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朔风凛凛。桂北腹地,一架战鹰闯入视野,螺旋桨快速旋转,划破天空的寂静。
“跳!”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11名特战“教头”相继从3000余米高空跃出舱门,朵朵伞花绽放万里云天。这是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组织空降空投教研室教员开展高空伞降实跳训练的一个镜头。
“‘教位’也是战位,不能坐上‘教位’离了战位。”该院一名领导说,他们坚持研训并举、以战领教,狠抓实战课目教学,此次高空伞降实跳训练,是学院调整组建后一个新的教学课目。
学院领导告诉笔者,3000米以上高空气流复杂,风向风速多变,开展“高跳低开”和“高跳高开”两种方式的高空伞降实跳训练,难度高、风险大,对跳伞人员空中姿势保持和开伞时机有极高的要求。“险难课目是砥砺战斗力的磨刀石,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训练难度。”院党委对此达成共识,并将这一课目列入教学计划。
“军校教员担负着铸魂育人和组训教学的重要使命,面对险难课目,必须身体力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该院教员王建颇有感触地说,如果教员对所教课目不精通、不熟练,就是对部队战斗力建设不负责任。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触,源自他亲身经历的两件事——
去年,王建从某特种部队选调到该院任教。走上教员岗位之初,他信心满怀:凭借自己扎实的伞降功底,教好一门课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不料,第一堂课他就“出了糗”——有关高空跳伞的一个难度大的重要知识点,他费劲地讲了3次才被大部分学员消化吸收,导致下课推迟3分钟。
不久,我军某特种部队与外军进行联演联训,王建和该院几名伞降教员参与观摩。他们发现,我军特战队员习惯用绳拉开伞,在先离机的情况下,经常比外军特战队员晚着陆。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多耽搁一秒都会面临暴露和被消灭的危险!这些让王建和同事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何改进,只有实跳实训才能尽快找到办法。
作为施教者,如果自己技能不过硬,怎么带学员?为啃下高空伞降这块“硬骨头”,该教研室全体教员主动请缨参加实跳。为提升教学质量,该院专门组织伞降教员下部队调研,了解当前伞降训练情况。通过协调,他们还组织教员赴国家跳伞队取经,进行了1个多月的姿势定型和风洞训练,提高在模拟加速坠落状态下的风向感知、空中姿势保持和特情处置能力。
“高度3500米,温度-1℃,风向240度,风速11米/秒。风速较大,操纵时注意保持上风头!”气象员通报情况后,教研室主任王百万第一个跃出舱门,其他教员紧随其后,到达预定高度手拉开伞。
险难课目试训,王百万每次都是第一个上。一次,他在着陆时风向突变,在侧风情况下,他的右腿先着地造成交叉韧带撕裂。经过治疗康复,他伤刚好便重返训练一线。
“所有课目施训前,每个教员都要提前对空中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评估。”王百万说,为更好地完成作战任务,特战队员跳伞不能仅仅依靠仪器测量。为此,他们人人练就了2秒内准确判断特情的“绝活”。
一次,教员唐子方跃出舱门没多久,正准备查看高度表,由于手臂动作幅度偏大,在强大气流的作用下,他的身体开始快速旋转。“不好!继续下去将会引发螺旋式高速旋转,导致意识模糊!”唐子方心里“咯噔”一下,随即又冷静下来。他双手抱膝蜷缩身体,再迅即伸展四肢,身体终于停止旋转,险情解除。“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判断并处置特情,说明教员心理素质和伞降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地面指挥员看到这一幕,对他的临机处置能力表示充分肯定。
如今,走进该院训练场,一大批优秀的特战“教头”活跃教学训练一线,成为一面面时刻冲锋在前的旗帜。据悉,在此次高空伞降实跳训练中,学院圆满完成预期任务,总结出20余条教学经验,为下一步培养特战队员打下了坚实基础。(肖云开 龙标 通讯员 黄现敏)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 通报表扬今年入汛以来洪涝地质灾害转移避险典型案例
云南扎实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师资 活课堂 重实效
全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推进会在勐海召开
云南省持续优化低保救助服务
文理科一本批次7月22日开录!云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时间进度计划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