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本报宁化记者站 范日樑 雷露微
上月27日,三明日报“经济广角”刊发了《游浆驼子,老手艺游出新生意》一文,驼子是“驼”还是“砣”引发了网友热议。近日,记者采访了宁化客家小吃办工作人员、做砣子老手艺人、宁化民众等,听听他们关于砣子的一些说法。
“官方比较认可的说法是驼子。”小吃办工作人员谢玉香说,2014年,宁化驼子被列入中华名小吃名录,当时,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证书和牌匾中所写也是驼子。
民间故事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相传,早年在宁化城关的北山脚下住有一户驼背人家,专做豆腐营生。他做的豆腐干远近闻名,每天都供不应求。久而久之,人们一见他挑着豆腐干来卖,就叫“驼子”。慢慢地“驼子”成了豆腐干的代名词。
对“驼子”的由来,在县小吃办编制的《宁化客家小吃》一书中还有一种解释。宁化地处偏僻,历史上货物往来只能依靠挑夫人力运输。某日,水茜一帮挑夫准备前往汀州府,临行前一位老挑夫因病便让外省女婿顶缺。
大伙行至曹坊镇药里迳时,夜色渐浓,一行人便在一村落歇宿。半夜,女婿起来解手时听到屋中主妇问“这批挑夫怎么办?”屋主答“部分切成块,部分再剁成浆。”小伙吓得急忙跑回屋内,大伙挑起担子就跑。屋主和主妇听到动静便追问,为何不辞而别,挑夫头领把情况一说,屋主夫妇便大笑起来。原来,他们以做豆腐为生,而客家方言中挑夫与豆腐是谐音。
女婿是外省人,故而闹出笑话。经过这事,屋主夫妇决定不再将豆腐叫豆腐,因挑夫长期负重,背有点驼,于是他们就把豆腐称为“驼子”。
当然,在宁化认为应当叫“砣子”的不在少数。在《汉语大字典》中对“砣”是这样解释的:砣是一种方言,指成团、成堆、成块的东西,如面砣子、铁砣子、石砣子。宁化“驼子”外型就是一块块的,因此这一说法也比较能得到市民的理解。方言中有皮砣子(拳头)、砣子雨(夏天局部强降雨)。
记者上网搜索发现,叫“砣子”的各地小吃有不少:淮扬名菜“黑鱼砣子”、陕西延安风味小吃“碗砣子”、四川南江“砣子肉”(即东坡肉)、吉林集安“梨砣子”、四川安岳县周礼镇的“砣子粉”(红薯粉条、过去用柴火、煤炭作燃料,灰渣沾在刚出锅的粉条上)、四川南部县“糯砣子凉粉”、四川盐砣子牛肉、湖南双峰县“黄糖砣子”(米浆加黄糖)、甘肃会宁糜面碗砣子、江苏扬州“藕砣子”(狮子头)、湖北土家族“洋芋砣子”,广东梅县也有砣子豆腐。
城郊乡马源村是宁化“驼子”之乡,村主任马定根认为,应该叫“砣子”。他说,过去人工推石磨磨浆,把石磨做出来的砣子块称呼为“砣子”。
各方说法都有道理,记者也上街随机采访了一些宁化民众,得到的答案也各不相同。做了十几年豆腐的张绣玉说,宁化驼子除了游浆类的,还有一种是用石膏制作而成,她比较支持“砣子”这种说法。
治平畲族乡村民雷金兰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她说,因为豆腐细嫩,拿豆腐只能用手托着,在畲乡,当地村民称呼买豆腐都用“驮豆腐”或者“托豆腐”,是不是“驮”或“托”慢慢演变为“驼”或者“砣”,就不得而知了。

主办单位: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宁化县数字宁化建设中心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福建省宁化县翠江镇中山路1号

电话:0598-6823526 网站标识码:3504240001 闽ICP备05009353号-1

闽公网安备 350424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