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剧一直广受追捧,律政佳片也是层出不穷。有很多人因为律政剧而爱上法律,选择学习法律。据说很多人就是因为电影《十二怒汉》而痴迷法律,进入法律行当的。这部电影有没有那么大的魅力,纵然见仁见智,但是从这个例子可以一窥律政剧的独特影响力。那么,律政剧的魅力何在呢?
在题材上,以法律案件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涉及违法犯罪、民事纠纷、官民纠纷的故事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以之为题材制作的影视作品因此也具有了特殊魅力。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很少有人有机会亲眼见证侦查、起诉、庭审、刑罚的执行等活动,与政府执法机关、检察院、法院、监狱打交道的人则少之又少,使得法律案件天然具有了令人感到陌生而神秘的特点,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在剧情上,律政剧大都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律政剧多属剧情片,也具有剧情片特点,无论是原创剧本,还是改编剧本,特别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剧本,在情节设计方面构思严谨、富于推理,在情节推进方面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因此律政剧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可以吸引观众参与推理、推进“剧情发展”,最后揭示的真相和结局或者耸人听闻,或者出人意料,或者引人深思,经典律政电影更是能够引发人们对人性、人生的长久讨论和反思。这是战争片、动作片等无法比拟的。
在制作上,律政剧大都做工精良、专业精到。律政剧之所以成为一种特定的影视剧类型,主要是因为题材,题材上的专有属性则需要以极为考究的法律专业知识为保障。在剧本创作上,对编剧的法律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改编自资深律师原创作品的剧本往往是上乘之作,如《魔鬼代言人》。在制作过程中,专门聘请法律顾问尤为重要,法律顾问负责层层把关法律问题,确保法律知识运用正确,使得导演、编剧、剧情、演员对白、场景、道具等方方面面都能做到精益求精,剧情的推进符合法律程序、经得起逻辑推敲。如此一来,律政剧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剧”,充斥着法言法语的对白以逻辑推理的形式在法律程序中逐步推进剧情,对学习法律的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进一步讲,律政剧的魅力还在于,我们可以从律政剧获得很多法律实践知识。但在一点上,遭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将律政剧作为了解某国某地法律实践、法律行业状况的参考资料,是不妥当的。因为律政剧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虚构的娱乐产品,不能准确反映法律行当的真实面貌和法律实施的真实情况,甚至会误人子弟,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法律至上主义或者理想主义的思想倾向。这些质疑不无道理,透过屏幕了解到的这些职业形象,充满了夸大和虚构的成分,当然不是法律行当的真实写照。因此欣赏律政剧需要有理性审慎的精神,自觉排斥不当信息,善于识别有用知识。
从客观理性的角度欣赏律政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收获:
了解完整的法律程序,特别是庭审程序。很多好莱坞制作的律政剧能够在有所侧重的情况下呈现完整的程序,从审前的选择律师、遴选陪审员、证据开示与证言存录,到法庭上的预审、开庭陈词、交叉询问、证据出示,法官对庭审的控制、如何指示陪审团,律师的结案陈词,到陪审团评议,宣判,刑罚的执行,冤案平反等等,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比如,《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人民诉辛普森》比较完整地还原了辛普森案的审理过程,《失控陪审团》《十二怒汉》及其中国翻拍版《十二公民》生动展示了陪审团的“密室”评议过程,《波士顿法律》几乎每集都有精彩的庭审辩论和结案陈词,《拳王阿里的光荣一役》则展示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如何评议裁判案件,从《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分别可以看到美国徒刑和死刑(电刑)的执行情况。
全面了解法律行当。牧师、医生、律师是最先成为“职业”的三类工作,也是最为古老的三个职业,三者兼具专业性、独立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法律人入行前需要在法学院进行多年的专业学习,入行后则需要多年的成长磨合期才能独立执业。律政剧可以反映法律人的学习工作内容,努力奋斗的过程、挣扎与困惑,所面对的千奇百怪的人与事。观剧可见,似乎法律这碗饭并不好吃,风险、诱惑与机遇并存,有着光鲜与黑暗的两面,受制于也受益于法律制度,即使它可能带来丰厚的报酬和体面的生活,甚至很高的社会地位。律政剧中,律师、检察官可以是西装革履、能言善辩、为求真相倾尽全力的,也可以是利欲熏心、知法犯法的。法官可以是正义的化身、代表法律伸张正义,也可以是性格怪僻、价值观歪曲、带有严重偏见成见的。
比如,1973年的美国老电影《力争上游》描述了哈佛大学法学院里学生与教授的各色形象,《波士顿法律》第一、二季树立了律师艾伦擅长以非常规手段解决棘手问题的职业形象,《魔鬼代言人》中年轻律师凯文一步步沦为“魔鬼”的代理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上映的《伸张正义》,在剧中法律职业的舞台上,弗莱明法官对刑事被告人总是充满偏见、毫无同情怜悯之心且滥用权力,鲍尔斯检察官对弗莱明法官紧咬不放仅是为了个人升职,本就对僵化的法律制度、腐化的司法界心怀不满的律师亚瑟,则被裹挟进弗莱明法官性虐案件当中,引发了开庭陈词中的愤然痛斥。
(作者单位: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