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6日,由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办的“当代中国影视评论工作坊(第一期)——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的审美意义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
工作坊主要分为上下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
: 工作坊开幕、观看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以及映后交流
开幕式由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王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韦路和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作了精彩的致辞。
即将全国上映,敬请期待
《水让我重生》
《水让我重生》由金行征导演历时五年拍摄制作,跟拍多位国家队运动员,纪录他们与水有关的、不为人所知的训练细节以及日常起居、家庭互动。影片邀请观众加入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
什么是所谓的“健全”与“不健全”
?
“残疾”的“健儿”,何时在何种条件下才能真正拥有定义自我的全部权力
?
“水”让我重生
?
“谁”让我重生
?
“谁”让“谁”重生
......
水是生命的起源,从自然美、人类学和当 代进化论的⻆度来说,我们始终认为水与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对于国家游泳队与皮划艇队的残疾运动员来说,一切与水有关的体验糅合到一起,赋予了他们“重生”的机会。影片中的残疾 运动员及其家人、教练和拍摄团队也因此而凝聚到一起,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了一个具体、现实 的小乌托邦,是将人类学与社会学田野研究运用于当代影视创作的一次优秀实践。
——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
观影结束之后,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教授主持,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杭州市前副市长张建庭、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王杰教授、国家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志忠和著名影评人苏七七分别与来到现场的嘉宾和师生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提问环节,在场观影的师生进行了积极提问,金行征导演对观影师生提问的问题作了详细地解答。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
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高峰
这几年,浙江的高校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浙大这部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又使中国的纪录电影增添了一个璀璨的奇葩。高校能够制作出如此优异的电影,对高校的教学,对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浙江的高校走在我们全国高校创作的前沿,就像钱塘江潮一样,像一个弄潮儿在引领影视创作的洪流。
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
原杭州市副市长
张建庭
首先感觉到你宣扬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爱国,爱我们国家的荣誉,我很钦佩。残疾人没有把自己当残疾人,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了不得的精神。我们大家不管是不是残疾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好好学习这种精神和意志,去为国争光。不仅是浙江大学,中国的高校都应该有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这种机构,可以让学校进一步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张献民
当然有关诗学跟美学的相互冲突,不只是在翻译的理论当中,在其他的中国自己生产的理论当中也有出现。所以这些东西虽然让我们思考以及这些思考跟金行征导演的影像文本都或许是可以结合的。
国家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范志忠
我们必须面对,残疾人确实是残疾人,他有很多的隐痛,生命的隐痛,可能是我们常态中无法关注的。我们更期待在这样的意义上,《水让我重生》只是金老师的第一部作品,只是一个序,还将有续集。我相信在未来的影响中,用艺术的镜头的语言去展示人性的力量,在主流的话语的后面去挖掘艺术对人性的洞察,这可能是我们纪录片应该坚守的,也是我们纪录片能够打动人心的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知名影评人 苏七七
《水让我重生》让我感觉到的是金行征导演在这个题材方向上发现了某种与他自身的性格与精神层面共振的东西,从而他才在这个题材上不停得继续发掘下去。他的整个精神面貌和他所秉持的这种生命的荣光,奋斗的精神,这些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非常真实而真诚的。他把自己内部的这种东西投射在他的对象,以及他在对象身上发现的东西又折射到自己的身上,从而产生的这种振荡的东西,形成了他作品的基调和整个的光圈。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
瑜(主持人)
其实金老师这部片子耗时
5
年,直到现在一直还在修改和继续,这个过程中间因为我们交流过,知道里面是有非常多的心酸的,我个人感觉他几乎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都用于纪录片的事业,是非常纯粹的一个纪录片工作者。
第二单元:
“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的审美意义研讨会”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联络人
/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林 玮(主持人)
浙江省纪录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严卫平
我们曾讨论过纪录片能为社会带来什么贡献,能解决哪些问题。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我也难以一时给出答案。但我坚信,通过这类纪录片,我们能看到社会的多样性,也许还能间接推动社会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不得不赞赏金行征导演的坚持和努力。他的经历充分体现了浙江商人四千精神的实践。
浙江高校纪录片的创作力量实在是不可小视。而且这些我刚才讲的这些老师,他们都有几十年的从业经历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一方面要教学,一方面还有的还搞科研创业,一方面还要坚持创作,所以浙江高校的老师对我们浙江纪录片的发展,应该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海大学融媒体影像艺术科学院副院长、
纪录片导演
高宏明
《水让我重生》里,运动美学中的残缺叙事有很多值得我们讨论。第一是必须要有一个元素,就是个体经验的多样性。片子里每个人物的个体经验都很精彩。个体经验的多样性,每个人的故事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集体叙事,打破了传统的一些叙事概念。第二是这个片子在播出以后,我们的讨论、评论,会引发一些社会模式和社会认知。第三,这种残缺叙事反抗了对残疾人的某些刻板印象。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复旦大学教授
陆
扬
我们常讲的美学,总是强调完整、比例和匀称作为美的标准。但现在,我们正挑战这一观念。最美的身体,有时是那些有缺失的。在这种缺失中,我们该如何展现身体之美呢?即使身体不完整,就如金老师提到的,残疾人并不认为自己因缺失部分而缺少了什么,仍认为自己是完整的。这种观点也是非常实际的。
乌托邦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导演自我视角的叙述。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从这个乌托邦的内部向外看,这样是否能更深入,更丰富地理解这个乌托邦呢?
国家一级导演
许继锋
片子里残疾人运动员的这种生命状态确实已经处在了
“欲罢不能”那种人生的最高境界。什么叫欲罢不能?就是出于生命本能,但又超越生命本能的那种行为。所谓作茧自缚,所谓飞蛾扑火,是出于生命本能的,但是通过这种燃烧的方式使生命得到升华。我看运动员在水里边,我就感觉到他们是在水里面燃烧自己的生命,然后获得涅槃,获得升华,我觉得才是可能是金行征导演希望让大家能够了解到的一种更深层的哲学上的一种寓意。
中国知名纪录片撰稿人
张海龙
我们通过一种不同的方式凝视水面之上的人们,探索他们的生活。这种凝视带来的期待,源自于我们对他们困境的好奇。我们想要探究的不仅是他们的金牌和冠军荣耀,还有他们面临的生活挑战。观察他们的困境和破绽,将使这部作品更具深度和冲击力。
金行征导演有意识地克制,避免了我们在传统媒体纪录片中常见的过度强调冲突和节奏的做法。美学,这个从德国传来的词汇,最初是关于感受学的。它不仅涵盖了审美,还包括了对不美之物,甚至令人不适之物的评判。因此,我认为这部作品赋予我们另一层意义,就是让美学回归到感受学的本质。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学院副院长
/
教授
卢
炜
金行征导演的片子,第一主题很明确,关注的就是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当中增加了理想主义色彩,再添一点调味的东西,就是人文主义。第二是主线,线性化的叙事,实际操作起来更方便。第三是创作,金导演是一个是全能型的人才,导演摄像剪辑都是他。第四是纪录片创作的意义,所以我们也更希望有更多的纪录片能像金导的片子那样,发挥学院的一个功能和使命,进行文化传播,进行社会的启迪。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王
杰
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认为《水让我重生》中的四个运动员,不同的残疾身体,却有共同的美,他们通过体育运动实现了生命的升华,使得个体生命呈现出一种崇高的美,也使这个群体关系成为了一个现实化了的乌托邦。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韦
路
每次看纪录片,我都觉得纪录片它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金行征的纪录片同样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觉。这个力量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主题。这个题目不光对于国内来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全球来讲都是非常重大的议题。因为国外的这些公众,包括学术界,对残疾人的问题是非常关注的,所以这个也体现出中国目前的这样一种社会的关怀,一种人文的情怀。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觉得在故事上也很有力量。他打破了一些刻板印象,比较平衡,比较全面,既有他们很顽强拼搏的一面,但是又有他们面临困境,面临挑战,生活很不易的这一面,所以整体是一个特别真实的故事。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传递力量的就是你的画面。刚才很多专家也对这个画面给予高度的肯定,我觉得行征这个片子在画面上确实有很强的冲击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
王庆文
我觉得金老师选择的主题特别好,就两个点,一个是残疾人,一个是体育,其实残疾人是弱者,而体育其实是强的,所以弱和强之间这种对比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我觉得关键词就是感人,这个片子就是有很感人的地方,所以因为审美意义上,我想审美是真善美,在片子里都得到了展现。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肖
琼
我注意到在观看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美学元素,之所以说
“歧感”,是因为我们在讨论残疾人时,自我意识到与他们的经验差异,感受到一种异质性。然而,金老师的作品恰恰相反,他的镜头聚焦于残疾人和老人,如《罗长姐》和《无臂七子》。金老师曾指出当我们带着这种异质性的经验接触这些特殊群体时,会发现他们自我认知与我们不同。他们不认为自己是“残缺”的。我深有同感。观看这些影片时,我被这种自我认知所震撼。金老师的作品总能激起我们的“歧感”,这也是我为何将我的分享命名为此的原因。
浙江大学
“百人计划”研究员 张 勇
我认为纪录片既具有学术意义,也是当下青年学生理解世界的一个渠道纪录片,具有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对高校教师和学者来说,纪录片能够满足他们学术气质的需求。此外,纪录片也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纪录片对综合性大学,特别是浙江大学非常重要,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文本。
浙江大学
“百人计划”研究员 罗 婷
残疾人题材具有特殊性和困难,在视觉和意识形态上都带有挑战。在中国的语境下,探讨和表现残疾人的生活和经历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片中的运动员通过运动谋生和赢得尊重,这一点非常贴近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实际。每个残疾人都是独特的个体,社会需要有足够的包容性来支持和接纳这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浙江大学
“百人计划”副研究员 严毓倩
金导在拍摄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要以一个外部的、非残障人士的视角来展示残障人士的生活和经历。这涉及到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何确保拍摄的合理性和尊重被拍摄者的尊严。
“残与障,身体与环境”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审视这部纪录片的角度。残障人士的“残”状态是由周围环境的障碍定义的。水成为一个让他们感到自在的环境,在水中他们能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身体,感到自我完整和被接纳。
图片
博士后
邱跃强
图片
博士冯芙蓉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邱跃强博士后和冯芙蓉博士后则分别分析了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的现实意义和美学意义。最后,纪录电影《水让我重生》的导演金行征对与会专家和学者对电影的分析和评价表示了感谢,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王杰教授做总结发言。
图片
浙江大学
“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金行征
《水让我重生》
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入选
2019
年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入围
2019
年
IDF
创投、入围
2018
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