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ason Di Rosso for The Screen Show
如果你(因为疫情)已经好一阵子没去过影院,那么在观看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
(
Christopher Nolan
)
《信条》
(Tenet)
开场时,一定会有再次坠入爱河般的感觉……或者至少会激动得像是正与好友久别重逢。
在久违了的电影院里观看此片, 会给人一种“又痒又扎”的快感。巨大的荧幕,爽感十足的大场面动作戏,摄像机随着蒙面恐怖分子与警察的交战而移动,蜿蜒如蛇般穿过苏联时代基辅音乐厅的后台和偌大的礼堂……这一切都让人很难分辨出各种人物角色的设定,因为这是诺兰 (Nolan)在用交错的机枪声故意扰乱你的思绪,并让你产生怀疑。
背负着让
全球影视业
从“新冠冬眠”中
复苏的重任
,
《信条》
算是开了个好头。
影片开场时那几处镜头特写——给到的是那些对周边战斗毫无直觉的昏迷观众和交响乐团,这其实也算是一层隐喻吧。
大家可能还会发现,电影中反复出现了某种
气态物质,
它的用途可能是麻醉或接种疫苗。
这些
气态物质被
送
入空调通风口,历经
各种
碳
罐运输
,最终
通过
管道
分配到了
主要人物们佩戴
的面罩中。
从某种程度上讲,该影片还恰好呼应了现实中人们对“呼吸”这件事的担忧——当看到
蒙面英雄和反派分子
在逐渐稀薄的空气中战斗时,无疑会触发观众们的这一现实焦虑。
诺兰在制作某部电影时说:“我们就是要提供给观众的一种超现实的体验。”(提供:
Wanner Bros/Melinda Sue Gordon
)
而上面这一切都与电影里所描述的
时间旅行
概念有关。在这个概念里,某些人和事物可以逆转时间,同时世界的其他部分还是会继续前进,而扭转时间这一壮举只能由
佩戴呼吸器的
人
来
完成。
诺兰这位英国编剧兼导演的科学理念着实令人费解。电影中有人把它描述成“
逆流而上”
,这倒是个可行的比喻。
这个科技理念最先是由一颗反射回枪膛中的子弹来展现的。再后来,爆炸被反吸回空气,伤口愈合,车祸的发生与轨迹是逆向的 (那为什么人们没有像迈克尔·杰克逊月球漫步般向后移动穿过场景是个谜 ——有些细节不值得多想)。
诺兰说,他看到Washington在由Spike Lee执导的《黑色党徒》(BlaKkKlansman)中的表现后选角了他:“我被他身上这股与生俱来的魅力所吸引了。”
负责解开这个谜团的人名字就是简单直白的“主人公”(
the Protagonist
)(曾出演
《黑色党徒》
的John David Washington)。音乐厅之战后不久,他在北海中央的一条船上遇到一个穿灰色西装的男人——一个有着
典型的无名俄国间谍
式人物
,散发着
自我困惑特质和总是正身受重创地在“吐露秘密”。这个男人说,新一轮的 “冷战 ”正在进行中,人类存亡岌岌可危,而这一厄运的预兆似乎是一件从未来寄回的神秘物体。
这一切是警告吗?还是未来世界末日机器的一部分吗?
Christopher Nolan曾请来来物理学家 Kip Thorne(他也曾参与过诺兰的《星际穿越》Insterstellar)来阅读《信条》剧本,并提供参考意见。(提供:Warner Bros/Melinda Sue Gordon)
电影中,诺兰似乎引用了
《终结者》( The Terminator )
中逆向时间旅行的概念, 但他的装腔姿态让这部影片看起来可能过于复杂了。
主人公开启了他寻找真相的调查任务,并穿越整个地球——从伦敦到孟买再到意大利海岸,一路上都在与一些表面光鲜亮丽实则阴暗狡猾的人打交道。
他与一个性格古怪的英国助手(Robert Pattinson)搭档,闯入各种机构内部窃取珍贵的文物,并用枪指着反派,逼他们透露机密。
制片人Emma Thomas说,在选角演员Robert Pattinson时,她和诺兰因Robert“对角色的融入”而感到兴奋不已。(提供:Warner Bros/Melinda Sue Gordon)
电影走向像抢劫大片般激烈展开——这种风格甚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
《碟中谍》
系列,尽管可逆子弹和其他来自未来的“倒置”物品在影片中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并且也没有很好的解释)。
作为一个动作片英雄,Washington却或许没有达到大众期望中的那种
“硬汉”形象
。他有着一股
稚嫩感
,而这恰好可能会让他人不太能意识到,他其实也可以毫无畏惧地反击的这一点——无论是言语上还是身体上。
一位英国情报机构的资深政治家(Michael Caine)在与他会面时,调侃了Washington当时穿的Brooks Brother牌西装,并提出要推荐个裁缝给他,Washington非常冷幽默地说:
"你们英国人在装腔作势扮绅士这件事上,可并不是‘垄断玩家’。”
找一套合适的西服来穿,这可能是对他来说最不重要的事情之一了吧。
《信条》使用 70mm IMAX 摄像机和 65mm 摄像机组合拍摄,以提供高分辨率。(提供:Warner Bros/Melinda Sue Gordon)
接下来,他在与电影中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角色(由
印度演员Dimple Kapadi饰演的军火商
)的对话中,得知自己也是众多“主人公”的其中之一。
对于执导了
《星际穿越》
和
《盗梦空间》
的诺兰来说,他是不会轻易满足于那些单调、循规蹈矩的线性叙事风格的。而Washington的角色设定其实也是为了探究
多维生活
的可能性。
当饰演女主的Elizabeth Debicki出现时,我们看到了一位雕像般美丽的,且明显受过伤害的
“致命女郎”( femme fatale )人物形象
。这似乎会让人不禁陷入一些经典的,注定无果的罗曼蒂克故事线想象中;或者最起码的也要有一些关于暂时性的且有社会距离的性暧昧猜想。如果这些是诺兰真正想表达的元素的话,那么他并没有做得很好。即使是在剧情里添加了一个暴力、易嫉、粗鲁的角色Kenneth Branagh作为一段恋爱三角的补充——他的人设是Elizabeth所饰演的角色的俄国大亨丈夫,同时也是她孩子父亲。
制片人Emma Thomas说,在看到澳籍女演员Elizabeth Debicki在《寡妇联盟》(Widows)中的演出后重新构思了Kat的角色。(提供:Warner Bros/Melinda Sue Gordon)
在这对英俄夫妇噩梦般的家庭故事情节中,Washington似乎并不像是一个浪漫的恋爱对象,而更像是一个“守护天使”。
然而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都没能做到打动人心。
Washington和Pattinson之间的伙伴关系,虽然带着一丝忧郁气息,但也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展现。
诺兰说,在拍摄期间,演员和剧组必须不断根据电影的“规则和动作”来调整他们的表演。(提供:Warner Bros/Melinda Sue Gordon)
此外,这部电影还用了过多篇幅来刻画
动作场面
——从餐厅厨房中的打斗戏,到高速公路上的高速枪战,再到索降大楼和带着747等枪械冲进仓库血拼等。
该影片同时还痴迷于一种巨型宏远的展现结构,并充斥着许多“富人的玩具”——从带直升机着陆垫的游艇到深海风力涡轮机,再到在海洋上空悬浮着的氢翼双体船……这也创造了一种奇观般的观影体验。
本片的摄影师Hoyte van Hoytema也
曾参与拍摄过
《星际穿越》
和
《敦刻尔克》。
在本片中,他
将每一块金属和人肉碎片都记录在70毫米的原始电影胶片上,这使得它们能发挥出更完整的,符合动力学的动作电影潜力。但随着电影逐渐潜入其全面的时间旅行阴谋中,令人费解的
伪科幻诺兰
取代了
娱乐型诺兰
并开始慢慢掌控本片的能量。
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到整场故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本片采用的混合音频的缘故——音轨里充满了Ludwig Goransson潮汐般的弦乐和部落打击乐,而这偶尔会掩盖掉那些起到解释剧情作用的对话。
摄影师Hoyte van Hoytema说,他们改装了一台IMAX相机,这样它就可以“反向运行,实现某些相机内的物理特性”。(提供:Warner Bros/Melinda Sue Gordon)
大致上,你可能已经猜到,剧情最后的救赎关键在于
对文物的保护
,而Branagh却挡在路中。到了这一步时,《信条》就和一部漫威电影没什么区别了,而这部电影的深层复杂含义也在这场视听风暴渐渐丢失了。
电影接近尾声时的“暴力盛宴”场景也令人略感失望——
拍摄这个场景的电影人认为,这个位于加州一座前采矿城镇的拍摄点(本身是一座废弃大楼),本可以以假乱真地营造出一副前苏联城市被毁灭时的景象。
一部高开低走的影片最终结果就是全片都令人失望。尽管诺兰尽力在影片各处留下线索,并努力讨好那些执迷于时光旅行细节的忠实影迷们(对于那些《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的忠实影迷来说,毫无疑问,他们会无数次重看以搜寻细节)。
Kenneth Branagh饰演俄罗斯大亨Andrei Satori,他说诺兰称他为"人性的绝佳展现"。(提供:Warner Bros/Melinda Sue Gordon)
如果诺兰能将这个故事的情感部分把握得更好一些——像他把控“伪科学”那样,尤其是在Debicki和Pattinson作为Washington的情感线这一部分,那么他或许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信条》显然在尝试探索某种人物情感,并希望能让观众们与之产生更多共鸣,然而它远未达到这一点。最终,“逆流而上”的这一概念更像是电影本身的一种隐喻。
《信条》从 8 月 26 日开始在澳大利亚部分电影院上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