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情绪,如长期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会导致血糖升高,而患有糖尿病的人合并抑郁焦虑情绪,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而抑郁症的患者又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形成心身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王学义对记者说,糖尿病属于心理生理疾病,即心身疾病,其发病是一种综合性的原因,不仅涉及生理、社会因素,更涉及心理因素。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度的紧张压力状态,不能得到良好的松弛和调整,体内皮质醇增高,致使神经内分泌紊乱,代谢加快,加重各器官的负担和损害,如甲状腺、胰腺功能发生相应的改变,久而久之会导致血糖增高,破坏胰腺功能,逐渐增加对胰岛素的抵抗,最后形成糖尿病。“人格特征与疾病也有一定关系,糖尿病与人格特征有关。”王学义说,糖尿病患者常有过高的期望,因不能获得满足而急躁、怨恨、不满,并产生持久的心理冲突等,这类性格的长期影响可使血糖升高。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酗酒、身体过度透支、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锻炼、肥胖等,这些都是血糖增高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对待糖尿病的心态也不同。”王学义说,一种人认为血糖增高没什么了不起,持无所谓的态度;另一种则非常紧张害怕,整天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如果缺乏对血糖增高或糖尿病的正确认识,不能及时就医复诊,不能坚持服药治疗,不控制饮食,不加强运动锻炼,整天焦虑抑郁,行为冲动,这些都是加重或恶化糖尿病的因素。
作为糖尿病患者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呢?王学义给患者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当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及时解决,当不能得到解决时需面对现实,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生活、工作、学习,不要成为生活的压力和包袱,学会自我放松情绪和平衡心态。
第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医嘱实行糖尿病饮食,避免大量饮酒、吸烟,生活规律,按时入寝、起床,每天保证6至8小时睡眠,坚持每天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每天5公里左右(根据自己身体状况而定),作为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不要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定期检测血糖与查体,调整药物治疗,以保持血糖的稳定。
第三,如果心理上有解不开的结时,可寻求他人的帮助,千万不要自己生闷气或怨天尤人、自卑自责,这样的情绪表达容易加重血糖的变化。也可找心理医生咨询,进行放松训练或生活反馈治疗,这些都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调整和恢复身体机能的平衡,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