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山序语



如诗如画

李吉林


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画面的形体、色彩、构图、神韵,都可以让观赏者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新诗,诗中的情感、意境,语言的节奏、韵律,也往往能让读者产生较其他文学样式更深远、更令人激荡的情感体验。因此,人们常用“如诗如画”来比喻世间美不可言的、令人憧憬的境界。

没有当过教师的人,大概想不到“如诗如画”的境界可以与教师的工作相联系,那是因为教师太累,生活又清苦。于是,就有了“教师如同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比喻,就有《红烛颂》《烛光》等讴歌教师的篇章。当然也就有了用李商隐咏“春蚕”的名句来赞美教师的最为彻底的无私奉献。然而,这些比喻都不免有些伤感,甚觉凄凉。

其实,当教师的乐趣是难以言喻的。我当了30多年的教师,深感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化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出蚕宝宝,无穷无尽……那真是如诗如画!——而且是长长的“画卷”,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的“诗集”。


和孩子们一起看报


和孩子们一起唱歌


和孩子们一起愉快地观察


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


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


和孩子们一起欢快舞蹈


和孩子在一起开心


如果有人打开那“画卷”,真是目不暇接。


——清晨,当国旗升起来的时候,无数只小手并拢五指,高举头上,向国旗行礼。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千百条红领巾一起在晨风中飘动。此刻,我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希望,体验到我的职业的崇高。在这幅画中,我绝不是陪衬。千百颗赤子的心与我的心相通。正是因为我和许多老师的劳动,让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生,在他们刚刚步入人生时,就懂得了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说得多好啊:“祖国,我的妈妈,为什么我的爷爷、爸爸也这么称呼您?!哦,老师让我们明白了,您是我们大家的妈妈,我们是您最小的儿子,我们该多热爱您呀!”






——阳台上,我和孩子们把伤愈的小鸟放回蓝天。我身边的小姑娘含着泪水望着小鸟远去的身影。如今我还记得她写的观察日记:“小黑鸟,你为什么不唱歌?你一定在想你的妈妈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但是我知道你喜欢蓝天,喜欢你妈妈垒在大树上的窝,讨厌我这窄小的鸟笼。小黑鸟,我这就打开鸟笼,你看,我已经哭了,为了让你飞回蓝天,飞回妈妈的身边……”


观察鸽子


放飞鸽子


——长江边,我带孩子们踏春。沙滩上女孩子捡着小石子,男孩子还将小石子沿着江面掷向远处。吃干粮了,不时地有孩子神秘地给我、给班上那失去妈妈的小伙伴塞一个鸡蛋、一个苹果,说上一句悄悄话……那带着体温的鸡蛋是那样暖,那通红的苹果装着孩子多深的情意。哦,我被感动了,不,我被陶醉了。一个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思想观念,竟可以在小学老师的手中一步步神奇地培养起来……那是因为孩子毕竟不是建筑工程师手中的砖和瓦。他们是“情感的王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急切的向上性。所有这些,连同他们的童心、笑脸、嗓音,几乎成了一个偌大的磁场,紧紧地吸引了我,让我如此酷爱、依恋……


和孩子们一起春游


如果有人翻开那“诗集”,便是一首首小诗。


——18岁那年,我走进了小学,走到了小学生中间。转眼间30多年过去,我仍然记着那些最初的学生的名字,那些个性各异的“大”人物。如今,他们长大了,成才了,成家了。有的带着恋人来看我,有的领着孩子来看我,有的索性把自己的孩子又托付给我。我甚至教了一家两代三口人,他们称我“老老师”、“师奶奶”、“全家师”!


带孩子们走进校门


上课


教孩子们学拼音


观察蒲公英


给学生带头饰


野外课堂


带领学生观察古塔


观察日食


执教《小小的船》



——当年那个调皮的男孩,前几年穿上军装,探亲回家记着来看我。一见面便是一个军礼!然后便端坐在我的面前。他感激地说:“小时候成绩通知单上,李老师写的评语我一直记着,说我‘爱集体、爱劳动’,后来我果真这样了。”几句评语对一个人的影响竟是这样深,皮格马利翁效应,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节,一群已过而立之年的学生来到我家,我和他们围坐在一起。我让他们随便聊聊,但他们却执意要像小时候那样,正儿八经地挨个儿向老师汇报了。他们谈20年来各自走的路。他们谈在农村插队的最艰苦的日子里,牢记着我和他们讲的“信心”、“勇气”、“毅力”、“上进”,他们都特别感谢我。现在,他们真的长大了,在各自的岗位干得很出色。于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小时候我教他们唱的歌,那支畅谈理想的歌——《再过十年》,那歌词他们竟记得那样清楚,一句一句唱得那样深情。他们又拿起我桌上的小学语文课本,兴致勃勃地念起来,还说“李老师教的普通话准”。那个当年胆怯的女学生站起来,向我一鞠躬,便朗诵起她自己专门为我写的诗,还说那是在李老师作文课上学的本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眼眶已经湿润了。啊,童年,人生的基础!启蒙老师的真正意义不就在此吗?


教师节学生来家里看望李老师


30多年过去了,我从没有左顾右盼,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我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为千百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了应做的工作。这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绝不是一个微量的砝码!我和许多老师一起,用青春,用人生黄金的岁月,在那“画卷”里,在那“诗集”里,绘上最鲜明的色彩、美好的形象,写下了灿烂的诗句,那里面浸透着我们和学生的多少情和爱!



(原载《人民教育》1993年第6期)

视频图片由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提供



视频图片: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来源:欣心然艺术生活(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