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访谈简介】

目前,超级工程汶马高速日渐成型,控制性工程汶川藏羌大桥(下庄、克枯特大桥)正在紧张地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将建成完工。今天我们邀请到大桥的设计团队做客演播室,请他们谈谈桥梁设计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设计团队,听听他们脑海中的妙想构思,听听他们所理解的蜀道飞虹。

【访谈实录】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本期我们访谈主题是关于桥梁,是关于工匠精神,所以我们今天我们邀请到三位来自厅公路设计院的桥梁专家做客演播室。首先,请三位专家给网友打个招呼。

【范碧琨】

主持人好,大家好,很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倾己全力,与团队成员一道,助推蜀道新突破贡献力量。

主持人好,大家好,结交技术精英,共同为四川交通发展破解难题。

【孙才志】

主持人好,大家好,又跟着范姐和梁哥学习,请多指教,谢谢。

【主持人】

谢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三位专家的基本情况。

范碧琨,厅公路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家都亲切称呼“范姐”,集多项荣誉于一身,是“四川工匠、四川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三八红旗手、首届全国勘察设计最美女设计师、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青年奖”的获得者,曾主持设计佛山东平大桥、合江长江一桥等项目。

梁健,厅公路设计院桥梁分院副总工程师,主持了昭化嘉陵江大桥、凉山州溜索改桥、乐山漩水坨岷江特大桥等桥梁的设计。曾获“第十二届四川青年科技奖”、“第二届四川省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第十二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第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创新集体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

孙才志,博士毕业后在厅公路设计院桥梁团队工作近四年时间,参与了汶川藏羌大桥(汶马高速克枯、下庄大桥)、合江长江公路大桥、广西平南三桥等特大桥设计。

【范碧琨】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我们三位代表厅公路设计院“钢管混凝土桥梁创新发展团队”在这里接受采访。团队作战是桥梁设计和科研的必要前提,没有团队协作,是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的。

【主持人】

范姐的谦虚让人敬佩,桥梁作品同样让人惊叹佩服。3月20日,四川日报整版刊登《解开克枯特大桥的技术密码》后,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人民网、四川在线等网络平台转载信息,引发了行业内外对四川交通背后的高科技技术热议。“架桥技术国内首创、国内唯一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世界领先”这样的成绩实属罕见,可见技术过硬才会产生这样的超级工程。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在你们脑海里构建一座这样的超级特大桥?

【范碧琨】

是的,主持人。汶川藏羌大桥(下庄、克枯大桥)由刚荣获“2017 年感动交通年度十大人物”的牟廷敏总工程师主持设计,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探索才有今天这座科研桥的诞生。这座桥主要采用了全钢管混凝土主梁及墩柱、组合桥面板、先张预应力钢箱(管)混凝土梁、主梁整跨安装、全桥无模板施工等新技术,预期解决钢管混凝土桥梁安装困难、质量不易保证等技术问题,目前基本实现每一天架一跨的进度,达到了提高施工速度的预期效果。

我们在参与这个项目时,也深感这个任务的艰巨。雅西路干海子大桥取得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是也留下一些遗憾,比如主梁架设困难、钢筋混凝土桥面板施工速度慢等问题,在汶川藏羌大桥(汶马高速下庄、克枯大桥)设计时,我们有针对性地做了结构体系、主梁构造等全面优化。可以说,今天的汶马高速桁梁桥是雅西高速干海子大桥的升级版,是干海子PLUS。

【孙才志】

参与这个项目每天可以说是头脑冲击,设计过程是不断否定不断提高的过程,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最后探索走出这样一条路子。

【主持人】

看得出来,要达到今天技术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试验硬闯出来的一条新路子。请问这个过程花了多长时间?

【范碧琨】

的确是这样,要做到现在汶川藏羌大桥(汶马高速下庄、克枯大桥)的技术,在钢管混凝土结构桥领域,我们公路设计院的设计者们奉献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工程院向海帆院士曾经说,中国人拥有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自主知识产权。

1990年,我院设计的全国首座钢管混凝土拱桥建成通车,使广大建设者认识到了钢管混凝土结构的优越性;

1997年,建成的万县长江大桥,采用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成拱,为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桥提供了建造方法;

2004年,巫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跨径达到492米,首次采用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采用钢管混凝土节点承载力和疲劳计算方法;

2012年,合江长江一桥建成通车,是当时世界最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是前20年技术积累与不断深入探索的成果,依托这些技术,首部钢管混凝土拱桥行业规范得以成功编制并颁布;

2018年,我院设计完成了广西荔玉高速公路平南三桥,跨径达575米,这一跨径再次刷新了世界拱桥跨径记录。

回望过去30年,钢管混凝土桥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再到新桥型的拓展,都源自几代设计师对这项技术不懈的追求,前人没做过的,我们尝试着做;欧美没有的技术,我们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掌握了核心技术,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大成功。

我在团队已经15年了,这项技术是一个系统的技术,从最开始接触这个技术的新鲜,再到后面的困惑,再到提高。在钢管混凝土桥梁设计领域,我学会了科研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也体会到追求科学真理的艰辛,但是感触更多的是技术领先带来的自信。

【孙才志】

我是团队的新成员,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辈工程师比如谢邦珠大师、牟总、范姐和梁哥的带领下完成的,给我印象较深的一次是现在正在建设的汶川藏羌大桥(汶马高速克枯、下庄大桥)采用了具有优良抗震性能和动力性能的变刚度抗震支座,在设计过程中支座的刚度计算最开始一直效果不佳,牟总每次都是耐心帮助我理清计算思路和原则,一遍遍地帮我把关,值到最后每个支座都计算得到了最优刚度,非常感谢团队前辈们无私的教诲,让我受益良多。

【主持人】

几代人的青春付出,几代人的坚持努力,每一位桥梁人都在用自己的勤奋和仔细,在我们巴蜀大地描绘出了一道道彩虹,切切实实搭建了一条条便捷安全的沟通桥梁。我们知道,每一座桥梁最后成型,前期的设计需要花大量时间精算细算。请给我们分享一下一些工作小点滴。

【范碧琨】

记得在雅西高速干海子大桥设计时,这座桥位于线形非常复杂的螺旋展线上,考虑到一般施工单位恐难以完成精确的坐标计算,我们给出了每根杆件两端的放样坐标,提供了上万个数据。虽然每天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字非常枯燥,但又要求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保证每个数字的准确性。所以眼前这座宏大超级工程的背后是必须静下心来完成的细致活,没有捷径可走。

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另一个超级工程,四川合江长江一桥主跨530m,主拱高度120m,既气势雄伟,外观醒目,又与周边山水相容,形成了青山绿水虹桥的山水画卷。该桥建成后造就的景点,成为无数游客观光的胜地,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工程。

其实,整个方案论证和设计过程都十分艰辛。由于在此之前,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跨径460m,也是我院设计的巫峡长江大桥。那么,一下要将跨度增加这么多,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计算理论、设计参数、构造形式、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外界也有质疑的声音,觉得把钢管混凝土拱桥做到这么大的跨径,到底行不行。

那么,我们也是根据我院几代人长期从事钢管混凝土研究积累的经验,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坚定了我们能实现这一桥型的信念。最终,经过大量研究,我们建立了主拱钢管混凝土容限脱空统一理论、本构关系、极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和主拱组合式横撑的新型构造;创新了钢格子梁结合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新型主梁结构;采用了吊索抗风串联索和整束防腐与挤压锚固钢绞线吊索体系。提出了主拱制造、运输与安装独立结构单元,而结构单元制造采用卧拼、逐级匹配、逐级消除累积误差的新技术;提出了新型自密实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新性能材料,主拱管内混凝土采用真空辅助三级连续泵送灌注工艺与装备施工等一系列技术和成果,成功破解了建设的困难,建成了这座世界级的桥梁。

这座桥建成后影响巨大,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优秀设计奖1项、优质工程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30篇。受该桥技术成果影响,目前中国约28座主跨超过200m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正在建设,使古老的中国拱桥文化焕发了强劲生命力。

【孙才志】

雅西高速干海子大桥和合江长江一桥建成通车后,很快得到了同行和老百姓的广泛认同,这对后面超级工程打造提供了经验,也提出了如何创新突破的难题。在汶川藏羌大桥(汶马高速克枯、下庄大桥)设计伊始,牟廷敏总工程师就带领我们突破干海子大桥已有的设计思路,将干海子大桥主梁空间桁梁型式改成了平面桁梁型式,在前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决定对腹管灌注混凝土,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主管节点焊缝修磨技术要求和施工工艺,这一系列技术改良可以说极大提高了主梁的疲劳寿命和耐久性能,可以说是钢管混凝土桁梁桥又一次质的飞跃。不断接受挑战,不断超越。

【主持人】

令人钦佩,令人感动,从你们的讲述中,我看到了每一座桥梁后多少人在为之付出,多少人在用自己的专注浇灌一道彩虹的盛开。这样的工作需要的工匠的专注和细心,在桥梁事业的征程中坚持了近30年,并将继续坚持下去,范姐用一生在诠释工匠精神,所以她今年获得四川工匠、四川五一劳动奖章,实至名归,正如颁奖词给她的肯定:“潜心桥梁技术,你成就了让世界看中国的经典工程。”请你们分享一下关于工匠精神的理解。

【范碧琨】

谢谢主持人。1月16日颁奖当晚情形仍历历在目,我们30位“四川工匠”当时在四川电视广播台的演播厅高声宣读了《四川工匠宣言》,这里我再跟大家一起重温一下:“我们是四川工匠——我们将以匠人之心虔诚对待这个光荣命名,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深植于心!我们是四川工匠——我们将以赤子之心锐意进取,为共创中国梦,共铸大国魂而奋斗不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在这一段洪亮的宣言中,自身说不上多大成就,但自己一直在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挺幸福的。

范姐作为我们四川交通系统唯一获得首届“四川工匠”荣誉称号的设计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范姐工匠精神事迹在交通行业内外反响极大。具体到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更是对照标杆,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一直以来,范姐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钻研问题的深度,经常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泡在办公室、试验室或者工地上,有时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那么,在现在这种大数据时代,能这样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少了。范姐总是通过这种深入的思考,完成一个“数据提炼为信息,信息再总结成知识,知识升华为理论”的转变,才能不断取得科研成果。

这个奖项正是对她长期专注和细致的肯定,那么我们设计院的桥梁人也同样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山区桥梁、管结构桥梁等方面持续研究,推动这些方面的桥梁技术进步,为我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桥梁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为之奋斗的新使命。

【孙才志】

刚来这个团队的时候,我就知道范姐已经是“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青年奖”获得者,这是我们学桥梁专业人的最高梦想。跟在她身边学习近4年时间,我看到了一位桥梁的筑梦者孜孜不倦地追求桥梁的技术进步,学到了她身上那种淡泊却又坚韧的工匠精神,自己也将在专业技能、科学研究等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取得令人满意、对社会有益的成绩。

【主持人】

我们看到了代代相传,薪火相续,四川交通桥梁设计大师将会代代出。在培养桥梁新人,你们还做了什么工作?

【范碧琨】

自身的成绩不是最终的成绩。我从谢邦珠大师、牟廷敏总工程师身上获得了宝贵的桥梁知识和文化传承,我们也将把这些好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

团队工作得到了院领导、同事和各个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在项目设计、后期服务中遇到有价值的课题,都得到院资金等支持得以立项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院总工办老总、分院领导和技术人员、科技管理处等各部门同事们从技术上、物力资源上都给予了最大程度地帮助。必须说,所有成绩都是我们公路设计院全体同仁齐心协力的结果。

现在我们这个团队包括公路设计院桥梁分院设计人员、院老专家、大专院校教授、外聘测试、试验人员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80%以上,近年来主要在钢管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钢管混凝土结构疲劳与动力性能、超高强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人工集料桥梁高性能混凝土、钢-混组合桥面板、新型桥面铺装、成果推广应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近年,为了把桥梁精神传承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团队还积极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共同选拔约3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立了第一期“匍匐桥梁学术班”,团队成员抽出周末休息时间为在校学生传授教科书外的工程经验和前沿专业知识,上学期共授课15期。今年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了结构试验,参观了汶马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等。

是的,传承教学得到的信息反馈也是积极阳光的。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投身四川交通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作为老师,我们感到自身价值更大发挥,也进一步督促我们更加牢记为四川交通跨越发展作出贡献的使命。

【孙才志】

我是桥梁文化传承的收益者,我们团队将完成设计任务放在首位,设计任务繁重时,必须进行的科研工作全部在休息时间完成。密集的、大容量的设计和科研让我快速成长,向团队前辈学习,向团队同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边界,也希望今后自己能站上讲台给新入职的同事或学习同学讲述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桥梁故事。

【主持人】

非常感谢三位专家的故事分享,让我们见到桥梁设计背后的用心与细心,让我们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和力量,让我们知道四川交通因为有这些可爱的人而不断壮大发展。彩虹于天,七彩人间,因为桥梁沟通,因为畅达交流,乐观的四川人生活更加幸福精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