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未遏,本港接种首针疫苗人口虽已逾百万,仍难防外地变种病毒百密一疏突围入境。抗疫时间持久,本港市民的娱乐习惯亦从外出寻乐转向留家抗疫,打开电视观赏节目成为老中青的娱乐主流。近期社交媒体讨论得沸沸扬汤的ViuTV与TVB观众层面之争,难免令各人思考作为观众的权利与角色。
观乎这场电视老大与后起之秀的热议,不难透视本港电视媒介生态既单一且乏善足陈。诚然,ViuTV的迅速崛起有大量年轻观众作幕后推手,但镜头一转,内地电视节目的百花齐放,也令港人称羨不已。由此更引发坊间声音四起:为何内地的高质电视製作要用外购方式引入?为什麼不开放予内地电视台在港落地,让本地市民直接作出选择?毕竟观众口味各异,本地电视台的外购电视节目清单总会经过商业筛选,实难顾及各方喜好。
现时做法难满足需求
综观近年形式丰富、内容多元的内地电视节目,从央视到各省市卫视,纷纷在新媒体衝击所带来的危机中寻求突破,製作出品可谓佳作不断。细数有近年TVB外购古装剧如《燕云台》、《如懿传》、《延禧攻略》、《琅琊榜》等,另有时装剧《三十而已》、《在一起》等,逐一掀起市民茶余饭后的话题,令本港观众津津乐道。反观不少令人轻鬆欢愉的综艺节目如《快乐大本营》、《王牌对王牌》、《极限挑战》、《天天向上》等,虽然广受不同观众群欢迎,但香港市民却要自行上网搜寻才能欣赏。
另一边厢,诸多製作精良的新闻及纪录片亦赢来不少坚实的观众群。譬如央视近年製作的多部高水準纪录片,包括港人亦耳熟能详的《舌尖上的中国》以及《世界历史》、《香巴拉深处》、《园林》、《苏东坡》等,分别记录中国乃至世界地理人文,皆属集合宏观及微观视角、探讨人与自然关係、个人情感与普世价值的大製作。这些丰富多元的电视节目,既反映内地近年电视製作行业的创新及发展成果,亦是普罗香港市民了解内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概况的最佳入口。
就此一点,据笔者所知现时不少香港市民仍对内地缺乏了解,从未去过或很少去内地,对内地认知只局限於本港新闻媒体的片面报道,加之香港过去国民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市民对内地的认知极为片面,更遑论提升至国民身份认同的精神层面。
然而矛盾的是,部分港人(当中以年轻人居多)一方面排斥内地,另一方面却热衷观看内地综艺及电视剧,留家抗疫期间,甚至关掉家裏的电视机,转而观看手机裏找来的内地电视资源。这正正说明,内地的电视节目及其渗透出的文化信号,对年轻一代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令人遗憾的是,现时本港免费转播的内地频道仅限於香港电台频谱内作定时播放,根本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
笔者建议,政府应把握当中契机,引进更多内地电视节目,同时开放本地频谱予内地电视台的落地权,向全港市民作出免费播放。更甚者走多一步,在公共屋邨安装卫星电视系统,接收内地电视频道。如此一来,既可向市民提供更多的节目选择,满足市民不同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亦可以让香港市民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全面了解国家历史和发展现状,藉以掌握国情。相信此种寓教於乐的方式有助港人增强国民身份认同,达至以往宣传教育无法到位的效果,补回国民教育缺失的一块拼图。
助本地电视台“走出去”
与此同时,开放内地电视节目在港播放,其实有助本港电视台提升忧患意识,以创新变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诚然,香港有不少节目与内地节目定位相似,本港电视从业员亦具备较高的专业製作水準,但必须指出,无论从製作成本的角度至製作团队的视野格局,再到节目内容的最终呈现,香港都难与整个内地市场相提并论。须知内地各电视台正是由於长期处於激烈的市场竞争,才从求新、求变的氛围中锐意製作出连环佳作。
无可厚非,本港电视节目历史源流较深且具自身特色,并涵盖粤语方言、岭南文化等特质,对内地民众来说具相当大的吸引力。笔者亦建议特区政府把内地电视节目引进来的同时,应考虑协助本地电视台“走出去”,开拓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其他内地城市的市场,以便在内地电视频道播放更多本港的电视製作,从而令内地民众能从电视节目中直观了解香港文化和社会生活。相信通过日新月异的双向了解,两地之间的隔膜终会随时间推演出更高层面的包容与共识。
总括而言,无论是从市民文化及娱乐需求之角度出发,抑或宏观提升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乃至长远放诸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路线方面,引进内地电视频道落地对香港百利而无一害。政府应认真考虑箇中效益,以大局观积极解决技术问题,开放更多本地频谱供更多内地电视频道免费跨境播放。在引进来的同时,亦要推动承载本港独特文化的电视节目走出去,以达至香港与内地互动互融、共同发展的效果。 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