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一路向好,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逐年提升。通过调研走访不同地域的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一些院校师资配置不强、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发展不平衡,专业优势不强、产教融合不深。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一个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职教体系还远未建立。学校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如何“留住”他们,特别是对德州这座要争创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而言,未来产业升级转型亟需两大类人才,一是新技术研发高端人才,二是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专业工人,两者缺一不可。

二、目前仍存在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接受培训劳动力偏少、培训资源供需不均等问题。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在招生、生源数量、校际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而且职业学校学生的上升通道、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囿于教师招聘条件,工科类教师招聘进口不畅,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普通高中教师转型而来,学校急缺科班出身、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因此建议:

一、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挖掘潜在形成整体优势

需要建立健全“双培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双训型”基地企业合作“三个机制”。同时,坚持学历培养与技能培训并重,加快构建紧扣产业、错位发展的专业设置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鼓励职业院校特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兼职任教;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资源共享,把课堂办到工厂去、把车间引到学校来,让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及时快速推进产教融合,不仅增强政府引导职能,提升行业评价权威,而且形成校企一体格局,降低校企合作成本。

二、职教专业需调整,师资“换血”应及时

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专业在动态调整,但新的专业在教学质量、评测体系、教学实践等方面还处于起步状态,师资‘换血’应及时,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完善,也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建立联动机制,需要政府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鼓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主体共同筹办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平台,并给予一定职业资质认证权限,为其招生打开窗口。同时,需将补贴标准与市场培训成本挂钩,并在申领补贴流程方面,可进一步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长。

三、加快统筹推进产教园区建设,推进实体化运作

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同时还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包括考核、实施、验收等工作。加大产教园区项目支持力度,解决园区建设用地、资金需求。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进一步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促进企业的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地方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扩大职业院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包括在学校专业设置(包括专业命名)、师资引进等方面应赋予学校更大自主权,激发学校主动性和活力。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和生源不足现状,可以借鉴国外弹性学制先进经验,吸引在职员工进行学历提升。鼓励更多在岗工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报考职业院校。

四、建议设立职业教育节

设立职业教育节不仅体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并且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节当天表彰对职业教育做出突出贡献者,更有利于激发职业教育师生的荣誉感。职业教育节的日期要与国家确立职业教育活动周相一致,建议将每年的5月10日作为职业教育节法定日期。

关于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的建议

林红昕

近年来,中小民营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产生原因上看,这两方面的问题并存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但通过与民营企业、职业院校人员座谈和部分民企订单式培训班的尝试,建议大力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以缓解我市“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

一是鼓励企业参与高校课程计划设置。高校主动与企业对接,针对行业发展趋势建立课题小组,制定培养计划,合理安排学生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培养目标和学时学分以及考试要求,让学生课程与将来从事的工作贴合度更强。

二是加强校企互动,校企双方互聘。由企业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生就业前更早接受岗位知识训练;安排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案例素材,使教学不与社会脱轨。

三是增强企业与学校间的合作互信。企业与高校共同出资建立符合企业生产实践的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实验室,既可以增进企业与学校间的交流,又可以使学生就业前更早接受岗位知识训练,企业岗前培训前移,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结果。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建议》《关于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根据职能分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技工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工作,您的提案分析非常符合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对发展我市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技工教育发展扶持力度,以立德树人和培育工匠精神为目标,坚持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推动技工教育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养技能人才后备力量。近年来,我市优化技工教育办学体制,推动多元化办学,积极鼓励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技工教育办学。同时,充分发挥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对接市场灵敏度高的优势,对技工院校开设专业实行备案管理,加大技工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技工院校可根据《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自主开设、调整和停办专业,推动技工院校结合本地产业开设特色专业,主动融入、支持地方产业。目前,我市建设各类技工院校22所,开设数控加工、机械制造、汽车维修、护理等80多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约2万人,年均毕业生约6000人;另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12家,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5万人次,目前已形成高中低、长中短、公办民办兼具的多层次、多元化技工教育格局,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能人才后备力量。

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学生数为基本参数,按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确定教师编制数量。严格落实技工院校专任教师不低于教职工编制总数75%,教学辅助人员不超过教职工编制总数10%,管理人员不超过教职工编制总数15%的政策,确保专业专任教师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60%,“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业教师总数的60%。允许教学急需却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学校招聘,合格的先作为兼职教师使用,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着力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技能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积极发动开展“三优”资源建设,组织各县市区、高校、技工职业院校及民办培训机构挖掘自身潜力、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投身优秀师资、优秀教材和优秀课件的评选、创建和制作,经过市级推荐,全省评选,我市取得了全省优质教材一本、优秀教师六名的好成绩,有效促进和鼓舞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

三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我们按照“围绕重点行业、突出重点群体、增进社会效益”的工作思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据《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山东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利用省政府支持和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在当地建立培训中心、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的政策,联合高校人力资源优势,整合企业研发中心,成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制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规划、搭建院校与企业对接平台,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力开展高校在校生“三个一”能力培养专项行动,2020以来全市培训高校在校生共计12898名,有效提高了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面向全市各类企业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企业可结合生产实际自主选择承担培训的学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培训期满、考核鉴定完成后,可向人社部门申请培训补贴,截至目前已培养新型学徒1996人。2021年将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力争年培训2000人以上。同时,坚持技能培训跟着产业走,课程设置跟着岗位走,定期与企业进行对接,了解用工缺口,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相关的培训模式,把技能培训与推荐就业安置结合起来,促进我市居民更高质量的就业。2020年共完成培训14.5万人次(含以工代训7.18万人),有效促进广大居民提技能、稳就业。

四是畅通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成才通道。为适应职业资格改革,完善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模式,支持我市技工院校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德州市技师学院、走四方高级技工学校等13家技工学校通过省人社厅备案,可以对本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严格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各项政策待遇,畅通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发展通道,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考、应征入伍、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全日制毕业生,分别按照全日制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及相关就业补贴政策。普通技工学校毕业生,按照普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可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申报评审相应专业职称。

下一步,结合您的建议,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从德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创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推动技工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促进就业服务、为培养生产一线技能人才服务。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内涵建设,积极承担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多功能、综合性培训载体和平台。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还请您对我们的工作继续予以关注和监督。

市教育和体育局:

戴连强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交的《关于加快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从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之初,我市就提出紧密对接十大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市级对专业建设统筹,按照“一县一特色”和错位发展的专业布局设想,大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规范专业设置,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发展,限制和取消落后、过剩专业,形成了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今年,市教体局出台并启动了“统筹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暂行办法”,经省教育厅批准,我市职业学校撤销了一批招生人数少、就业困难的专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0个专业被认定为省品牌专业,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认定为国家职业院校道路交通类示范专业点。根据德州市人民政府《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实施方案》(德政发【2020】5号)要求,我市将进一步大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规范专业设置,支持特色、优势专业发展,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和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每个县(市、区)主攻 2 个左右主导产业,打造一批与德州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群),重点扶持家政、养老等专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等人才紧缺专业。建立三年一轮的专业评估长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将专业认定为绿、黄、红牌专业,对绿牌专业给予支持,黄牌专业压缩招生规模,红牌专业逐步停止招生。到 2022 年,全市重点建成 40 个左右示范中职专业(群),15 个左右高水平中职专业(群),5 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

二、大力发展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3461人,其中专任教师2844人,任专业课、实习指导课的“双师型”专任教师共1305人,占专任教师的45.89%。自今年起,按市政府要求,我市职业学校将全面落实编制标准,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政策,以学生数为基本参数,根据学校类别综合考虑学校专业特点,按教职工与学生比确定;落实职业学校编制总数的20%用于自主聘用兼职教师,财政部门参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平均薪酬水平核拨经费的政策,确保专业专任教师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 60%,“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业教师总数的 70%。自 2020 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职业院校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应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同时规定“业界优秀人才担任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可以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深化办学样式,促进产教融合

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市现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一所,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2所。2017年5月,发起成立了京津冀·鲁汽车职教联盟组织,召开了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论坛。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全市部分职业学校初步建立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020 年,我们又要求每所职业院校至少有1个专业与区域内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同时,还启动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支持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覆盖全市主要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集团,职业学校已经和500余家企业组建了德州市职业教育集团及生物科技、制冷与空调、交通、机械、太阳能5家行业类职业教育集团。为做好产教融合工作,我们制定了新政策,对于被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享受国家支持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企业参与举办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项目,优先考虑纳入申报上级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工程资金支持范围,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细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并落实相关税费政策。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校校联合、社会力量举办的模式,开展职教园区发展。宁津电梯学校把课堂开设在车间,通过产教融合,有效的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习技术和技能;德城区职教园已于2020年建成使用;乐陵民生职教园区正在论证中。同时,德州市政府明确支持德州学院和中北大学规划建设大学科技产业园,积极引导市场化投资基金支持科研成果在德州孵化转化,项目产业化优先在园区孵化落地。

您建议设立职业教育节,我们认为很有意义,但设立职业教育节属于国家层面的立法事项,我们将向上级部门进行反映。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您提出的建议,坚持职业教育发展立德树人、优化定位,加强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加快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还请您对我们的工作继续予以关注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