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乾隆题刻玉琮(右)和可套在琮中插笔或插花用的珐琅内胆(左)

文/高蒙河

2019年伊始,我受邀去故宫,主持一个展示浙江等地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展,以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良渚文化是5000年前中国早期文明代表性的史前文化,分布在江南地区,其中心是杭州西北部的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以玉器为标志的文物。

特展在故宫举办,原因有二:一是良渚古城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个王都所在地,而故宫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宫城,把这一头一尾、一前一后的历史做对比性展览,其立意自不待言;二是故宫作为曾经的皇家之所,收藏了大量良渚玉器,其中清代乾隆皇帝对良渚玉器更是青睐有加,痴迷不已。

乾隆皇帝世称“玉痴”,他爱玉、藏玉、赏玉,甚至还钦定玉器设计图稿,使清代宫廷玉器达到古代制玉的最高水平,素有“乾隆玉”之誉。据说故宫3万多件藏玉中,约有半数是乾隆时期所存。他还留下了800多首咏玉的诗文,其中不少是专题咏颂良渚玉器中极有代表性的玉琮的。

玉琮是一种通体中空的内圆外方的柱状玉器,柱体可分节,少的1节,多的5节、10节不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件玉琮有19节,高49.7厘米,是目前所见最高的一件;而良渚遗址反山墓地出土的一件二节琮,高度只有8.8厘米,外径却达17.6厘米,重达13斤,是现知最重的一件,人称“琮王”。

这些5000年前的玉琮在先秦史籍中不乏记载,比如《周礼》上就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见,琮是一种祭祀天地用的礼器,从5000年前的良渚时期传到周代还在使用。

到了汉代,玉琮出土极少,仿佛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像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难解琮的用途,只说琮是“瑞玉”,“似车”,把琮当成车轮上用以穿轴的圈状物件了。在汉代以后,人们对琮的名称、时代、用途渐渐迷茫,连文献中说的琮具体是什么形状都已不甚了了。

到了清代,“内府最多,不可屈指数”的玉琮,引起了爱玉成癖的乾隆的关注。他先后写了17首诗,考订玉琮的称谓和用途。在《咏古玉头瓶》等诗中,他把琮叫作“(gāng)头”“辋头”,推测它们是古时套在车辇或乐鼓前横木上做装饰用的玉器。不过,这个推测困扰了他约50年。他在最后一首《再题旧玉头瓶》诗中也觉得,横木端头如果套装头,抬举者肩部会感到不舒服吧。

乾隆对玉琮的年代也有思忖:“呼为辋头者,不知起于何时?”他的17首诗,题为“汉玉”的15首,题为“古玉”和“旧玉”的各1首。“远当虞夏近称周,曰汉还应贬一筹”,指出琮的年代应在汉、周、商代或更早时期,“为古器无疑”。

5000年前祭天礼地的良渚玉琮,到了乾隆时期,不但作为古物收藏,改作他用的也不在少数。有的用作笔筒,有的配置珐琅、铜质内胆,用来插花。乾隆还喜欢为珍爱的古物赋诗作文,并时常命造办处的工匠将御制诗文加刻于器物表面或专门配制的木座、铜胎等配件上。

直到清末,文人吴大《古玉图考》考辨出所谓头,原来是古文献上说的玉琮。至此,乾隆皇帝、历代文人对玉琮的考订,终于揭开了谜底。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良渚遗址考古,才发现以玉琮为代表的玉器原来出自江南地区。

本文选自《科学画报》

网易号发表时有改动

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转载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