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规划背景
体育产业是指向全社会提供各种体育物质和服务的行业,也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包括体育健身业、体育竞赛与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业、体育中介业、体育服务业等。
(一)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是一个独立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带动性和辐射性得到很好发挥。当前,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趋势,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一般都占本国GDP的1%-4%。欧盟为3.7%,美国为2.4%,英国为1.56%,法国为1.09%。在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是汽车制造业的两倍,是第六大支柱产业。英国的赛车产业、加拿大的冰雪产业、日本的体育用品业、澳大利亚的赛事产业、韩国的体育电子竞技和游戏产业优势突出,世界知名。
中国体育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成形于90年代中期。2008年,从业人员达到317.09万人,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占GDP的0.52%。从2006年至今,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6%,远高于GDP的增速,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发展较快,福建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北京上海的赛事业、广东的体育会展业发展迅猛,特色鲜明。从总体上讲,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
(二)我省体育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1.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成绩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2006年以来,我省新建了标准体育场地2986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202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525
条、
目前,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01平方米,全省体育人口达40%。
——竞技体育成就辉煌。
2006—2010年期间,我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共夺得43个世界冠军、96个亚洲冠军、289个全国冠军。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我省
共
获得了“4金、3银、5铜”的优异成绩
,创造了川籍体育健儿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
——体育队伍发展壮大。
“十一五”末,
全省
已有1655个社区建立了全民健身指导站
(点),
有2718个乡镇建立了全民健身指导机构和体育协会。
经全省各地共同努力,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达6万余名。
2.我省体育相关产业发展成绩
——体彩销售业绩显著。
2006—2010年,四川体育彩票累计销量达100.98亿元,筹集公益金
31.18
亿元,连续17年无重大责任事故。
——本体市场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承办了137项全国比赛、56项国际比赛,两次承办“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连续26年保持“全国最佳赛区”称号。
——产业基地建设落实。
2007年,“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正式落户温江,2011年“四川省峨眉武术产业基地”正式挂牌,为我省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拉开了序幕。
3.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体育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良好,带动了旅游、交通、餐饮、建筑、广告、传媒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总体看,四川体育产业突出特点是:规模小、发展快,在国民经济中尚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潜力巨大。
——贡献份额小幅提升。
2007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9.9亿元,增长31.9%,超过全国16%的年均增长水平。但占GDP的份额由2001年的0.07%提高到2007年的0.09%。
——产业发展快速推进。
2007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31.9%,高于全省GDP(14.2%)17.7个百分点,2001~2007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1%,高于全省GDP(12.4%)6.7个百分点;体育产业总产出为22.0亿元,增长40.3%,2001~2007年体育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7.9%;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为3.5万人,2001~2007年全省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5.1%,高于全省从业人员(14.9%)0.2个百分点。
——产业布局集中三产。
从产业布局看:全省体育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据主导。2007年全省体育产业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亿元,增长30.3 %,占全部体育产业的85.0%;总产出16.6亿元,增长42.3%,占75.5%;从业人员3.1万人,增长8.6%,占86.8%。
从行业类别看:2007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体育组织管理1.42亿元,占14.2%;体育服装鞋帽销售1.39亿元,占14.0%;体育健身休闲1.37亿元,占13.8%。
—人均水平大幅提高。
2007年,全省体育产业人均增加值为2.8万元,为全省人均GDP的2.2倍,较上年增加0.6万元,增长20.7%,高于全省人均GDP(14.5%)6.2个百分点;体育产业人均总产出为6.2元,较上年增加1.7万元,增长28.4%。
存在的问题是:
——理念不新、意识不强。
对体育产业的定位不清晰,对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消费观念滞后,对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等方面的意识较薄弱。
——规模总量小、结构不合理。
2007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9.9亿元,远远落后于福建省的253.3亿元,江苏省的197.0亿元,广东省的186.6亿元。而且,在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22亿元中,体育服务业、体育彩票业等实现总产出18.7亿元,占85%,体育竞赛与表演、体育用品制造等方面产出所占比重极低。
——体制不优、机制不活。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仍习惯于依赖财政投入、依靠行政力量组织动员,市场化经营体制还没有建立,体育资源仍大量处于分割、闲置状态,缺少社会资本的注入,应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很好形成,发展乏力。
——法规政策缺失。
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现有的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已不够用,还需要完善投入、税收、收费、土地使用、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制定金融、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法规政策。
——人才匮乏。
2007年我省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约为3.5万,远小于广东省的64.44万,福建省的52.20万,江苏省的31.56万,浙江省的22.56万。尤其是在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中介、媒体等方面,人才更为奇缺。
面临的机遇是:
——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体育产业具有绿色环保、阳光健康等特性,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吻合,能得到国家大力扶持,是未来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撑点之一。
——国家积极推动扩大内需。
随着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中央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政策的落实,我省人口较多,体育产业资源较突出的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渝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建设,我省对国际国内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将更多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体育产业面临更多拓展和提升的机会。
——国家大力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完成,国家将把重点转向支持灾区发展振兴,灾区的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将继续得到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这将吸引国内外资金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入,为我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
我省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如甘孜、阿坝、凉山、巴中、广元、达州及贫困地区的发展将得到更多的支持,为我省体育产业的加快发展可以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面临的挑战是:
——区域竞争加剧。
东部快速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奋起直追,竞相发展的态势既使人振奋又催人快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发展基础薄弱。
我省的工业化、城镇化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全国排位靠后,加之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消费水平不高、动能不足,体育消费市场的培育难度较大。
——瓶颈约束增强。
体育产业发展缺理念、人才、政策,体制机制不活等困难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严重阻碍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011-2020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更是我省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行。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变资源为资本、变潜力为现实,又好又快的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以建设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高地为目标,抓住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历史机遇,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突出重点,做牢基础、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好队伍、做活机制,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实现体育资源大省向体育产业强省转变。
(二)总体原则
——统筹兼顾、突出特色。
统筹产业和事业发展,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统筹产业内区域、城乡、行业间的发展,发挥资源优势,走具有四川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
——市场主导、多元投入。
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
——盘活存量、扩大增量。
充分整合全省体育存量资产,变资产为资本,变存量为增量。激励国内外民间资金进入体育产业,不断扩大和发挥社会资本的增值作用。
——开放合作、品牌引领。
瞄准国际市场,努力扩大体育产业的开放合作,实施品牌战略,以更多名品、精品为引领,做强、做大、做响四川体育产业。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将我省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地、国际高端体育赛事的龙头、世界户外运动的天堂,初步建立起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体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四川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品和品牌,产生一批从事体育产业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
2015年的主要目标:
——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0.5%,年均增长率达到25%。
——体育及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重达0.4%。
——全省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居全国中等水平。
2020年主要目标:
——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1.2%,年均增长率达到20%。
——体育及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的比重达0.8%。
——全省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居全国前列。
——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冬季培训为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三、发展重点
(一)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服务业。
健身娱乐、健身康复、健康评估、体育培训、信息咨询、健身场馆建设等体育服务,具有成本低、起动快、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在我省具有广泛发展基础。要大力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繁荣健身娱乐市场,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加快形成门类众多、发展有序、紧密协作的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群。要依托全省各地的自然山水和住宿、餐饮、旅游等资源,充分发挥节庆活动的集聚效应和载体作用,坚持以富有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项目为基础,加快建设省级运动休闲基地,提升体育运动休闲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二)体育竞赛与表演业。
积极培育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探索和完善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
坚持以赛事为龙头,建立健全以“赛”育“市”和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带动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产业发展,形成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和体育服务新格局。
(三)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品牌响亮、管理科学、创新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配”中小企业,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和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我省体育用品制造和流通业的规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体育彩票业。
着力加强体育彩票市场的建设与开发,完善体育彩票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公益彩票主渠道作用,以电脑型、即开型彩票为支撑点、以竞猜型彩票为增长点,加大销售渠道建设力度,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玩法品种,创新销售模式,确保全省体育彩票安全运营、市场有序,销量排名进入全国前列。
(五)体育相关经营产业。
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保险、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的产业是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辅助业态。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和综合效应,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推动体育相关经营产业加快发展。
四、区域布局
(一)加快构建“一极两带三区多园”总体布局。
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整体规划、突出优势、整合资源、产业集聚”的思路,着力构建体育产业“一极两带三区多园”的总体布局,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点面结合、内外兼顾、协调推进的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一极:
即把成都市打造成我省体育产业的龙头发展极。
全面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赛事表演、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彩票等产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体育产业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将成都培育成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
引领全省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两带:
即打造乐山、眉山、(成都)、德阳、绵阳一线以特色体育和体育培训、赛事培训为主的产业带,大力培育和发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及表演业;打造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雅安一线以户外体育运动为主的产业带,大力培育和发展户外登山、汽车自驾、冬季阳光体育、民族体育赛事等产业。
——三区:
即打造川南、川东、川北体育产业潜力增长区,重点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产业。
——多园:
即重点打造成都乐山国家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产业园;甘孜阿坝登山基地产业园;峨眉(眉山)彭山、青城武术健身养生产业园;攀西阳光体育产业园等,不断培育新的基地和集群。
(二)做强做大“一极”。
充分利用成都市政治经济文化及区位优势,按照“做大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拓展六大功能集聚区”的思路,加快把成都建设成全省体育产业发展高地和龙头带动极。
——做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
群众健身休闲是市场最广、潜力最大、拉动消费最多的体育基础产业。要充分利用成都地域内平原、高山、河流聚集的特点,依托成都都市品牌、人口优势、消费能力,大力开拓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立体开发和全面发展,打造一个群众积极参与的基础平台。重点开展健美健身、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垂钓、滑雪等群众参与度高的项目,有序发展高尔夫、马术、赛车、
山地自行车、徒步穿越
等高端项目,努力把成都培育成全国著名体育健身休闲之都。
——突出发展体育竞赛与表演、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体育传媒与服务业三个重点。
重点抓好国际国内知名赛事引进,全力打造四川品牌赛事,着力培育竞赛与表演市场;做好世界现代五项、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世界名校赛艇对抗赛等重大赛事培育、落户工作,将成都打造成高端品牌赛事区。保持和维护四川中国最佳赛区的形象。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抓手,着力培育“四川造”体育用品品牌,将成都建设成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大力开展体育产业新闻宣传、赛事运作、广告营销等工作,办好体育频道,扩大体育产业信息传播,做大体育传媒和体育创意产业,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和广阔平台。
——拓展成都近郊六大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
双流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以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依托已有的场馆和新建场馆,打造以举办高端体育赛事和大型节庆活动为主的体育竞赛功能集聚区。温江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依托金马河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的优势,以成都金马河国际体育城为龙头项目,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区。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优质的人文山水资源,打造以都江堰—虹口·龙池为核心,带动周边五市县的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重点办好青城山武术养生国际交流中心。新津水上运动集聚区:依托新津五河汇聚的资源优势和“水城新津”的总体规划,以新津水上运动基地为中心,整合周边的河网和特色水产资源,打造以水上运动体验和水文化休闲为主题的“四季水上运动中心”。锦江、龙泉赛车运动集聚区:以锦江区金港赛车场和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汽车赛事、汽车营地、汽车品牌展示、车友嘉年华、赛车文化交流、名车品鉴为一体的赛车运动集聚区。大邑西岭雪山冰雪运动集聚区:依托全球地理位置最特殊、中国距特大中心城市最近最温暖的西岭雪山,按现代、时尚的需求,丰富项目,提档升级,打造西岭雪山南国冰雪运动基地。充分利用大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成都亮点,建设国际生态体育公园、射击场、运动中心和山地运动场,打造体育健身、旅游体验、时尚运动的生态休闲城。
(三)着力打造“两带”。
紧紧
抓住乐山、眉山、(成都)、德阳、绵阳实施同城化战略机遇,
加快建设
乐眉(成)德绵
特色体育培训、赛事培育产业带。充分发挥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雅安户外体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打造甘阿凉攀雅户外运动产业带。
——
大力发展乐眉(成)德绵特色体育、体育培训、竞赛、表演产业带。
利用乐山、眉山、(成都)、德阳、绵阳一线经济条件较好、体育设施较完备的优势,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体育、体育赛事和表演为主的体育运动产业带,培养民众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推动健身场馆建设规模化、经营市场化、服务大众化,打造四川健身新品牌。
乐山:着力做好峨嵋武术产业的挖掘、开发、培育工作,培育峨眉武术大会品牌,建设峨眉武术培训基地、开发峨眉武术延伸产品,将峨眉武术打造成有地方特色、有商业深度的特色产业。开发假日体育为龙头的健身产业。充分利用假日体育的原创性影响力,培养消费群众,拓展消费市场。积极支持金威利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发展。
眉山: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大力开发黑龙潭水上运动项目,打造仁寿水上体育之乡的品牌。全力挖掘以彭祖为代表的养身气功的价值,大力推广养身气功。充分利用瓦屋山、玉屏山、槽渔滩的山水资源,重点建设体育产业休闲中心。
德阳:大力开发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和体育培训业,建设什邡“四川省山地自行车基地”、“四川省户外攀岩基地”。
绵阳:
着重发展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休闲和体育培训业。利用多次承办全国性大型赛事的经验,引进全国知名赛事,以赛事为龙头,推动绵阳体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5·12”地震灾后重建成果,依托较完备的场馆设施,开展全方位、多项目体育培训工作,壮大体育培训业。以南河体育中心为主体打造南城体育休闲街,以九州体育中心为依托打造绵阳城西体育休闲园,以绵阳仙海风景区为中心打造仙海水上体育休闲区。
——做强做大甘阿凉攀雅户外运动产业带。
依托
甘孜、阿坝、
雅安丰富的山地、草原等户外运动资源,凉山、攀枝花得天独厚的阳光资源,以打造特色品牌赛事为抓手,以登山、野营、自驾、穿越为内容打造户外运动产业带,建设金色攀西、银色高原、绿色雅安户外运动天堂。
充分
利用攀西地区海拔1200—1400米的人居最佳海拔高度和冬季光热充裕的特点,
举办相关体育赛事,开发体育竞赛与表演业,
重点打造攀枝花冬季阳光体育产业和西昌亚高原体育城,着力建设攀西阳光体育产业城。
举办金沙滩(江)国际长江漂流赛,金沙滩(江)国际风筝节,格萨拉索玛花节公路自行车赛,红格亚高原高尔夫球邀请赛等赛事。利用凉山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
节日
,开展民族体育赛事,形成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凉山体育竞赛业。利用邛海水上资源,开展帆船、滑水等水上项目培训,举办环邛海轮滑大奖赛,邛海滑水邀请赛,环邛海马拉松赛等体育竞赛活动。
以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和甘孜州贡嘎山为
中心,大力开展户外登山活动,着力建设甘孜阿坝登山基地产业园。开辟重走长征路,徒步穿越夹金山等户外运动项目。依托二郎山国家森林公
园自然资源优势,以喇叭河风景区为中心,开展徒步、露营、攀岩等绿色有氧运动,开发汉源湖水资源,打造汉源湖水上运动中心。举办四姑娘山国际登山锦标赛、贡嘎山国际登山邀请赛,蒙顶山登山节,将四姑娘山国际登山锦标赛、贡嘎山国际登山邀请赛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知名的品牌大赛。利用汶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汶川国家体育生态公园及龙门山旅游体育运动基地。
规划建设大九寨(成都、汶川、理县、红原、若尔盖、九寨、松潘、茂县、成都),丹巴美人谷(成都、雅安、康定、新都桥、丹巴、四姑娘山、卧龙、成都),大香格里拉汽车自驾运动环线(成都、雅安、康定、雅江、理塘、稻城、泸沽湖、盐源、西昌、石棉、汉源、雅安、成都),改造环线道路,建设自驾游营地,打造三大环线户外运动天堂。环九寨公路汽车拉力赛、大香格里拉汽车集结赛、夹金山长征之路森林越野挑战赛。深入挖掘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开发民族体育运动,打造民族体育产业。
(四)大力培育“三区”。
川南、川东、川北三个区域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市场潜力巨大,是我省体育产业的潜在增长区。但“三区”的户外体育资源相对贫乏,发展体育产业应按照因地制宜、逐步培育的原则,坚持以公共体育设施和各类民营健身设施为载体,大力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产业。
——
川南:
宜宾、泸州,充分挖掘蜀南竹海、兴文石海、合江佛宝原始林海自然资源,利用海拔低、可进入性强的优势,积极开发川南林海、竹海、石海三海自驾游,徒步穿越户外露营等特色体育项目。充分利用长江、岷江、金沙江等水上资源,开展端午龙舟赛、冬季横渡长江等体育比赛。内江:打造资中武庙体育产业园、
威远
县两母山登山健身园、内江市区龙舟赛和内江水上体育休闲公园。资阳:建设凤岭山公园健身娱乐休闲区,打造雁江区“鲤鱼湖”场地赛车场,培育发展征峰鞋业体育用品品牌。自贡:依托位于川南区域中心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自贡南湖体育中心、檀木林体育中心、跳水运动学校等省运场馆资源,立足自贡、辐射川南、面向全国,引入攀岩、轮滑、车技、壁球等多种体育健身项目,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和运动休闲产业,着力打造集体育健身、文化艺术、展览陈列、娱乐休闲、竞赛展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川南体育文化产业高地。充分利用宜宾、自贡、泸州在篮球、跳水、体操等项目在场馆、技术、群众诸多方面的基本优势,开展体育培训,打造川南体育培训产业集聚区。
——川东:
充分依托川东东接重庆、西联成都的地缘优势,抓住成渝经济区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为成渝服务,有成都支撑的体育产业。大力做好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准备,接收沿海内迁企业,把川东打造成体育用品制造新型带。遂宁:利用承办第十二届省运会契机,建设河东体育中心,打造河东体育健身、休闲、培训产业基地园。做大“死海”漂流运动、侏罗纪龙凤峡山地探险、观音湖水上体育欢乐会等运动项目。
举办环观音湖自行车赛。积极扶持体育用品企业发展,构建遂宁体育用品、服务、开发新格局。达州:利用深丘山地自然条件,开展户外漂流、越野自行车运动,建设大寨子体育公园、国家曲棍球基地和万源太平镇健身步道。广安:开展大众健身休闲运动,做强做大体育健身俱乐部,举办渠江冬泳节、武胜龙舟节和华蓥登山节。南充:大力发展赛事经济,筹建嘉陵江回头湾赛车场,建设西华体育公园,举办南充汽车场地越野赛、升钟湖国际钓鱼大奖赛、嘉陵江漂流节和嘉陵江冬季游泳邀请赛。
——川北:
巴中:依托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风景名胜区,打造佛头山森林富氧运动中心,发展休闲健身业。依托巴中原生态文化,发展穿越半仓古道、正月十六登高、龙舟、摔跤、舞龙舞狮等民间体育活动。建设龙潭溪水上体育公园,打造平昌红色体育休闲公园,开发体验红军生活为特色的体育休闲运动。广元:充分依靠“5·12”灾后重建体育场馆和民间体育健身设施,开展全民体育健身和体育培训活动,举办广元特色凤舟节、剑门关国际攀岩邀请赛和中国蜀道步行赛活动。
(五)发展壮大“多园”。
加快建设和培育体育产业专业园区,
发
挥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和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我省体育产业跨越发展。
——成都乐山国家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产业园。
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业的引导扶持力度,
积极承接沿海体育用品制造业转移,
着力培育具有四川特色的先进体育制造与流通产业园区。
积极支持温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大邑运动用品基地、金牛体育用品集散中心、乐山金威利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建设,重点扶持特星、双星、大力士等品牌建设,着力提高体育用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体育用品流通销售业,积
极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重点推行连锁经营、体育用品大卖场、网络销售等模式,提升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规模和水平。力争到2015年,成都乐山国家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产业园的增加值达到26亿元;到2020年,力争达到60亿元。
——甘孜阿坝登山基地产业园。
加快贡嘎山、四姑娘山登山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筹建甘孜登山学校,培养登山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四姑娘山、贡嘎山雅家梗登山营地,为登山活动提供后勤保障。
开发高中低海拔登山项目,满足专业和非专业人员不同的登山需求。积极推进与瑞士阿尔卑斯山项目合作,
提高东方圣山(四姑娘山)、康巴神山(贡嘎山)的知名度,
努力把贡嘎山、四姑娘山登山项目打造成我省体育产业骨干项目和世界一流品牌。力争到2015年,甘孜阿坝登山基地
产业园的增加值达到12亿元;
到2020年,力争达到30亿元。
——峨眉青城武术健身养生产业园。
开展峨嵋武术的研究与整理,挖掘峨嵋武术的精髓。鼓励民间兴办峨嵋武术学校,加大峨嵋武术的推广;做强峨嵋武术的表演,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办好和做大峨眉武术节,举办峨眉武术国际赛事和峨嵋金顶论剑大会,打造峨嵋武术的品牌形象;加快开发峨眉武术文化产品,增加峨嵋武术产品附加值,将峨嵋武术打造成继少林武术之后又一武林知名品牌。开展眉山、彭山峨嵋养生气功推广活动,开发养身气功高级研修班,满足高端人群需要;整理完善出版养生气功理论,推动峨眉养身气功发展;加快气功养生文化产品的开发,提高养身气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青城山深厚的道家文化资源和都江堰灾后重建成果,开展青城武术养生培训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峨眉(眉山)彭山武术健身气功养生产业园增加值达到20亿元;到2020年,力争达到50亿元。
——攀西阳光体育产业园。
结合攀枝花地域和气候特征,大力开展冬季登山、戏水、拓展训练等户外活动,建设和完善西区飞碟射击基地、仁和区射箭基地、红格亚高原冬季综合训练基地、米易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接纳国家队、各省市运动队以及境外专业队的冬季训练。围绕专业队开展冬季训练服务业。打造西昌亚高原体育城。力争到2015年,攀西阳光体育产业园增加值达到15亿元;到2020年,力争达到38亿元。
五、人才培养
(一)大力实施体育产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一支
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
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关键。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川委发〔2010〕10号)精神,大力实施体育产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
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个人和社会力量补充的体育产业人才多元化投入体系。
加快
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人才市场培训体系,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体育产业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
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各有侧重、富有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产业人才优先发展途径,不断提高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整体水平,
为我省体育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二)着力培养体育产业企业家队伍。
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趋势,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能够推动体育产业做强做大的领军型企业家,打造“商界精英”。每年在体育企业中选送一批优秀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知名体育大企业、先进地区进行能力培训或挂职锻炼,打造一支职业品质优良、善于驾驭市场、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家队伍,培养体育产业“明日之星”。鼓励潜力较好的体育中小企业主和自主创业者发展,造就一批体育产业“创业能人”。积极给予经费资助和政策扶持,
用于体育产业
“商界精英”、“明日之星”、“创业能人”
的引进和培养,切实
带动体育产业人才队伍整体建设,引领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
附表:体育产业企业家培育目标
(三)着力建设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围绕提高体育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国内竞争力,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着力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体育产业研发人才和体育经纪人队伍。积极培育体育中介组织,建立体育经纪人制度,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培养一支
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利用我省高等院校的师资、人才资源,通过设立体育MBA专业等方式,积极培养懂得
相关体育知识、
国际体育商贸规则和
经营管理
运作技巧的各类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快引进国内外
一批具有体育经营管理、项目运作、市场开发、组织策划能力的
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营造开放的人才“洼地”。
(四)加快建设体育产业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队伍。
培养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队伍,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
要大力发展体育职业培训,积极发挥体育协会、体育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培养体育市场急需的各类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的体育专业从业人员。
加大登山运动员、管理员、向导员以及
山地救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射箭、骑马、摔跤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指导员。加强对体育专业服务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推进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断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六、企业培育
(一)全力培育体育产业大企业大集团。
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推动全省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加快体育企业战略性重组和集聚发展,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拓宽体育企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与体育企业加强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快速扩张发展。积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企业,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企业、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型体育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力度,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我省体育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加快从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转变。
力争到2015年形成5个体育产业大企业大集团;到2020年形成12个体育产业大企业大集团。
(二)大力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加快发展。
坚持以产业(产品)链的延伸为主线,以体育产业专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配”方向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加强中小体育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支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体育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海外上市直接融资。引导和支持潜力型中小体育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创建自身品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体育健身服务、运动休闲、制造和流通领域中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比较优势的体育企业,重点支持劲浪体育、成都金羽天翼体育运动有限公司、峨眉山金威利体育用品企业、四川润健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特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双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都大力士实业有限公司、四川卓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都西岭雪山旅游开发公司、成都飞来峰旅游开发责任公司、四川和嘉天健运动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南充新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资阳征峰鞋业体育用品公司、遂宁天骄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遂宁
奇迹
健身有限公司、北京大胜体育集团等企业的发展。力争到2015年培育30个成长型、80个潜力型体育中小企业,到2020年形成60个成长型、150个潜力型体育中小企业。
(三)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改革改制。
按照面向市场、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激发活力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鼓励社会资金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形式注入公共体育设施,变存量资源为增量资本,不断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协调推进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的各项配套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引导体育事业单位人员向企业有序流动。
七、开放合作
(一)强化对外开放。
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契机,推进川渝体育产业示范区建立和发展,实现体育产业要素联动互补。推动与贵州、云南、甘肃、陕西、青海、广西等周边省体育产业的共同开发,协同发展。扩大与泛珠三角区、长三角、环渤海等省市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推进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机制的长效化,使双方体育产业在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围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全方位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技术,引进资金。充分用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平台,发挥其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桥梁载体作用。向南拓展经云南、贵州、广西至东盟、南亚的通道,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扩大我省体育产业在该区的市场份额。向西畅通经西北至中亚、西亚、西欧的开放大通道,深度开发该区的新兴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赴该区投资办厂。向东继续加强与美日韩和东亚等传统市场的投资与经贸合作交流,扩大我省体育产品出口。
(二)构建内联互动机制。
加快我省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强化各市州的协作互动,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建立起产业分工协作、要素合理流动、利益分享新机制。建设成德绵体育产业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坚持率先发展、优化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西部地区体育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极,全面辐射和带动全省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甘阿凉攀雅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成本、市场空间优势,市州联动,通过集合效应,把自身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带做实、做大、做强。川南、川东、川北地区要通过建立交流互动平台、开放多向体育产业投资、联合开发各类体育赛事、合作开发运动休闲体育、鼓励各地体育院校开展合作等,将已有的管理、技术、资本、区位优势有机整合,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
八、保障措施
(一)推进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联动管理、行业自律和体育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和管办分离,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成立四川省体育产业总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转变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积极培育体育经纪人队伍,大力拓展中介服务。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和管理体系,严格职业体育俱乐部准入和运行监管,扶持职业俱乐部建设,健全职业联赛赛制,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改革和创新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发挥服务功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促进体育发展。
(二)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
把体育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兴产业,纳入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领域,把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财政总体安排。加大体育产业投入力度,省及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应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放宽准入条件,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国家未禁止的各种体育企业。
——强化金融支持。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体育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推进银体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
——完善税费政策。
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给予优惠政策。
——实施用地支持。
对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供应实行“点供”制度,在全省范围内,体育产业项目用地可实行异地占补平衡。
——建立激励机制。
组织实施“四川省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开展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和运动休闲基地的创评工作,通过有关财政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三)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管理职能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化发展。
——加强安全监管。
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对体育经营活动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
——开发和保护体育无形资产。
制定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广告赞助、体育中介等经营活动的管理办法,依法保护体育无形资产合法权益。
(四)加快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精通体育运动规律和体育业务知识的营销人才。全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有计划地培养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
——改革体育人才的管理方式。
深化体育产业经营单位人事、分配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在引进和使用环节上下功夫。建立体育服务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切实维护人才合法权益。
(五)加强对发展体育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统筹协调。
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和我省“两个加快”的重要机遇,将体育产业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
——优化区域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