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首发于 歌吟天下
【歌吟天下】不得不说的超常班(中)伟长班为何花落苏州?

【歌吟天下】不得不说的超常班(中)伟长班为何花落苏州?

【歌吟天下】不得不说的超常班(中)伟长班为何花落苏州?






这两天苏州首届科学家日以城市之名礼遇八方人才,的确吸引了不少眼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成为新时代苏州‘开放再出发’的最强动力和最亮标识,已成为苏州全市上下的‘超强共识。



而苏州不光招才引智有其独到之处,梯队培养人才方面也走在了前面。苏州中学伟长班2020年招生简章刚刷屏,中科大少预班又开启招生说明会。这两个实验项目明显带着超常班的烙印。



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苏州中学正积极探索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人才培养方式的衔接,开展初中阶段拔尖学生培养实验。决定与苏州市区部分初中及小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之所以设立“伟长实验班”,期望实现: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小学毕业生参加此实验项目,实施初中阶段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尝试在办学体制、学制、课程和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2020年伟长班招收苏州市区2020年秋季入学初一新生。四个班级,每班35人,共140人。

中科大少预班旨在培养青少年执着的求知欲、批判性思维和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在教学管理中将涉及六种“革命”: 即从关注高考需求到关注大学需求的观念革命;从千校一面到量身定制融通文理、融通中科大的课程革命;从习题解答到问题研究的教学革命;从目标驱动到兴趣驱动的学习革命;从传统评价体系到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革命;从部门管理式到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革命。2020年面向初二年级或具备同等学力的初二以下优秀学生招收30名左右。报名时间为7月4日—7月15日。



我上篇文章分析过超常班代表着一个地区最顶级的人才战略资源,如果人有我无,就可能会失去教育高端竞争力。

天少五四等超常班应该是无锡最高端的创新选拔人才培养基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 不应该再偷偷摸摸,而应该光明正大的摆到台面上来,唯一要做的就是选拔一定公开公平公正,让最优秀的孩子接受最合适的超常教育,恰恰是因材施教,与中央的政策并不违背。



苏州伟长班取科学家钱伟长先生之名,同时象征教育创新是伟大而长远的。说书人有一点想不明白的是钱伟长明明是无锡人,怎么伟长班就花落苏州了呢。

百度百科里钱伟长生平有这么一段介绍: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
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无锡县立初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 [6] )读书。
1928年,父亲病逝后,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
1930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百度百科很明显说钱伟长1930年毕业于无锡一中,而苏州中学则说钱伟长是在苏中读了三年高中。那么钱伟长到底是在哪里毕业?苏中伟长班到底是不是名正言顺,有没有历史依据?为了解开这个历史疑惑,说书人遍查史料,终于有了一个大概的推断。



《钱伟长:在苏州中学求学的日子》一文中,钱老回忆“1928年秋季,我考上了苏高中,但只考了最后一名。据闻我的考分很差,就是国文的文章写得好,可能得首名,才被破格录取的。也有人因为四叔钱穆是首席国文教师,认为有漏题可能,苏高中校长汪懋祖曾派人到无锡调查,据报我的国文本来就不差,其他科目,只有历史还不差。可是这次中外历史、地理是一起考的,中国史只占四分之一的分量,所以也显示不出来,这样还是以殿军录取了。”

那么钱伟长当时考最后一名进苏中可能主要还是钱穆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优招对象教工子女。而居然校长要派人调查漏题可能,说明钱穆的关系还没硬到无视一切,甚至可能在苏中因才华横溢遭到妒忌和排挤。

钱伟长到底在苏中读了多久,其实在钱穆的生平中很容易找到蛛丝马迹。



1927年,(钱穆)转任教苏州中学。1928年,妻殁、儿殇、兄亡连遭三丧。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钱穆居北平八年,授课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课,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

我们分析一下最大可能,1928年钱伟长父亲去世,而钱穆妻儿也去世,无父亲指导的钱伟长就拜托给失去儿子的叔父钱穆培养,这也是家族中一向的惯例。所以钱伟长才离开无锡去了钱穆任教的苏中读书,方便受教导。但是1930年钱穆离开苏中后,钱伟长有没有继续在苏中读书,史料里言之甚略,钱老回忆里也没有在苏中毕业的记录,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可能,钱穆不在苏中了,没人照料的钱伟长就回了无锡一中读书呢。毕竟百度百科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如果钱伟长只不过是跟着钱穆在苏中读了两年书,而苏中就以钱伟长之名办起了伟长班,对无锡到底公不公平,名不正而言不顺,似乎欠缺了一点堂堂正正的君子之风。



当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伟长班花落苏州也有无锡自身的原因。无锡民办掐尖一直以来占据无锡教育的主流,各大学校的竞争抢生源也促进了无锡教育,成绩随之水涨船高,无锡高考一度笑傲群雄。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竞争是把双刃剑,过于激烈就会变成内斗,造成一切为了分数,而忘了教育本来目的。天少都生存不易,更何况伟长班这样的生源创新培养大杀器,势必被各方既得利益所反对。而苏州是苏中一枝独秀,竞争不激烈,各方诸侯唯苏中马首是瞻,自然实施起来顺理成章。所以伟长班以前在无锡是没有生存的土壤,注定只能失之交臂,反而让苏中捡了个现成便宜。



那么现在无锡民办摇号了,掐尖争抢生源的局面不复存在。说书人觉得应该重振当年毛泽东时代无锡教育全国第一块牌子的雄风了,打造无锡自己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而超常班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无锡各方利益互不相让,不妨由歌吟群这样独立的完全没有任何利益的公益组织来打造类似“钟书模式”“歌吟计划”等顶尖人才创新培养计划。在教育部门批准支持下,通过和无锡各大顶尖高中合作开办实验班,上接大学,下承初中、小学,强化小学、初中、高中各基础教育段之间的联系,获得初、高中创新教育“一体化”的第一手经验,下延和拓展创新人才培育的路径。以此打破中学与高校教育之间的壁垒,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教育模式培育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当然超常班要在无锡顺利开展实施,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承认民办培养生源的成果,民办反对超常班招收民办孩子根源就在于怕辛苦培养的人才被挖墙脚,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教育部门官方不方便公布民办录取超常班的人数,以及未来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但歌吟群民间组织可以啊,完全可以和各大学校合作,定期公布民办孩子在未来取得的成就,比如高考,大学,工作……这样解决了民办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担心生源被抢反而会以此为荣,因为都是他们培养的底子输送出去的精英,超常班人数也是民办自身实力的展示。这样天少五四等超常班也不用身处夹缝之中,既怕得罪民办又怕得罪教育部门,患得患失,最后反而给某些特权利益关系户钻了空子。对于超常班而言,生源是生命线,遇到好生源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错过关键的一个有可能是致命的……

以上只是说书人一家之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了现有超常教育选拔人才更公开透明一点,而真正让超常班在无锡遍地开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比爱才,锡望有你,一切可以从超常班开始……




附:2010年说书人悼念一中校友钱伟长的旧文

【歌吟天下】无锡呼唤东林精神——悼念一中校友钱伟长

这两天,有一位无锡籍大师钱伟长离开了我们,仿佛巨星陨落一般,举国悼念,遍地哀思,泪眼含悲,满心沉痛。

第一次听说钱老大名正是在母校无锡一中的课堂,那时孩子们还很淳朴,理想大多是要当科学家,而科学家的楷模“三钱”(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几乎在每个孩子心中就像神一样的伟大,特别是作为校友的钱老更是所有同学的偶像,也是我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钱老是无锡人的骄傲,是一座丰碑。如今钱老的仙去更是无锡不可估量的损失。人文精神一直是无锡的特质,但随着钱伟长的离去,钱钟书、钱穆、钱伟长,无锡人的“三钱”也已成绝唱,吃老本的无锡还有真正的文化大师吗。

钱老自幼书香门第,叔父是国学大师钱穆,一脉相承,年轻时他的确文史精通却不谙数理,只是日本侵华爆发的爱国热情让他弃文从理,从物理只有5分到让爱因斯坦赞叹,他成为了文理融合的集大成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钱老“为国而学”的一生正是东林精神的真实写照,如果说玉飞凤是无锡外在的具体图腾,那么东林精神就是无锡内涵的抽象图腾,它喷薄而出的是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的精神。

我们在沉痛中缅怀钱老,缅怀他身上那种无锡独有的东林精神。缅怀之余,只有仰天呼唤。

我们呼唤东林精神,展望吴文化之路曲折蜿蜒中毅然前行,期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融合;我们呼唤东林精神,谴责兰德尔这样败类强奸玷污东林书院,控诉他无锡文化的千古罪人;我们呼唤东林精神,憧憬一群学子志气相投,意气激昂挥洒,天道宇宙与人共游,虽千百年转瞬而过,不为寂寞而萧然……



关注歌吟天下,反腐,相亲,教育……正义、美好、公平……过去,现在,未来……总有一点思考适合你。

发布于 2020-07-12 00:50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