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是贵州的母亲河。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下大力气治理磷化工污染,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如今的乌江,如一条透亮的绿丝带,铺展在黔中大地。
翻开贵州省地图,可见西北部有两股细流蜿蜒两三百公里,在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汇合,于东北方向流出省界,至重庆涪陵区汇入长江。这就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也是贵州的母亲河。
乌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发源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香炉山,北源六冲河发源于赫章县妈姑镇,于化屋村汇合后称乌江。乌江在贵州境内的江段全长896千米,流域覆盖8个市(州)、52个县(市、区)。
近年来,贵州省系统推进乌江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建设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
治理水污染,刻不容缓
乌江镇位于遵义市播州区,处在遵义、贵阳两市交界处。人来车往,口耳相传,带火了乌江镇的乌江鱼。乌江镇餐饮协会会长何岺松回忆:“最多的时候,专门做乌江鱼的餐饮店有近200家。”
老渔民何岺松曾带着渔具和200多个网箱辗转于乌江上、中、下游。在乌江镇养鱼期间,何岺松和其他20多户渔民收入可观。
2006年,就在渔民们沉浸于丰收的喜悦中时,在离乌江镇10多公里的贵阳市息烽县交椅山,一座磷石膏渣场建成了。
贵州省磷矿资源丰富,经过长期发展,磷化工产业逐步成为贵州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之一,省内99个涉磷企业有74个分布在乌江流域。其中,交椅山渣场属于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现贵州磷化集团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用来堆放磷石膏废渣。
3年后,乌江镇的渔民们发现,江水变成了乳白色,尤以右岸最为明显。李忠勇是土生土长的乌江镇人,他说,那时,“有时候江水一半白、一半清,水里一股腥味。”
出现异常后,环保部门迅速组织专家对乌江进行“会诊”。通过现场勘测,锁定了乌江34号泉眼。经检测,泉水中总磷浓度高达300毫克/升;氟化物浓度高达120毫克/升。泉眼以下的乌江遵义境内断面全部为劣Ⅴ类水质。
循着34号泉眼,专家们找到了污染源——交椅山渣场。原来,3年多来,交椅山渣场的磷石膏废渣堆积如山,由于缺乏防渗漏设计,高浓度含磷污水渗入地下,与乌江地下水汇合,再通过34号泉眼进入乌江。
不只是乌江镇,乌江上游的村民们也发现了变化。说起那时候的乌江,化屋村村民尤荣利直摇头。在化屋村,不少村民都曾以渔为生。多年来的网箱养殖超载、饲料投放过量让乌江不堪重负。
治磷又治渔,水质达标
乌江治理,重在治磷。贵州省于2009年启动34号泉眼污染治理,一直持续至今。
在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监控大厅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34号泉眼涌泉水的总磷浓度。公司磷石膏运行部部长陈长春介绍:“废水处理后总磷降到了0.989毫克/升。”在34号泉眼附近,4套污水处理装置有序运行。陈长春说:“目前,4套装置全开,污水处理量能达到1.2万立方米/小时。”
在磷污染治理中,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末端兜底”。在源头层面,交椅山渣场堆放磷石膏由“湿法堆存”改为“干法堆存”,减少磷石膏中的含水量,降低渗漏风险。随后又将磷石膏堆积体全面覆膜,阻止新产生的污水进入渣场底部,进一步减少原堆积体的污水渗漏。
贵阳、遵义两市每年开展乌江流域联合执法行动,对乌江34号泉眼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过系列措施推进磷污染治理后,乌江总磷浓度大幅下降,干流水质已全面达到Ⅱ类标准,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治磷,也要治渔。2018年,贵州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引导渔民转产上岸,全省累计取缔网箱养殖面积33543亩,乌江流域的9579亩养殖网箱也被全部拆除。
2022年3月底,《贵州省深化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印发,提出深入推进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将乌江流域打造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
吃生态饭,推进绿色发展
一大群鱼儿搅动水面,迅速向岸边聚集。“它们听见脚步声,以为有人来喂食了。”何岺松说。
网箱被拆除后,何岺松思来想去,去哪儿继续养鱼呢?当地政府也在思考,镇上这么多餐馆,谁来供应乌江鱼呢?
为了解决渔民转产上岸后的就业问题和镇上餐饮业的经营问题,乌江镇政府引入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发展起生态养鱼。
何岺松立即决定参加。如今,何岺松的鱼塘里共有8条水道,水道内设有吸污机。“经过沉淀、过滤、生物处理,水质达标后再将水排出。”他说。
鱼塘养出来的鱼,能否保有乌江鱼的品质?何岺松介绍:“每一条水道都有‘气动系统’,模拟河水的流速,让塘里的水流动起来,养出来的鱼肉质依然紧实。”
目前,乌江镇还有大大小小约100家做鱼的餐馆。“长江禁渔以后,我们的鱼都来自各种养殖场,本地养殖场能供应一半以上的鱼。”乌江镇副镇长王兵说。
乌江上游,尤荣利的家就在江边上。站在院坝里,一眼就能看到乌江。“现在的水,清亮得很!鱼也多得很。”尤荣利望着江水,一脸欣慰。
化屋村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内。这些年,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化屋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尤荣利也收起渔具,开起了农家乐。2022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在磷污染治理方面,2018年起,贵州实行“以渣定产”。由开磷、瓮福两大磷化工企业重组而成的贵州磷化集团进行技术革新,用磷石膏制作新型建材,提高磷石膏消耗能力。2022年10月15日,在贵州磷化集团福泉基地,磷石膏分解制酸联产水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福泉基地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有望突破100%。2020年,贵州磷化集团实现当年新增磷石膏“产消平衡”,2022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0.54%。从整个乌江流域来看,2022年,磷石膏产生量643.84万吨,利用处置量671.31万吨,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优良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核心阅读
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是贵州的母亲河。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下大力气治理磷化工污染,全流域取缔网箱养鱼。如今的乌江,如一条透亮的绿丝带,铺展在黔中大地。
翻开贵州省地图,可见西北部有两股细流蜿蜒两三百公里,在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汇合,于东北方向流出省界,至重庆涪陵区汇入长江。这就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也是贵州的母亲河。
乌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发源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香炉山,北源六冲河发源于赫章县妈姑镇,于化屋村汇合后称乌江。乌江在贵州境内的江段全长896千米,流域覆盖8个市(州)、52个县(市、区)。
近年来,贵州省系统推进乌江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建设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
治理水污染,刻不容缓
乌江镇位于遵义市播州区,处在遵义、贵阳两市交界处。人来车往,口耳相传,带火了乌江镇的乌江鱼。乌江镇餐饮协会会长何岺松回忆:“最多的时候,专门做乌江鱼的餐饮店有近200家。”
老渔民何岺松曾带着渔具和200多个网箱辗转于乌江上、中、下游。在乌江镇养鱼期间,何岺松和其他20多户渔民收入可观。
2006年,就在渔民们沉浸于丰收的喜悦中时,在离乌江镇10多公里的贵阳市息烽县交椅山,一座磷石膏渣场建成了。
贵州省磷矿资源丰富,经过长期发展,磷化工产业逐步成为贵州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之一,省内99个涉磷企业有74个分布在乌江流域。其中,交椅山渣场属于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现贵州磷化集团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用来堆放磷石膏废渣。
3年后,乌江镇的渔民们发现,江水变成了乳白色,尤以右岸最为明显。李忠勇是土生土长的乌江镇人,他说,那时,“有时候江水一半白、一半清,水里一股腥味。”
出现异常后,环保部门迅速组织专家对乌江进行“会诊”。通过现场勘测,锁定了乌江34号泉眼。经检测,泉水中总磷浓度高达300毫克/升;氟化物浓度高达120毫克/升。泉眼以下的乌江遵义境内断面全部为劣Ⅴ类水质。
循着34号泉眼,专家们找到了污染源——交椅山渣场。原来,3年多来,交椅山渣场的磷石膏废渣堆积如山,由于缺乏防渗漏设计,高浓度含磷污水渗入地下,与乌江地下水汇合,再通过34号泉眼进入乌江。
不只是乌江镇,乌江上游的村民们也发现了变化。说起那时候的乌江,化屋村村民尤荣利直摇头。在化屋村,不少村民都曾以渔为生。多年来的网箱养殖超载、饲料投放过量让乌江不堪重负。
治磷又治渔,水质达标
乌江治理,重在治磷。贵州省于2009年启动34号泉眼污染治理,一直持续至今。
在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监控大厅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34号泉眼涌泉水的总磷浓度。公司磷石膏运行部部长陈长春介绍:“废水处理后总磷降到了0.989毫克/升。”在34号泉眼附近,4套污水处理装置有序运行。陈长春说:“目前,4套装置全开,污水处理量能达到1.2万立方米/小时。”
在磷污染治理中,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末端兜底”。在源头层面,交椅山渣场堆放磷石膏由“湿法堆存”改为“干法堆存”,减少磷石膏中的含水量,降低渗漏风险。随后又将磷石膏堆积体全面覆膜,阻止新产生的污水进入渣场底部,进一步减少原堆积体的污水渗漏。
贵阳、遵义两市每年开展乌江流域联合执法行动,对乌江34号泉眼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过系列措施推进磷污染治理后,乌江总磷浓度大幅下降,干流水质已全面达到Ⅱ类标准,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治磷,也要治渔。2018年,贵州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引导渔民转产上岸,全省累计取缔网箱养殖面积33543亩,乌江流域的9579亩养殖网箱也被全部拆除。
2022年3月底,《贵州省深化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印发,提出深入推进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将乌江流域打造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
吃生态饭,推进绿色发展
一大群鱼儿搅动水面,迅速向岸边聚集。“它们听见脚步声,以为有人来喂食了。”何岺松说。
网箱被拆除后,何岺松思来想去,去哪儿继续养鱼呢?当地政府也在思考,镇上这么多餐馆,谁来供应乌江鱼呢?
为了解决渔民转产上岸后的就业问题和镇上餐饮业的经营问题,乌江镇政府引入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发展起生态养鱼。
何岺松立即决定参加。如今,何岺松的鱼塘里共有8条水道,水道内设有吸污机。“经过沉淀、过滤、生物处理,水质达标后再将水排出。”他说。
鱼塘养出来的鱼,能否保有乌江鱼的品质?何岺松介绍:“每一条水道都有‘气动系统’,模拟河水的流速,让塘里的水流动起来,养出来的鱼肉质依然紧实。”
目前,乌江镇还有大大小小约100家做鱼的餐馆。“长江禁渔以后,我们的鱼都来自各种养殖场,本地养殖场能供应一半以上的鱼。”乌江镇副镇长王兵说。
乌江上游,尤荣利的家就在江边上。站在院坝里,一眼就能看到乌江。“现在的水,清亮得很!鱼也多得很。”尤荣利望着江水,一脸欣慰。
化屋村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内。这些年,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化屋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尤荣利也收起渔具,开起了农家乐。2022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在磷污染治理方面,2018年起,贵州实行“以渣定产”。由开磷、瓮福两大磷化工企业重组而成的贵州磷化集团进行技术革新,用磷石膏制作新型建材,提高磷石膏消耗能力。2022年10月15日,在贵州磷化集团福泉基地,磷石膏分解制酸联产水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福泉基地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有望突破100%。2020年,贵州磷化集团实现当年新增磷石膏“产消平衡”,2022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0.54%。从整个乌江流域来看,2022年,磷石膏产生量643.84万吨,利用处置量671.31万吨,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优良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
RMRB
到
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
RMRB
到
10655111
android版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