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旅行家最远抵达了哪里?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究竟有多少?

我们都知道甘英、法显、玄奘、汪大渊、郑和及其船队,这些人都曾经游历过很远的地方,甚至有些还留下了较详尽的著作,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鲜为人知的人到过国外…
关注者
880
被浏览
786,611

40 个回答

谢邀,用实物证据给大家看看吧。

1.先秦就可能存在的辽东通向琉球群岛的【伟大航路】以及通往遥远西亚的陆上【玻璃之路】

燕国货币“明刀”

在朝鲜半岛,日本沿海,琉球群岛均发现过战国时期位于北京辽东一带的七雄之一的燕国所铸造的“明刀”钱。李学勤据此就曾经推断过,最晚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条从遥远的辽东通向琉球群岛的海上航线。

另外,在琉球本岛也就是冲绳岛上曾经发掘过多座有两千年左右历史的墓葬,其中出土过新莽时期铸造的钱币,足以证明最晚在西汉末年就已经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知道琉球本岛并移居于此。

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两件至宝,并称为“ 随珠和璧 ”,和璧就是被制作为传国玉玺的和氏璧,而随珠则是随国的宝物随侯珠,据说是随侯从一条大蛇那里得到的。

近年来随着考古证据的不断丰富,已经确定了曾国就是随国的别称,当年曾国国君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风格非常“西亚”的玻璃珠,那么它会不会就是随侯珠的原型呢?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密切合作,采用高性能便携式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蜻蜓眼”玻璃珠进行了原位无损检测。

研究表明,曾侯乙墓“蜻蜓眼”制作技术是多元化的,极有可能来自于古埃及或东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些精美的玻璃珠属于钠钙硅酸盐玻璃体系,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特征,与兴盛于我国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不同。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颗表面布满圆圈纹的琉璃佩珠,被称为“蜻蜓眼”。这与东汉王充对于随侯珠的描述隐隐相似:“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

此外山西长治分山岭270号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洛阳中州西工路基、河南固始候古堆墓都曾出土过类似的蜻蜓眼。

新疆等地也出土过战国时期的丝绸,先秦时代的中华的脚步,恐怕要远远超出想象。


2.宁夏固原博物馆镇馆之宝——鎏金银壶

这只鎏金银壶于1983年出土于宁夏固原,是距今约1500年前的北周王朝柱国大将军李贤夫妻的陪葬品,应当是传入北周的萨珊波斯的制品。仅仅以工艺来说也绝对算得上巧夺天工的稀世珍宝。

但更神奇的是银壶上的三组人物, 经过专家研究,这三组人物中的女性分别是奥林匹斯诸神里的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情女神阿佛洛希忒

整只银壶上的图像描绘的就是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的起因,三个女神为证明自己是最美丽的女神而抢夺金苹果的事件。

1500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知道或接触了特洛伊战争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