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郑文公碑,在天柱山之阳亦称郑文公之碑,称其为上碑,是因郑道昭此后在莱州市云峰山觅得佳石又刻郑文公碑,称做下碑。两碑文字大体相同,但下碑结衔下刻有“草”字,字数也少有出人,故又有草稿之说。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郑文公乃郑羲之谥号,故或称《郑羲碑》,系程天赐等60人为其旧时同僚兖州刺史郑羲所立。传为郑羲季子北魏光州(州治设掖县)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所书镌。其内容主要是记叙了其父郑羲的生平和著述。碑由天然之碑状石于碑阳处稍加琢磨而成。碑高3米,宽1.5米,文20行(其中有两个半行),行45~50字不等,计881字。其碑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具篆分遗意。碑文主要记述郑羲的生平和著述,善书法。清代中期以来,著名书法家原元、 包世臣 、叶昌炽、康有为等,都极力推崇,有“魏书之冠”之誉。 [1] 天柱山残刻:亦称四言诗刻,隶书,存7行,共71字。刻于上碑之侧,上角尽泐,前2行只存1、2字,末云:“泣观遗碣,号诵馀篇”。传说郑道昭之子北齐光州刺史郑述祖,于天统元年(565年)所书。笔划工整,字体古朴,富有汉魏之风。另有“此天柱之山”2行,共5字。“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4行,13字均为郑道昭所书。 《郑文公碑》之撰写者郑道昭(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因其书法造诣高,被誉为北朝书圣)。据《魏书》载:“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凡数十篇”。其所题刻,初不甚著,至清嘉道年间,被发现并渐为人所崇尚。 天柱山刻石,是中国稀有的历史艺术瑰宝。其中郑文公碑最为著名,结字宽博,笔力雄强,兼有隶意。它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高度赞赏,而且也得到了国外书法界的推崇。1988年,天柱山摩崖刻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山摩崖刻石,深受国内外书法家崇尚。国外以日本、韩国书法家最为仰慕,每年前来观赏千余人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