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师都对佛经有深入的研究,是佛教寺院中的骨干力量。一个寺院有高僧、大师居住,寺院也会因此闻名天下。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师与一些寺院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慧远大师与庐山东林寺、布袋和尚与岳林寺、达摩祖师与少林寺、清凉国师与五台山、康僧会与建初寺、六祖慧能与南华禅寺、玄奘与长安大慈恩寺,等等,这些高僧、大师与这些寺院均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刘萨河与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距今天的宁波市区16公里,全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阁、云水堂、方丈室、左右厢房、群房共计6000多间。寺内存《大藏经》之《青龙藏》一部,佛经1600多卷,至今依然完整。
相传,佛灭200年后印度有转轮圣王,名阿育王,造八万四千佛舍利塔,派遣使者送往世界各地供奉。在中国境内有史可考者有17处,这其中包括建康(今南京)长干寺阿育王塔及勤县(今宁波)阿育山阿育王塔两处在内,此两处的阿育王塔传是用来供奉“佛发舍利”的阿育王塔。直到今天,宁波阿育王寺内还珍藏着佛教珠宝“释迦摩尼真身舍利”,成为镇寺之宝。
关于阿育王寺的来历,据有关史料记载,晋武帝时期,有西域胡人刘萨河在病重生命垂危当落地狱时,见观音大士谓曰:可往洛阳、临淄、建康、鄞县、成都无处,有阿育王塔,订礼悔罪,并出家为沙门,可免入地狱。刘萨河因此出家,游访参拜礼塔。一日至鄞县乌石山,闻钟声,得舍利宝塔,并于此地建刹奉塔,这就是阿育王山舍利殿的由来。
慧远与东林寺
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并创设莲设。东林寺在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曾来过东林寺,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
东林寺位于庐山,南向香炉峰,北倚东林山。寺前有溪,名虎溪。溪上有桥,称虎溪桥。溪水在乱石中流淌,仿佛在叙说一个千年流传的佳话。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东林寺建寺者慧远,俗称贾,山西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晚年南湖荆州,历住江陵五层寺、琵琶寺,83岁圆寂。
唐玄奘与高昌故城
唐僧玄奘,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他13岁既受度为僧,因感各家学说不一,遂决定西行求法以释疑惑。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于贞观五年抵达膜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陀寺从戒贤门下学习。多年以后,于贞观十九年抵达长安。历史17年,行程5万里。携回大小乘经律论657部。而后住弘福寺、大慈恩寺,集名僧建译场,20年译经75部1335卷。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都会”之意。因此城曾为高昌王国的都城,故名。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麛吐峪沟中,系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据说,鞠文泰时期是高昌王国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他路过高昌国时,被高昌国王鞠文泰挽留在此一个月的事情。据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唐玄宗西行印度求取真经,行至伊吾(今哈密瓜),高昌王鞠文泰闻讯即派使者前往延请。6天之后,半夜时分,法师风尘仆仆的赶到高昌,只见鞠文泰和王妃正专心致志的诵经念佛,静候法师。过了几天,玄奘法师要西去印度,高昌王相留,情真意切,予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法师。并要求全国人都成为法师的弟子,玄奘执意不肯,并以绝世明志。高昌国万般无奈,只好答应玄奘西天取经,条件是和法师约为兄弟,法师讲《仁工般若经》一个月,每次讲经,鞠文泰都亲自执香炉迎接法师入账。并当着三百听众之面,跪在地上,请玄奘法师踏着他的背坐到法座上去。然而信奉佛教的高昌王国于10多年后被唐太宗所灭。并入唐朝版图,唐朝在此设立了”高昌郡“。
布袋和尚与岳林寺
岳林寺位于浙江省奉化县东北之三山中,唐宣宗大中二年,改称乐林寺。唐僖宗时有僧携布袋乞食,人称”布袋和尚“,自号”长汀子“。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布袋和尚坐东廊盘石说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意”。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认。偈完而逝。众僧神异之,寺遂以弥勒到场为世所重,被崇为“明州三大佛教圣地”之一。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修殿阁,皈依者云集,岳林寺一时鼎盛至极。
岳林寺之所以甲誉天下皆因弥勒道场所致。在全国各大寺院天王殿内,都供奉弥勒佛像。弥勒佛外向而坐,袒胸露腹,笑容和蔼,其形象皆据岳林寺布袋和尚形象而造。布袋和尚名”契此“,长于奉化城北长汀村,成人后在长汀村隔溪相对的岳林寺出家。契此在此出家有很多异相,最奇之处是无论到哪里,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大布袋。后人多以为布袋和尚是未来弥勒化身,因而依其形象取代原印度形象之弥勒佛,岳林寺亦因之成为远近信众顶礼膜拜、崇信有加的弥勒道场。
岳林寺最有名的古迹是封山中塔。据记载,布袋和尚生前常来封山,见其地山灵水秀,优雅脱俗,于是向沈姓施主募得一块墓地。他圆寂后,岳林寺僧人尊其嘱愿,将其肉身葬于封山之腹。后人在墓旁建立亭,名曰“佛塔亭”。布袋和尚葬于中塔后,其墓顶累发异光,早晚均见,十分灵验。岳林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亦有极大影响,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皆有供奉中国弥勒佛“ 布袋和尚 ”的处所。
达摩祖师与少林寺
位于中岳嵩山脚下是少林寺,是闻名中外的禅宗祖庭、武林圣地。少林寺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创建至今,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岁月,期间,跋陀、慧光、达摩等著名高僧在这里留下来大量的佛教文化艺术珍品。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禅学思想派生出来的少林武术,禅拳如一,威震四方,故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美誉。
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出生于南印度,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朝普通年间,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道。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供养他四五年。达摩感其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机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次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历代法宝记》。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清凉国师与五台山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到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到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到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到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菩萨到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最早的根据见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九:"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显通铜殿
大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相传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寺中主要建筑有钟楼、山门、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塔、铜殿、藏经阁等。图中即为铜殿,是一座铜铸成的仿木建筑物,成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是中国现存四铜殿之一。
清凉国师号澄观,为唐代高僧,山西山阴人。据传,这位大师天才备至,一目七行,一天可记万言,专门研究《华严寺》,后来去京师,德宗迎入期间,赐号清凉,他生历九朝,乃是七帝之名师,华严四祖之一。
澄观于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到五台山华严寺修习华严学,后经四年写出《华严经疏》60卷,被誉为“华严疏主”。澄观把清凉寺定为代州五台山,从而使五台山正式成为文殊到场。澄观住五台山20年,讲演《华严经》50遍,使五台山成为当时华严学的中心之一。
良介大师与洞山寺
洞山寺位于慈溪市掌起镇东埠头的将军山上。从山脚沿着曲折蜿蜒的石阶向上
路边清溪急湍,夹旁茂林修竹,环境清新幽雅。至绝顶前眺,出口处灵湖横栏,碧
荡漾;远处为一畴平原,碧绿葱翠;最远处天海相接,令人心旷神怡。
据洞山寺田山碑记载:“本寺创建于赤乌年间,为北乡有名之古刹,胜迹难以枚
举,文人骚客题咏甚多。”史载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曾敕额“幽栖洞山”。寺院于清乾
隆八年(1743年)重修。洞山寺古迹甚多,最为著名的是石塔和古洞石塔建于宋代,
原有7级,现残存5级,高约4米,塔身呈六棱形,每面都有浮雕半身人物塑像,造型
生动。古洞有人工构筑的石结构建筑,呈拱形,洞底宽2.35米,深2.85米,洞高3.85
米,券顶厚约0.8米,洞额镌“白云洞”三个字。
洞山寺为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之一。曹洞宗源出于六祖蕙能之弟子行
思,又传希迁,希迁又传药山,药山又传云严,云严又传良介禅师,住瑞州洞山。良
介禅师在洞山创建普利寺,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又在洞山创立广福寺,在寺中宣讲
新的禅义,四方借众闻良介之名,纷纷入山学法。其中有一位高徒法名本寂,学成之
后回到抚州曹山,又建禅寺,广招门徒,阐抒良介意旨,人们称之为曹洞宗。曹洞宗
的祖庭洞山禅林,至今尚存唐咸通十年(869年)开山祖师良介禅师墓塔,名为慧觉墓
塔,又称介祖塔。此外,还有历史上各时期住持的墓塔40余座。
来源:张驭寰《中国佛教建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