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的李密
李密的祖父
李光
,曾任
朱提
太守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
晋书
·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
谯周
,博览五经,尤精《
春秋左氏传
》,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李密几次出使吴国,吴大帝孙权问蜀汉兵马多少,回答道:“官用有余,人间自足。”后来吴大帝和群臣一起讨论道义问题,都说愿意做弟弟。李密说:“我愿意做兄长。”被问道为什么,李密说:“做哥哥的有更多时间侍奉父母。”吴国君臣都认为他说的对。
魏灭蜀后,
征西将军
邓艾
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
邓艾
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司马炎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
太子洗马
(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
陈情表
》或《陈事表》,此《表》写于西晋武帝
泰始
三年(267)。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
晋武帝
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
温县
(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
王
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权贵畏惧他的刚正,故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房玄龄
等《
晋书
》:“①其余群子,并孝养可崇,清风素范,高山景行,会其宗流,同斯志也。”“②密、彦、夏、庾,夙标至性。”
《
资治通鉴
》:“密与人交,每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常言:‘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
杨维桢
:“王孝子,魏三公。雀入幕,鲤入冰。孝子可移臣子忠,而况三老北面天子尊辟雍。何司徒,荀仆射,九锡王前相率拜。孝子龙钟亦长揖,爵级同升在三太。三太何足尊,不若犍为李孝孙。”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
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
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
刺史
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犹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
牧伯
之所明知,
皇天后土
,实所鉴见。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
洗马
征至洛。
司空
张华
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
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
齐桓得
管仲
而霸,用
竖刁
而虫流。安乐公得
诸葛亮
而抗魏,任
黄皓
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
孔明
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
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
都官从事
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密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更适人。密见养於祖母。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所通涉,机警辩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自口尝。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
主簿
,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余,人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密曰:“原为人兄矣。”吴主曰:“何以为兄?”密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皆称善。蜀平后,
征西将军
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晋武帝立太子,徵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遣,密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及祖母卒,服终,从尚书郎为
河内
温县令,政化严明。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温吏民患之。及密至,中山王过县,欲求刍茭薪蒸,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扰,“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之碎,所未闻命。”自后诸王过,不敢有烦。
陇西王
司马子舒深敬友密,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
大中正
,性方直,不曲意势位。后失
荀勖
、张华指,左迁汉中太守,诸
王多
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著述理论十篇,
安东将军
胡熊与皇甫士安并善之。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招降纳叛,急于稳定人心,他聘李密为主簿,李密力辞不受。邓艾集团的骄横已经让他胆寒。邓艾初入成都时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晋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连下,郡县不断催促。当年李密祖母已96岁,风烛残年,他上表叙述自己无法应命的原因。这就是《陈情表》,475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更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公元287年李密卒于保胜龙安,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葬仪。
李密老家在四川
眉山市
彭山区
保胜乡
。保胜乡位于
彭山区
城西北部,至彭山25公里。该村之所以叫龙安村,是因为这里有一座
龙门寺
。而始建于唐代的龙门寺,正是李密故居之所在。 龙门寺大雄宝殿前,有一块雕着精美龙图案的石碑,上面刻着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圣旨,说明了重修龙门寺有关事宜。道光圣旨石碑的旁边,还竖立着李密像。据说,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还有一座三孔古石桥,但现己没于荒草丛中。龙门寺虽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于晋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却是葬于今天彭山区凤鸣镇的龙门桥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1965年土改中被毁去。大雄宝殿殿右,山崖上刻着 “李密故里”四个红色大字以及一个巨大的“孝”字,这就是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在这200米长的天然绝壁之上,镌刻着历代颂扬李密孝笃和他的《陈情表》的诗词,还有再现李密生平和他孝顺祖母的浅浮雕组图。
有人说,忠臣一定是孝子,这句话千真万确,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的骨肉至亲都不能怀一颗感恩之心,又怎么能指望他为国家尽忠,为百姓谋福。读《出师表》不落泪是为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是为不孝,几千年前的历史烽烟仍然无法丝毫消弭《陈情表》震撼人心的力量。
2019-07-29
178
同名同姓的人固然不少,但是同名同姓的名人却比较少见。西晋时期的李密和隋唐之交的李密,他们有着相同的名字,却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西晋时期的李密是当时有名的孝子,他自小和祖母相依为命。然而李密掌权后,却将翟让杀害。
2018-09-17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