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衡阳在湖南的经济地位,对于了解衡阳在湖南“一点一线”地区和“3+5城市群”现状,加快衡阳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兴工强农,振兴衡阳,主动把握衡阳的发展机遇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利用全市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解读分析衡阳在湖南的经济地位、找出存在的差距和发展机遇、提出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经济地位现状
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相关年鉴统计数据显示,衡阳主要经济数据在湖南的排位情况是:
(一)经济综合实力
1、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总量:(1)法人单位:衡阳位置靠前,位居全省第三位。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38649个,比2008年末(二经普年份,下同)增加14839个,增长62.3%。比在排在全省第二位的常德少6363个,少16.5%。普查资料显示,全部法人单位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法人总量偏少,机关事业、社会团体及其他法人偏多。2013年,全市企业法人为20196个,占法人单位总数的52.3%;全市机关事业,社会团体其他法人为18453个,占总数的47.7%。在企业法人单位中,大中型企业不多,全市仅798个(不含金融、保险、证券、自由房地产经营等企业),仅占6.3%;小微企业占主体,多达18932个,占企业法人的93.7%。在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主导,总量为20050个,占企业单位总数的99.3%,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仅146个,仅占总数的0.7%,招商引资力度需加大。
(2)个体经营户:全市个体经营户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规模。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市个体经营户为25.27万户,居全省第五位,比2008年增加76060户,增长43.1%。个体经营户比全省第二位的常德少18.56万人,比第三位的益阳少8.68万人,比第四位的邵阳少0.32万人。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有71.19万人,占全省的6.8%,居全省第五位。比全省第二的少50.47万人,比第三的益阳少35.63万人,比第四的邵阳少14.31万人。在个体经营户中,全市有证照的个体营户为13.64万户,占全省的9.1%,位列长沙之后,居全省第二位。
2、经济总量:衡阳进入第一方阵,位居全省第四位。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打造“工业重镇,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目标,全面实施“开放带动,基础先行、兴工强农、创新发展”战略体系,取得明显成果。2013年,衡阳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169.44亿元,位居全省第四位,比2008年增加1169.35亿元,五年翻了1.17倍。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9.42亿元,比2008年增加627.06亿元,五年翻了1.52倍,,增幅较大。第三产业增加值791.61亿元,比2008年增长439.63亿元,增长1.3倍。
3、人均GDP :衡阳人均GDP位居全省第七,人均达到29923元,比2008年人均增加15035元,增长1.01倍;比2012年人均增加2726元,增长10.02%。比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常德、郴州分别少69132元、21443元、19588元、13809元、9095元和6206元。
4、企业资产总额:衡阳企业法人资产总额位居全省第四,企业资产总额达5873.08亿元,比2008年增长4057.39亿元,增长2.23倍。其中金融业增幅最大,资产总额为2453亿元,比2008年增加1903.11亿元,增长3.46倍。近几年,各企业加大了对生产和更新改造的投入,有形资产增长较快,第三产业资产总额占比较大,排位靠前,居全省第二位,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资金投入较多。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资产总额为4252.1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8%。第二产业资产总额占比次之,排位靠后,居全省第七位,资产总额为1620.9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在全部企业资产总额中,小微企业资产总额排在全省第七位,总额为1650.57亿元,比排在全省第四位的岳阳少463.95亿元,比排在第五位的郴州少314.47亿元,比排在第六位的常德少25.85亿元,说明小微企业投资渐少。
(二)主要经济结构
1、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市在继续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狠抓第三产业的增量提质,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结构,三次产业的占比为15.6:47.9:36.5,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相差较大。与上年度相比,第一产业回落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1.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较大。
2、法人单位结构: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市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为7111个,仅占法人单位总数的18.4%,比2008年末下降了9.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占全省的8.8%;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为31538个,占总数的81.6%,比2008年上升9.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占全省的9.7%。
3、战略性新兴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衡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占的比例较大,发展较好,总量大于全省的平均数。2013年,全市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19个,占全省的13.9%,居全省第四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均居全省第四位,其中:节能环保企业160个,占全省13.3%,新材料企业99个,占全省的11%。
4、文化及相关产业:近几年来,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呈现百花齐放,在国家大力推进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呈现繁荣发展的利好态势。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有3091个,占全省的8.6%,居全省第三位,比全省第二位的常德仅相差0.2%。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5.94万人,占全省的6.4%,人数居全省第四位,平均每个单位有从业人员19人。全市经营性文化产业资产总额为120.04亿元,居全省第四位,仅占全省的4.4%。全市有证照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3354户,占全省的6.8%,居全省第四位。
(三)主要经济效益
1、财政总收入:衡阳财政总收入近几年一年一个台阶,一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稳居全省第二位,达到211.88亿元,比2008年增加151.82亿元,增长2.53倍,比2012年增加24.39亿元,增长13.0%。比常德多43.19亿元,多25.6%;比邵阳多107.8亿元,多1.04倍;比益阳多125.53亿元,多1.46倍。
2、居民收入:2013年,衡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都位居全省第四,人均分别达到22297元和11876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和12.9%,增长幅度达到2位数。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数0.2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3、从业人员和城镇就业: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123.92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9.12万人,增长30.7%;居全省第四位,占全省的9.2%。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91.95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2.05万人,增长31.5%;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4.2%,比2008年提高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占全省的8.8%。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64.07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69.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7.88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0.3%。2013年,有证照个体经营户共有从业人员39.34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18.54万人,增长89.1%。2013年新增城镇就业7.4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0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6万人。
(四)经济发展支撑力量
1、社会消费品:普查资料显示, 2013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31.92亿元,同比增加89.22亿元,增长13.9%,居全省第三位,占全省的8.2%,比全省第二位的岳阳少50.22亿元。内贸市场的繁荣,表明我市消费能力较强,政府促内需政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二五”时期投资需求旺盛,总量提升,增速快捷。
2、固定资产投资: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37.3亿元,同比增加373.42亿元,增长35.1%,居全省第五位,占全省的7.8%。比全省第二位的株洲少68.03亿元,比第三位的岳阳少48.05亿元,比第四的郴州少36.76亿元。
3、进出口总额:201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8.14亿美元,同比减少2.01亿元,下降10%,首次出现负增长,居全省第五位,仅占全省的7.2%。与排在全省第二、三、四位的郴州、湘潭、株洲的差距较大,分别少17.71亿美元、8.17亿美元和7.49亿美元,分别差108.5%、45.0%和41.2%。
二、发展进程中的差距
衡阳在经济发展的征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既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但又存在一些差距。具体是:
(一)发展的步伐较缓是差距之一。衡阳经济总量虽然已进入湖南的第一方阵,但发展不足是最大的市情。2013年,全市GDP总量虽然排在全省第四位,但比全省第一位的长沙少4983.69亿元,差2.3倍; 比第二位的岳阳少261.08亿元;比第三位的常德少95.5亿元。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人均主要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人均GDP为29923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698元,居全省第七位;人均财政收入为216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57元,居全省第五位;人均进出口总额为250美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6美元,居全省第六位,人均指标都没有进入第一方阵。
(二)企业法人和个体经营户总量偏低是差距之二。衡阳是湖南的第二大城市,但是企业法人和个体经营户总量都位居全省第五位,与衡阳应有的位置不对称,差距较大。2013年,全市企业单位法人20196个,仅占全省的7.7%。比全省第二的常德少12933个,比第三的岳阳少3929个,比第四的益阳少605个。2013年,全市全部个体经营户25.27万户,仅占全省的7.3%。比居全省第二的常德少18.56万户,比第二的益阳少8.68万户,比第四的邵阳少0.32万户。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差距之三。2013年,衡阳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偏高,2013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为29.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表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四)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产业资产总额偏少是差距之四。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市经营性文化产业资产总额为120.04亿元,仅占全省的4.4%,不到长沙的十分之一,比居全省第二的岳阳少233.68亿元,差1.95倍,比第三的株洲少48.35亿元。2013年,全市公益性文化产业资产总额为8.08亿元,仅占全省的4.6%,位居全省第八位,均低于长沙、郴州、怀化、湘潭、岳阳、常德和株洲,分别低36.24%、3.5%、2.0%、0.9%、0.6%、0.4%和0.3%。
三、 衡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发展基础日益雄厚,改革红利正在释放,宏观调控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衡阳经济面临利好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和省战略布局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国家批准衡阳为“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和“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衡阳充分发挥“一点一线”地区和“3+5城市群”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空间制高点,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国家和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带来新机遇。经济趋势性减速,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针对具体情况,国家瞄准薄弱环节定向调控,精准发力。根据宏观调控的变化,衡阳将会享受到更大的政策作用空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会有所倾斜,为我们争取国家和省的更大支持创造了条件。
(三)国家和省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发展红利带来新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省释放改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简政放权以及财税、价格、国企等经济领域改革的大力推进,已成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最大利好,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不断提高衡阳发展的内生动力,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是完全有条件的。
(四)国家“一带一路”和省“一点一线”地区、“3+5城市群”战略以及“两型”社会建设为衡阳发展经济提供新机遇。国家“一带一路”和省“一点一线”地区、“3+5城市群”战略以及“两型”社会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对衡阳的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湖南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五)“衡阳综合保税区”的设立,为衡阳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新机遇。过去,衡阳对外依存度不高,进出口总量、吸引外资总量和对外投资总量较小,衡阳作为湘南重镇,湖南门户,综保区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的深度合作,有利于加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积极参与湖南的“一点一线”地区和“3+5城市群”的城市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平台上发展开放型经济。
四、新常态下衡阳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衡阳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认清各种差距,找准定位,攻坚克难,抢抓一切机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深入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转变职能,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许可和资质资格认定,积极建立第三方长效评估机制,消除对企业发展的各种束缚,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为发展经济增加动力和活力。二是完善市场活力。加快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建设,清理和废除阻碍形成统一市场及公平竞争的各种地方政策、规定,提升监管意识,创新监督模式,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法单和负责清单管理模式,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切实加强事中和事后管理。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投资主体改革,减少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逐步扩大民间投资范围。同时改革投资结构,注重引导资本投向设备更新或创新产业,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二)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要化解衡阳经济发展面临的差距,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使衡阳的经济发展突破各种瓶颈的制约。一是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推进创新衡阳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拓宽科技创新融渠道。2013年,衡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加大政府对重大科技基础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性技术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融资体系。三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新产品产值占比仅为17.0%,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投资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合作实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坚持兴工强农,坚定不移发展工业。目前工业仍是衡阳的主导产业,2013年工业占GDP的比得达到4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推动工业发展是保持衡阳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2014年拉动工业增长的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钢铁冶炼及管材深加工、轻纺及酿酒食品加工等产业增速不同程度放缓。要提振工业发展,就要继续深化改革。一是加大投资和技术进步力度,坚持“改造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加大工业投资强度,继续实施高起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二是促进企业改革重组,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造步伐,积极推动重点领域企业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培育和保护中小微企业,着力解决企业突出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四是加强运行调节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工业评价考核制度和经济运行监测网络。
(四)坚持统筹发展,大力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以新型工业化建设为契机,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汇聚优质资源和关键要素,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享受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文化、体育、家政服务和娱乐业市场潜力巨大,创意设计、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也备受关注,全市应根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扶持重点服务行业。三是不遗余力抓品牌战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促进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通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享誉国内外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带动同行业发展。四是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要加快教育、文化、金融、通信等领域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提高这些领域对民营资本的开放力度,打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继续解放思想,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以衡阳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开拓境内外市场。一是重点打造衡阳综合保税区等出口核心区域,加大贸易示范区平台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出口龙头企业。二是利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补贴、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出口增量补贴等政府专项资金引导出口。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对接,改善出口企业融资环境,提高资金灵活度。四是提高口岸一体化运作效率,便利化通关流程,提高贸易便利度。五是抓住“一点一线”地区和“3+5城市群”战略,扩大境内外产业合作。六是优化开放发展环境,加强综合保税区建设,提升衡阳综保区“大通关”能力。加大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内陆水、铁、空口岸体系,大力推进水、路、空、铁四网联动,加快建成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六)着力扩大内需,凝聚稳增长的内生动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投资消费进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一是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努力扩大投资,增强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后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对转型升级、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有效扩大民间投资。二是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住房、汽车消费,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健身、老龄服务、信息等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城乡消费升级。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