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和孩子心理状态的区别
成年人和孩子的心理状态的区别就如上边的图,左边是成年人,右边是孩子,或许你不了解这代表什么含义我试着用一些抽象的例子来形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经受心理创伤,都相当于在右边的水壶中仍入了一块石头,而因为盖子没有盖上,所以,溅起的水花就直接溢出了,而21岁是从青春期走向青年期的分水岭。到达21岁后人的心就会如左边的水壶一样,盖上了盖子,我们得到了理智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也封闭了自己的心。在孩子状态中每次遭受心理创伤,我们的情绪就像水花当下溅出水壶一样就消失掉,而在成人身份中,每次心理创伤的碰撞,都会让我们内在的水不断的翻滚,却不能溢出,我们的心因此而焦虑不已、痛苦不已,一刻不得安宁。
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人站在大街上随地吐痰,十个人看到可能就会有十种完全不同的反应,有人会感觉愤怒,有人会感觉悲哀,有人会感觉厌恶,有人会感到喜悦,是那个随地吐痰的人错了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心中都库存了不同的标准。而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面对不同的人、事、物,或许很多事情都不能按照我们的标准去发生,但是理智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因此流露出情绪,因为我们还需要工作还需要生活。
我们或许会因为同事非常不负责任而愤怒,我们或许会因为同事糊弄工作,而导致我们的工作不能继续进行而痛苦,我们或许会因为领导不近人情而纠结,但我们却不能流露出情绪。这一切的情绪都来源于我们心中库存的烦恼,而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出现的每一个人或物,都有可能激发我们心中的烦恼,而壶儿中的水不断的翻滚,但却无法溢出,每天走在街上,我们看似平静,但胸中却是波涛起伏,我们无法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会选择玩手机,会选择重复的一遍一遍的刷朋友圈,会选择玩手游,会选择看小说,会选择很多很多,只要不是在当下就好。
或许我们已经重复这些无聊的动作到麻木,但是我们知道,不做这些事情,我不知道该做什么?
修行与成长,是解决自己内在情绪的过程,都是让壶中的水恢复平静的过程,每次成长都是倒掉一部分水出来的过程,当久而久之,壶的容量越来越大时,里边的水花,因为外边的石头的刺激溅起而不能碰触到壶盖时,壶盖会自然的打开,我们的心扉会自然的打开。那时我们会获得与当下和平共处的能力,我们的心会回归于平静,我们会获得淡淡的喜悦安详。
我们的心会充斥满满的爱意,就如装着满满的阳光。
很多人经常会说,我们回不到过去了;也有很多人无法忘记初恋,而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打开心扉时,内心的纯净,让人向往,让人喜悦。
来点干货吧。成人的代表状态是理性,孩子的代表状态是感性,怎么解读理性和感性呢?举个例子:一位妈妈带着五岁的孩子在公交车站等车,但孩子天生好动,不断在站台上来回跑,甚或到马路上去玩耍。这时妈妈只是对孩子说,危险,别玩了,回来。孩子是听不进去的,哪怕这位妈妈重复多遍也是无意义的,最终,妈妈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发怒,这时孩子会老实的回到身边。
如果,妈妈用这样的方式来说话,孩子一定会回到妈妈身边:宝贝,路上很危险,妈妈担心你的安全,快回来。这样以感受的形式表达,孩子会收到。而父母发怒,孩子就会听话的假象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愤怒,而并不是理智上理解了错误。
父母不知道的是,这样的行为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个阴影,误以为快乐的玩耍父母就会愤怒。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17岁的孩子到知乎发问:我很讨厌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我觉得她很假,很做作,我无法忍受,我该怎么办?
站在成人的角度,我们会觉得很好处理,不去理会她,或者接受她的状态,甚或压抑它都可以。但是一个未成年人,她们活在感性的状态里,他们的世界非黑即白,在两个极端中摇摆,在成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是天大的问题。17岁的男生想要的答案是,我该如何处理我心中的厌恶感,而大人在没有处理孩子问题经验的时候往往会给出一个:别去理她的答案。
这就是感性与理性。
感性的人只存在孩子中吗?不,很多大人也都是孩子。在日常工作中他们都是成年人,但是回到家中,卸下工作状态,他们情绪化的状态就会浮现,白天工作状态中压抑的愤怒愤怒与攻击性就开始浮现,当在网上看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所有的愤怒好像找到了宣泄口,转移成了所有语言的攻击。看似很令人厌恶,但他们也只是被情绪驱使、奴役的可怜人罢了。
努力成长吧,早日摆脱情绪的束缚,让纯爱与平静充斥你的心灵。
感谢 @两洋之间 同学茶壶的友情客串,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