的更多工作是陪着学校文化课老师“走出去”。2005年8月,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与成都市足球协会签订协议,共同创办男子足球班、组建男子足球队。出于对足球的热爱,音乐老师唐宏川成为棠外男足班班主任,一干就是10多年。
“基本每天往返一趟温江足球基地。”据唐宏川介绍,在棠外,喜欢足球的孩子会进行几次分流,小学阶段的足球特长生采取分散到各个普通班级的模式;初中阶段采取单独编班,选拔富有班级管理经验的专业教练和了解体育、热爱足球运动的文化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到了高中阶段,对于特长水平较高又愿意走职业化球员之路的特长生,送往温江足球基地培养,文化课方面,由棠外选派老师前往基地授课,其余特长生则留在棠外分散到各个班级就学,走文化加特长并行发展的道路,向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
在这种模式下,棠外男足队目前有10人入选国家青年队、15人入选国少队、23人赴法国梅斯足球俱乐部培训,1人在法甲里昂俱乐部培训,1人在法甲圣埃蒂安俱乐部培训。学校代表省市参加各级比赛成绩斐然,其中,2019年4月学校高中男足队代表中国赴塞尔维亚参加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进入16强。
在我国,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传统途径是体育系统,近年又拓展了社会系统,“《意见》创新性地提出将国民教育体系纳入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范围,使三方面的资源得到有效融合和发展,共同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裴立新表示,资源融合是实现目标融合的保障。从不少在体教融合方面取得成效的样本可见,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校园体育已呈现出趋势,然而,如何为更多学校“松绑”还需要更具有操作性的指引。裴立新表示,“发展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