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时段
费里尼的电影有一种潮湿感,伴着海风,在夜色薄雾中,交汇梦境与现实。怪诞、超验的风格,让人不禁想起卡夫卡或是布努埃尔的作品,而小丑马戏团就像唤起回忆的玛德莱娜蛋糕,将人们带入导演幽邃的记忆隧道。
1920年,费里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海港城市里米尼,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十八岁离开家乡来到罗马。在日后的电影中,这段法西斯阴影下的童年时光,被填充了一丝梦幻的气息,过往的烟云给真实罩上了朦胧的色彩。童年生活成为破译费里尼混合着幻想和巴洛克风格影像迷宫的密码,但这并不意味着影像是对回忆的如实反映,作为费里尼想象物的根基,“虚构的自传”反映了其潜意识愿望、理想和本能。
谈到费里尼,自然也绕不开他与同时代意大利电影的联系。战后意大利百废待兴,电影人也早已厌倦法西斯时期,浮夸的白色电话片,“街道”和“斗争”成为新口号,把摄影机扛上街头,运用自然场景,启用非职业演员,揭露真实的现实状况,讲述平常人的故事。费里尼卷入了这场伟大的电影运动中,参与了罗西尼里等人的电影创作。朴素、粗粝的影像制作,自然满足不了创作者与观众的热情,罗西尼里开始在空间坐标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决裂,例如《战火》中沼泽和森林的场景,这样一种在习以为常中捕捉和界定事实,看到事物的里里外外,揭示其玄妙、生命力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费里尼,其影像表达也从穷街陋巷转型到精神世界,这些来自电影作者的能量,无限拓宽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道路。
纵观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变化弧线:从受新现实主义影响,主题上表现战后意大利年轻人成长的《浪荡儿》(意大利俚语,指自吹自擂的年轻人,字面可译作“生长过快的小牛”),到大师的初探《大路》、《卡比利亚之夜》,再到以《甜蜜的生活》、《八部半》为代表的极度风格化创作巅峰,以及接下来随心所欲地自我表达的《阿玛珂德》等。虽然影像表达上可能更玄奥抽象,有时甚至几近于超现实,但将现实转换为另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影像却是一以贯之的手法。在费里尼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导演作品《白酋长》,一部有着好莱坞痕迹的意大利式喜剧,迷恋“白酋长”的追星少女与捍卫家族荣誉而神经衰弱的丈夫,所经历哭笑不得的蜜月之旅故事中已经出现标志性的导演风格元素:当妻子不知所踪,男主角孤独地漫游在黑夜中的罗马街头,以及“白酋长”这一虚构形象,对电影梦本身地展现,还有沉默的海滩和翻滚的海浪。费里尼尝试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讲述一个接地气的讽刺喜剧,就像他自己所说:“希望表达三个层次,我们头脑里所存在的:过去现在和幻想——梦幻境界。”
费里尼并不是一位忠实的记录者,但他真诚地捕捉着记忆的形状,在真实与梦幻中构建一个“镜像之城”。其中,水带来平静,两性战争停歇,怀着无法描摹、神秘的情感,主人公孤独地漫游在心灵的废墟上,吟唱着古老歌谣。在这诗意的时刻里,不小心闯入的人们,一道旋转沉迷,最终用泪水洗刷苦难,还原人的生命中无序却又无比纯净美好的自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