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一、基地深入学习“十九大”专题报告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所与哲学系党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举办了三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哲学系全体本、硕博学生和党员教职工7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1、1月17日,基地专职科研人员徐俊忠教授作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的深远意义》专题报告,报告回顾了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分析与探索历程,并强调“坚持矛盾分析,把握一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思维的一个优良传统”。

2、11月20日,基地专职科研人员吴重庆教授作了《小农与乡村振兴》专题报告,报告聚焦于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梳理2004年至2016年中央关于三农政策演变的轨迹,引导师生反思和总结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的得与失,深刻领会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

3、2017年12月4日上午,由本所主办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17期 暨学习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之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锡昌堂103会议室举行。此次专题学习邀请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昝瑞礼前来主讲。在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主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有着特别的意义。昝瑞礼认为,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有着内在的精神契合。今天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地奋斗。

三场专题辅导报告主题鲜明、资料丰富、内涵深刻,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中相关内容的精髓和要义,对师生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起到很好的帮助和指导。报告会后,系党委书记陈险峰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哲学系相当部分的课程和学术研究与十九大报告精神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哲学系的师生必须更加自觉地学习领会好十九大精神。系党委还将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的学术活动,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全系的各项工作学习中,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二、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17篇

1、 徐俊忠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革新的重要论述”,载《红旗文稿》2017年第15期。

摘要: 论文的基本内容是对习近平同志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包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深化农村产业政策改革等重要思想的研究和阐述。 论文明确提出“当前,建立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值得探索”,分析这种新的集体经济组织与改革开放前的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强调“这种意义的集体,决不是回归老路,而是一种全新的飞跃”。

2、 徐俊忠 :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魂,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4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最大的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等论述,是当前中国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压舱定位之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习近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思想,需要科学地总结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经验教训;需要全面把握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相关内容及其形成的整体;还需要把新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新的产业体系的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徐俊忠: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 载《经济导刊》2017年第12号。

摘要: 十九大提出令人振奋的“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三农”问题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也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新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案,是农村发展思想的升华。文章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阐释,提出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重视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多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4、Xu Changfu, Wha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Political Legacy of Deng Xiaoping: Thoughts in the 20th Year since Deng Xiaoping's Death,in Global Journal of Human Social Sciences-H (Online ISSN : 2249-460X; Print ISSN : 0975-587X), VOLUME 17 ISSUE 7, 2017. 12. 1.

(什么是邓小平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在邓小平离世20年时的感想)

5、 马天俊: “蛹隐喻:《资本论》的一种阐述方式”, 载《哲学研究》2017年第9期。

摘要: 《资本论》的阐述方式马克思自己解说过,后世学者也发挥补充过,但从《资本论》文理的实际看,仍有未得深究的方面。从商品到货币到资本的进程的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隐喻描述和论证,似乎就是一个这样的方面。《资本论》系统性地运用借自昆虫学的蛹隐喻,形成独到的描述和论证,既精确地表述了独特的问题意识,又阐明了具有独特辩证倾向的政治经济学学说。离开这种奠基性的隐喻,《资本论》的基本事实就无从呈现,其说理及结论就难以达成。客观地探究上述议题,既是对伟大作品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伟大思想家的尊重和纪念。

6 郝亿春: 洛采与现代价值哲学之发起 , 载《哲学研究》2018年第10期。

(标注是徐长福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理想”16JJD710015 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与马克思同时期的德国哲学家洛采对现代哲学影响深远。洛采发起价值哲学以应对思想、生活中的二元困境。在本体论方面,柏拉图的“理念”被改造为三重“现实性”中的“有效”“价值”和解“心”“物”二元对峙;在世界观方面,通过对科学之“真”重新奠基来化解机械论与浪漫主义的僵持;在伦常-实践论方面,通过引入“善”“美”“圣”价值来沟通规范主义与快乐主义、有限者与“无限”的割裂。洛采之后,价值哲学的三种主要形态各有侧重与得失。而当代价值哲学则仍需重担“和解”二元乃至多元对峙之使命。

7 、林育川: 从正义原则到共同体原则——兼论柯亨的社会主义方案的启示,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4期。

摘要: 在G.A柯亨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与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想有着一种深刻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的激进性。尽管马克思主义的争议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于自由主义左翼的正义理论,但前者并不囿于近代正义理论,而能诉诸共同体原则实现对近代正义理论之内在缺陷的克服和超越。从批判诺齐克基于自我所有原则的自由主义右翼正义论,到揭示罗尔斯差别原则中的激励论证背离共同体精神,再到赞同运气均等主义的分配正义观,以及最终提出一种矫正平等主义正义论的共同体原则,柯亨始终将共同体原则作为引领和矫正正义原则的思想资源。柯亨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一个正义的社会,更是一个共同体原则得以彰显的社会,这一社会主义方案对于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

8、 陈长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中文第二版及日文《<资本论>手稿集》版《大纲》编辑比较研究初探——以《编辑说明》和《凡例》为中心 ,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5期。

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1卷(MEGA²Ⅱ/1)的《编辑说明》、中文第2版第30卷的《凡例》及日文《<资本论>手稿集》第1卷《凡例》为中心,着重从编辑体例、下划线、旁划线等强调、笔记本及页码编号、资料卷、异文等方面对历史考证版与中文第2版、日文《<资本论>手稿集》版《大纲》的编辑进行初步比较研究,并进而对编译工作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展望。

9、 王兴赛: “公民宗教与民族共同体——黑格尔‘图宾根片段’政治哲学解读”,载《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22辑。

摘要: 在“图宾根片段”中,黑格尔延续了在斯图加特时期的古典共和主义理念,并在新的社会情势和智识背景下努力阐发一种现代公民宗教思想,即他所谓的民族宗教。黑格尔的公民宗教思想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公民宗教为原型,并显然属于西方文艺复兴以降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和卢梭等人所构建的近代公民宗教谱系。黑格尔在理性基础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对此加以推进。“图宾根片段”中的公民宗教架构与问题意识几乎支配了黑格尔接下来两个时期思想的发展。

10、 王兴赛: 私有财产的现代命运——黑格尔早期财产思想研究(1793-1800),载《现代哲学》2017年第5期。

摘要: 关于私有财产,黑格尔早期(1793-1800)从总体上表现出从肯定到否定,最后再予以重新肯定的复杂态度。在伯尔尼初期和中期,黑格尔主要在批判基督教私人性和实证性的语境下肯定了私有财产的正当性,这类似于洛克等古典自由主义者的财产思想。在伯尔尼后期与法兰克福初期和中期,黑格尔在古典共和主义和统一哲学基础上转而表现出对私有财产以及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目的的现代国家的批判和否定。这类似于卢梭对私有财产和现代性本身的反思。在法兰克福末期,黑格尔最终不得不重新肯定私有财产的正当性。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综合他自己前两个阶段财产思想的尝试,也是综合古代精神与现代性的尝试。

11、 张慧鹏 :“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兼论塘约道路的启示”,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6期。

摘要: 精英俘获是以往扶贫开发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投入农村的大量扶贫资源都被各类精英垄断,无法到达真正的贫困户手中。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精英俘获,但在当前的实践中,基层扶贫部门仍然严重依赖乡村社会精英来完成任务指标,扶贫再次异化成为扶大户。精准扶贫实践中的种种乱象折射出国家基层治理的困境,根源在于分田到户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瓦解,村社共同体解体,国家直接面对数量庞大又高度分散的个体农户,交易成本过高。去组织化的农民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单打独斗,也很难获得成功。只有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贵州塘约的经验表明,新时期农村的再集体化,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

12 、张慧鹏 :“毛泽东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与启示”,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署名哲学系)

摘要: 如何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西方发展经济学认为城市化代表着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史观既承认城乡分离的历史进步性,又认为城乡对立最终必然会走向城乡融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辩证地处理工农和城乡的关系,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使农村成为发展的主体。毛泽东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实践并不是浪漫主义的唯意志论,也不是反现代性的农业社会主义,而是追寻另类的现代性,体现出以人为本而非以资为本的发展理念。这段历史实践对今天中国解决三想农问题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3 、覃万历: 货币隐喻学: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货币之谜”,  载《现代哲学》2017年第6期。

摘要: 理解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修辞性质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兴趣和注意,但这种理解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文本及其对现实的再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因此,本文的主旨是通过解答马克思解答货币之谜时所制造的文本的“货币之谜”,以说明马克思使用的隐喻及其所构建的货币理论之间的深层关系,这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货币的一种隐喻学。

14、 胡志刚: “主谓颠倒”的颠倒——论马克思对语言形而上学的批判, 载《现代哲学》2017年第5期。(标注旷三平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人的应然性问题研究”15JJD7210009 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西方语言哲学的主流传统是“主谓颠倒”,主词在整个语法结构和存在结构中具有决定地位,谓词从属和依附于主词,这是形而上学的语言根源。马克思对黑格尔“主谓颠倒”的批判可视为对语言形而上学的批判,把“现实的人类个体”作为主词,抽象范畴作为谓词来言说和述说主词,才能颠覆“主谓颠倒”的语言形而上学。马克思对“主谓颠倒”的批判是为了构建其唯物史观,取消“自我意识”的主词地位,代之以“现实的人类个体”,才能奠定唯物史观的哲学根基。

15、 黄寿松: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对人民民主专政”话语的建构及启示,  载《现代哲学》2017年第6期。(标注李萍教授主持的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研究”16JJD710016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近代中国思想界民主话语纷呈,既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苏维埃)民主话语之争,又存在外来民主话语和本土民本话语之别。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鉴传承创新,最终形成既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又有别于苏维埃民主的“人民民主专政”话语体系。这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合法性话语机制,又奠定了现代中国主流政治话语的基本底色。梳理该时期“人民民主专政”话语的建构历程,考察这一进程中国共产党对各种话语资源的取舍、融合和再造,应该可以为当前中国特色民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历史资源和镜鉴。

16 、尹胜: 毛泽东对传统农业的全面改造思想论析——以《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产生的历史与逻辑为视角, 载《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

摘要: 1956年初,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农业合作化和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份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农业的全面改造思想。从历史演变和发展逻辑角度看,毛泽东对农村的全面改造,接续了他早年的“新村”设想和延安时期“组织起来”的区域农村治理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后又通过一五计划的全面规划形式将农业生产初步纳入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强调以合作化为中心,合作社会为组织载体,通过规划实现对包括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基础设施、农村文化等在内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改造。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主持编写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试图通过对发展合作社基层经验的推介,使农村党组织改进领导质量和计划性,调动起农民的合作化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并从总体上明确合作化与农村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全面改造。毛泽东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包含社会革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三重维度,是一个使传统农业、农村实现全面改造与现代化的规划,反映出毛泽东关于农村全面治理的思想。

17、 刘晓雷、谭群玉: 《中国经济原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 载《现代哲学》2017年第6期。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堪称典范之作。该书借鉴马克思《资本论》的唯物辩证法方法、批判经济学理论及其结构编排的逻辑运思,将之延伸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分析,揭示出封建剥削关系在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中国社会中强商业资本与弱产业资本的畸形关系,既在广义经济学的意义上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启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时代路径。

1、徐长福“主词与谓词的辩证——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础探察”(《哲学研究》201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7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9期转载。

1、吴重庆教授撰写的专著《孙村的路》英文版,近日出版发行。

The Path to Sun Village: Gods, Ghosts, and People in a Post-Revolutionary Society , by Wu Chongqing, translated by Matthew A. Hale, Brill,2017.

2、谭群玉、楚秀红著:《孙中山史事年编》(12卷本,桑兵主编)第8卷(中华书局2017年8月版)在北京发行。

3、旷三平教授撰写的专著《作为人的生存本性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现代阐释》,2017年10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 吴重庆教授撰写的《孙村的路》,荣获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2017年10月20日颁奖)

2 徐长福教授撰写的“黑格尔Subjekt概念的两个维度与三层含义——基于《 <精神现象学>序言》的一个理解”,荣获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7年10月20日颁奖),(该文发表在《哲学研究》2015年第11期上)。

四、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1 、“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12月2日,“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首届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的60余位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解释史发展新趋势进行了研讨。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彭劲松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解释的理论主题的探讨和研究”。这有益于我们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昝瑞礼认为,近几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围绕真理标准、传统文化的命运、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传统哲学体系的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在交往理论、文化哲学等领域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生长点。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特有的生命力和现代意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冲破某种现成的既定框架的束缚,正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研究范式,重新寻求理性的发展坐标。

如何更好认知和解释马克思主义,是此次研讨会关注的焦点。昝瑞礼认为,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和揭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理论主题,也为我们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遵循。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误区。

“学界此前已注意到某个时段对唯物史观原理的横向思考,以及单个思想家或学者对唯物史观的纵向理解,但如何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较长时段的宏观角度鸟瞰不同时代思想家的群体解释与社会改造互动对唯物史观走向的影响,是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时需要面对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谭群玉认为,由于唯物史观能够指导现实改造,使得马克思主义解释在遭遇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诉求时,发生了重心偏移,有的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有的强调社会革命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的解释时,必须与现实改造的时代性相结合。

此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学术影响力: 2017年12月初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马克思主义解释史发展新趋势”的会议综述报道,社会评价较高。

2 、主办全国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集体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

12月16-17日,“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集体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十几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农村工作管理部门的党政干部、农村一线的集体经济村庄带头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集体经济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是乡村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组织载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党的农村政策的一贯主张。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怎样的功能?与会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

会上,中央党校经济部徐祥临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徐俊忠教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徐祥临教授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带领亿万农民创造出来的,它有三个构成要件:一是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二是集体的土地以农户为单位由集体成员承包经营;三是集体为农户提供统一经营服务,亦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全国实际情况看,凡是原原本本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本要求的农村,纵使是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村,也能够做到土地集约经营,集体经济充实,农民共同富裕,社会秩序良好,具有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

徐俊忠教授回顾了十四大以来党的农村理论的变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深远意义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相对于以往“以城市作为中心,农村从属于城市”的发展理念,十九大的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作为与城市同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单元,是对城乡关系的科学把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三农”认识的新高度,也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新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案。

集体经济的重要功能是促进共同富裕,集体经济与扶贫攻坚是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话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认为,当前的扶贫实践中贫困人群在开发扶贫中的主体性被忽略,在一定程度上被“去能”,贫困人群对资本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形成。从推动乡村内发发展的视角看,开发扶贫需要重塑贫困人群的主体性,谨慎选择外部资源输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路径,将贫困人群的再组织化视为政府在扶贫工作中首要的公共产品供给。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争论也十分激烈。与会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最大的制度”、“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魂”等重要论述,是当前中国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压舱定位之石。要坚决反对土地私有化和变相私有化。学者们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土地托管、流转等方式,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能够破解土地细碎化等问题,又有助于强化社区的公共性,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三农情怀,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岗位上,长期关注和思考农村发展。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了习近平三农思想。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张慧鹏博士,梳理了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的发展演变,指出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乡村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都是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索以乡村为主体的发展道路,都强调农民组织化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杨博士则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发展集体经济“统”的思想与邓小平“第二次飞跃”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提出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已经具备,新时代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统”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土地流转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经过一天半时间的热烈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外部的支持,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力量,突出乡村社会的主体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可以大有作为。国家应该积极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学术影响力:

1、《南方农村报》2017年12月19日第5版,刊登《南北学者齐聚广州研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会议进行报道。

2、《2017年12月18日》光明网刊登《乡村振兴:应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立法》,对会议进行报道。

3、《经济日报》2017年12月17日刊登 “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集体经济发展”学术探讨会举行。

五、项目管理

1、李萍教授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项任务,项目名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项目编号 17JFZX025,资助金额5万元。

2、林育川副教授主持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研究”,2017年10月20日顺利结项,等级为良好,证号:GHQN2017044。

六、主办系列学术讲座

1 、“马克思诞辰200年座谈会”

2017年10月29日上午,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举办的“马克思诞辰200年座谈会”上,英国肯特大学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教授做了报告。

戴维·麦克莱伦教授首先指出,此次学术报告是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他的演讲主要是反思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他认为,哪怕在《资本论》里,马克思本人也并不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决定论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指出,怎么理解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出的思想:人类的发展必须经历各种阶段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到底这种解释是一种描述性的解释还是规范性的解释?而通过当前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热情拥抱来看,说明了它是后一种解释。戴维·麦克莱伦教授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在19世纪40年代末期或50年代初期与50年代后期不一样,他改变了他前期的一些观点。50年代初期,马克思肯定资产阶级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肯定资本的伟大作用和殖民主义的进步力量;但是在50年代后期,马克思支持印度的暴动,批评英国在中国犯下的暴行,其政治进步观中有了很大改变,对世界发展的理解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单线性发展观变成多线性发展观,还指出乡村共同体、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可以视为避免社会分化的一种保障。马克思观点的改变在其1872-1875年法文版《资本论》、后期关于俄国的一些著作中也体现出来。

戴维·麦克莱伦教授最后指出,资本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面对目前出现的生态危机问题,我们还需要重新思考资本主义的地位。同时对于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解决,社会凝聚力和详细规划是需要的,而进一步的技术、立法、政治政策只有通过世界性政府才能得到解决。

座谈会由谭群玉教授主持,现场翻译人为凌菲霞同学。报告之后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戴维·麦克莱伦教授皆详细回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2 、马克思论坛第116期

2017年11月29日上午,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16期于锡昌堂504举行,来自南京大学的周嘉昕副教授主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如何被发现的?”,论坛由马天俊教授主持,评论人为陈长安博士。

周嘉昕副教授是国内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并取得了突出成果的青年学者,他曾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对存放在那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始手稿和文献有着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他首先从版本的角度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逻辑顺序版、写作顺序版和MEGA版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也指出了这些版本在排序上的一些问题。然后,周嘉昕副教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文本与理论之间的“不平衡”的关系,以及这一文本在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和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不同解释。他追溯了《手稿》写作、流传和问世的历史,论述了《手稿》的问世渗透着唯物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阐释,文本的占有情况和理论阐释观念也影响了《手稿》的文本编辑,因此在今天重读《手稿》不仅需要文本的识别,同时也需要理论的反思。

陈长安博士对这次讲座作了深入详细的点评,从MEGA版的角度对《手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许多专业的论据和材料。马天俊教授也对文本研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大家讨论的看法。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疑惑,也得到了周嘉昕副教授的精彩的回答,大家在这次交流的机会中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和见解。

3 、马克思论坛第117期

2017年12月4日上午,由本所主办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17期 暨学习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之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锡昌堂103会议室举行。此次专题学习邀请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研究员昝瑞礼前来主讲。在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主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有着特别的意义。昝瑞礼认为,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有着内在的精神契合。今天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地奋斗。

实践哲学讲坛系列

4 、“实践哲学讲坛”第13期

2017年11月2日上午,“实践哲学讲坛”第13期于锡昌堂420举行,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克服形而上学’:20 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主讲人是来自德国艾希斯泰德大学的瓦尔特·施瓦德勒教授(Prof. Walter Schweidler),主持人和评论人分别是邓伟生博士和马天俊教授,江璐博士为大家作了精彩的现场翻译。

瓦尔特·施瓦德勒教授从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之间的讨论入手,探讨“克服形而上学”这一命题是如何成为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之间的一个共同目标。施瓦德勒教授首先追溯了从康德到尼采的哲学,然后把20世纪所提出的克服形而上学的目标,看作是19世纪的“形而上学”术语之转变的延续。简言之,差异在于:对19世纪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存在着一种明确的哲学主旨,他们试图在旧的形而上学中对此进行发掘,克服旧的哲学之自我理解的激情与一种典型的现代态度直接联系在一起。在这一方面,20世纪的思想家在根本上是反-现代的,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都没有声称他们能够或者已经解决了哲学的问题。克服形而上学对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而言,不是一种理论的结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努力从我们自身中汲取力量,从而有机会进行克服的东西,不仅仅是这种努力本身,而是阻碍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力量。

马天俊教授对这次讲座作了深入和细致的点评,认为形而上学之运作依赖于语言的特定运作,因此无论是克服形而上学还是反思形而上学,都运作在言语的范围之内,因此言语确实是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施瓦德勒教授对此表示认同,认为我们通过语言获得了对形而上学更深的了解。施瓦德勒教授也针对同学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回答,大家在这次精彩的中外交流的机会中受益匪浅。

4 、“实践哲学讲坛”第14期

2017年11月25日上午九点到11点,中山大学实践哲学讲坛第14期于锡昌堂420举行。此次讲坛的题目是:《奥古斯丁对道德美德的理解》。主讲人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的杰夫瑞·格林曼(Jeffry P. Greenman)教授。他首先从奥古斯丁的生平及其影响讲起。奥古斯丁曾经作为一名摩尼教教徒,具有摩尼教教徒的背景。同时他作为牧师、主教、作家,是西方基督教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形成一种基督教哲学方法的先驱人物。其次,他讲到了古代哲学与美德。在古代,追求美好生活的理解是良好生活、繁荣和“幸福”。因此,古代伦理的关键问题在于真正的人类幸福存在于哪里?美德如何与幸福相关联?他认为,在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哲学中的主要美德是道德、勇气或“勇德”、节德和义德。由此引出了奥古斯丁的问题:基督教信仰与古代对幸福的追求之间如何发生互动?随后,他分析了奥古斯丁的著作《论天主教教会的道德》。他指出,从这一文本中可以看到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最主要的善,美德是上帝的完美的爱,它有待于用人们用最高的情感去寻找。随后,他分析了奥古斯丁的另一文本:《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从这一文本可以看到,奥古斯丁认为真正的美德必须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一种真正的宗教的表达,真正的美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的成就——即使基督教的美德生活也是一种不断的内在的斗争。最后,他对报告进行总结,指出奥古斯丁引入了一个重要的哲学的古老话题,并且用他自己的术语严肃地进行了论证,但这却利用了基督教的传统和资源。由此,奥古斯丁的美德获得了一个基督教神学的重新定义——“正确有序的爱”。同时,奥古斯丁认为异教美德是有内在缺陷的,但没有完全被排除在外。最后,他认为奥古斯丁对异教美德的态度与其说是明确的,不如说是矛盾的和模糊的。

江璐博士对这次讲座作了深入详细的点评,从哲学史的角度对美德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许多专业的论据和材料。马天俊教授也对美德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大家讨论的看法。

5 、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1期

2017年11月10日(周五)下午,锡昌堂515室,主讲人为张昱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暨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讲座主题为:个体问题的社会治疗。主持人为徐长福教授,评论人为马天俊教授。

张昱教授从一个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案例谈起,探讨了边缘群体的自组织功能及社会抗拒,进而对个体问题社会治疗的制度安排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张昱教授首先说了一个初中未毕业的无业青年因为寻衅滋事罪被取保候审,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事情出发,对其犯罪过程进行了还原,探讨了其家庭和成长经历特别是父母离异对和母亲赌博不管等事情对该青年学业、情绪和行为的负面影响,也对该青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梳理,进而分析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对该问题少年进行干预的各种方法,通过分析其干预效果,进而对这些干预方法进行了评估。接着,张昱教授给出了一组18-35岁之间青少年吸毒人数占总吸毒人数的百分比数据,发现该群体的吸毒者比其他年龄阶层都要多,并给出了学界的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做出的相关解释,但张昱教授认为这些解释从整体上而言并没有对这种现象发生的社会机制进行深入讨论。于是,张昱教授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沟通频率、社会交际圈、对未来的规划情况等方面和层次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个体问题的社会治疗的制度安排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他认为,当前我国社会还缺乏惩罚下的公平、正义、平等观念,缺乏中融的社会制度及其配套技术,在思想上也缺乏全人观念。于是,他提出必须明确社区矫正的性质,即惩罚、矫正、福利的融合,并以此为指导探讨相应的组织制度安排及工作队伍制度安排。最后,他认为这种中融型社会制度是国家与社会的结合体,涉及国家政策及其实践。其主要面向是个体社会问题(或是个体社会病);其功能是化解两极之间的对立,润滑社会。

马天俊教授对这次讲座作了深入和细致的点评,认为张昱教授从哲学走到社会学的实践研究,对与我们哲学理论的创新和检验都很有意义,此外马教授还认为张昱教授提出的讲座中提到的全人概念同徐长福教授研究的异质性哲学有很多共同之处,两者可以作深入的交流。张昱教授对此表示认同,认为这些现实问题有待我们哲学做出更深入反思。张昱教授也针对同学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回答,大家在这次精彩的中外交流的机会中受益匪浅。

6 、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2期

2017年12月27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2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阳明学登场的几个历史时刻——当“王阳明”遭遇“现代性”。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主持人为徐长福教授,评论人为马天俊教授。

阳明学自其诞生之时起,就与历史时代脉搏之跳动一道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势。重新检视这些阳明学的沉浮的历史时刻,对于我们认识阳明学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地域性与普遍性之关系自不无裨益。陈立胜教授选取了“明清之际”、“清末民初”、“共和国前后”和“中国梦时刻”四个代表时期梳理了阳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受到的不同待遇,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有深度的反思。

具体而言,明清之际,阳明学在“尊朱辟王”的朱子学、顾炎武经世之学、尚习行、实用的颜李学派三股力量的不断围剿下,渐渐被世人视为“空疏”“清谈”“恣肆”“误国”之学。清末民初,“盛世危机”是阳明学的真正的“空前转机”。纵观孙中山、章太炎、杨笃生、黄兴、陈天华、秋瑾、胡汉民、宋教仁、汪精卫、蒋介石等等革命党人之言论,其推崇王学带有浓厚的革命情结,并多自觉以日本维新、军国文化、尚武精神作为参照,将阳明学视为报大仇、雪大耻、革大难、定大计、任大事、冲决网罗、掀翻天地的精神资源,这种“心力”决定论,可以说是从维新到革命一以贯之的王学基调,王阳明俨然化身为东方的尼采。共和国前后,阳明学的命运的再次转折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共和国建立之后,当阳明学成为国民党当局的意识形态之招牌时,对王阳明的批判、围剿,将王阳明打入封建主义、落后乃至反动思想就已经是为共和国的成立而提前酝酿的新意识形态之必然的要求。中国梦时刻,“超越”与“复兴”成为“中国梦”的主题,阳明学再次成为热点,王阳明不仅承载着现代人的成功之梦,而且也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复兴之梦。

七、人才培养

1、创新迎新工作思路,增强学科建设实效

9月4日,2017级马哲研究生新生见面会暨学前培训顺利举行。今年的迎新工作与往年不同,不仅安排是师生见面,而且谋划学前培训,使新生及早了解学术规范,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本所人员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精心组织有关学术、管理、图书资料的查询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这样务实、高效的迎新学术活动,新生受益匪浅,且有利于增强马哲学科的建设。

2、2017年11月下旬,马哲专业的陈至丹、龙其鑫两名博士生顺利通过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3、近日,徐长福教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聘期届满,考核等级为优秀。

八、学术交流

1、2017年7月23-25日,谭群玉教授参加在银川北方民族大学举行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7年年会,在会上作了“唯物史观中国解释的现实向度”的发言。

2、2017年8月4-6日,马天俊教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公共阐释:中国阐释学的理论建构”高端研讨会,做了题为“阐释的公共性与人的历史性前提:从马克思的框架出发”的学术报告。

3、 2017年8月25-26日,龙霞讲师参加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与中西方思想传统”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规范性意蕴”的会议发言。

4、2017年8月26-27日,谭群玉教授在沈阳东北大学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东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在会上作了“唯物史观中国解释的现实向度”的发言。

5、2017年8月31日至9月2日,马天俊教授参加由台湾政治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做3场学术评议和指导。

6、2017年9月 21日,中国社科院金民卿教授与本所部分研究人员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7、2017年9月22-24日,谭群玉教授赴厦门大学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中国社科院马工程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面向21世纪的《资本论》研讨——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暨第七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在论坛上作了“许涤新、王亚南与《资本论》的原理解读与现实运用”的大会发言。

8、2017年5月20-21日,龙霞讲师参加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对话马克思”青年学术研讨会,作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目的论视域的批判和拯救”的会议发言。

9、徐长福教授2017.11.2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作论马克思的双重“卡夫丁峡谷”说的学术报告。

10、徐长福教授2017年11月3日,在武汉大学参加“理论与实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反思”研讨会,会上作了“自然关系、意志关系与实践关系——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论的异质性分析”的发言。

11、马天俊教授2017年12月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高端论坛”,会上作了题为“马克思的蛹隐喻:以《资本论》为核心”的大会发言,引起热烈讨论。

12、马天俊教授2017年12月17日,在北京大学参加第十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暨“当代视野中的《资本论》哲学”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题为“史前时期论哲学”的大会发言。

13、专职科研系列人员王兴赛11.2-11.3赴武汉,参加由武汉大学主办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反思”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青年黑格尔实定性批判思想研究”的发言。

14、专职科研系列人员王兴赛11.4-11.5赴武汉,参加由武汉大学主办的“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会上作了“私有财产的现代命运——黑格尔早期财产思想研究(1793-1800)”大会发言。

15、专职科研系列人员王兴赛11.18-11.19赴北京,参加由清华大学主办的“黑格尔/费希特哲学翻译与研究”研讨会,会上作了“黑格尔斯图加特时期的实践哲学研究”的发言。

16、专职科研系列人员王兴赛11.25-11.26赴北京,参加由清华大学主办的“法权与国家”——黑格尔研究工作坊第I 期,会上作了“青年黑格尔实定性批判思想研究(1793-1800)”发言。

17、专职科研系列人员邓伟生的2017.12.11-12,在中山大学“亲亲、友爱与正义”学术会议上,作为中山大学哲学系伦理学科担任12日早上会议的主持人。

18、陈长安讲师2017.12.16,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高端论坛”,会上作了“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凡例》体系的特点、形成及展望”大会发言。

19、陈长安讲师2017.12.17,在北京大学参加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动态》编辑部主办的“当代视野中的《资本论》哲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

20、陈长安讲师12月8日获国际马恩基金会(IMES)秘书长格拉尔德·胡普曼(Gerald Hubmann)授权在中国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准则》[Editionsrichtlinien der Marx-Engels-Gesamtausgabe(MEGA)]。

21、陈长安讲师12月18日上午参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下午参访中央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

22、陈长安讲师12月19日上午参访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下午参访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献中心。

23、陈长安讲师12月20日上午参访北京大学图书馆马克思主义学院分馆、下午参访哲学系(宗教学系)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