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想评价万青的新专辑
在评论区被热心的小朋友们催了几天,都想看我写一篇关于万能青年旅店乐队新专辑《冀西南林路行》的乐评,但遗憾的是,我几乎在听这张专辑第一首歌的时候就确定,这一定是一张需要很长时间的仔细聆听才能“评价”的专辑。
所以即使从“热点”的角度来说,我早就该凑点东西出来刷刷阅读量——事实上这对我来说也不是多难的事儿(比方标题为《承认万青的新专辑垃圾很难么》之类的),但这张打磨了十年的作品,其深度真的不应该停留于浅尝辄止的探索。
我是真的不想用一篇浅薄的主观的感性体验文章就“打发”走这张专辑。
不得不说,luzhang同学很懂我啊!
《冀西南林路行》的精致程度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这是我在整张专辑循环了一整天之后的结论,当我们说某某作家或者某某乐队“十年磨一剑”的时候,事实上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花上整整十年的时间用于创作,但万青在这张专辑里倾注的心血比起首专只有多没有少。
出于“速成乐评”的目的,我看到很多公众号或者大V会从文本的角度来分析,因此得出结论,万青的这张专辑不如上一张。
与首专相比,《冀西南林路行》的主题比较老套——环保主题,这在今天并不时髦,也一点都不酷;这张专辑的歌词确实也没有那么多像首专那样适合出现在签名档里的所谓“金句”。
但仅仅基于这些,就得出这张专辑不行的结论,显然是不恰当的。
当然,《冀西南林路行》在中国摇滚历史中未必会有很高的地位,离首专“定义十年”的历史地位更是相去甚远,但它依然代表着万青那种优雅的古典式审美的继承,只不过在当今这个网红乐队横行的时代,万青显得格格不入。
我很难想象为什么这张专辑会激起如此大的风浪,其中更耐人寻味的是,有那么多乐迷会急切地想要知道“这张专辑到底好不好”?
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总是急切地想要在第一时间知道结果而不是享受过程,我们喜欢直来直去的刺激,当所有的流行音乐制作人都已经不得不把副歌(甚至是单句的hook)放在歌曲的第一段落以防止人们听不完第一段就切歌时,万青的这张专辑必然是逆时代而动的。
但是这真的公平吗?对于这样一张用心的深刻的专辑,这真的公平吗?
我看到B站的一个up主匆匆忙忙赶制的视频,标题是《号称封神的万青新专辑有处致命伤?》然而当这位up主言之凿凿地指出这处“致命伤”——小号吹得不准的时候,她还煞有介事地批判起了史立吹的小号,并表示应该学习一下文智湧在《乐队的夏天》上给白皮书吹的小号。
但其实但凡她有认真看了一眼这张专辑的制作名单就会发现,其实那首歌的小号就是请了文智涌和史立一起吹的。
万青不是一支网红乐队,他们的专辑也决然不同于那些从流行音乐流水线上批量制造出来的标准工业品,所以无论是谁,在听了三遍五遍专辑就写出来的“乐评”注定都是浅薄,甚至错误的。
虽然在这个“赶热点”的时代,总是有无数公众号也好,大V也好,网络乐评人也好,通过“速成的乐评”来收割流量,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从内心知道,这种做法是错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甚至都不会去参考这些文章,哪怕半年以后,我真的觉得自己应该为这张专辑认真写点什么,我也不会去参考那些仅仅听了三五遍专辑就写出来的所谓“乐评”,这样的“速成乐评”只会污染你对一张专辑的客观评价,它们只有流量,没有参考价值。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音乐本身,我们没必要一定得听别人说好不好,或者为了追求某种认同感,请相信你自己的耳朵。
音乐的好坏或许存在某种客观的尺度,但你的主观喜欢与否却只与你自己有关。当你找到一个安静的时刻,戴上耳机,想象自己穿行于太行山脉,用你的眼睛耳朵和想象力去触摸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一道又一道疤痕的时候,或许“环保主题”是否时髦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总是记得享受旅程,而别太在意你最终会到达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