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重情义的数据线  ·  Conda 创建 Python ...·  2 月前    · 
热心肠的烈酒  ·  Spring ...·  1 年前    · 

有一种匠心,如同化石,亿万年生成,埋藏在坚冷平凡的外壳之下,只等待着被发现、被欣赏。《菊石》就是这种匠心。在第一次看完影片之后,我几乎不能确定它的优点是什么?但就是感觉到“好”,却无法言语。隐隐觉得可以共情,而又没能共情;想要代入,却找不到入口。

这种匠心就是克制。当你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时,它却像水闸令巨浪戛然而止。这种克制,将每一场可能的滥情转化为一次次安静的抚慰。在《菊石》中,凯特·温斯莱特对于自己角色的把握令我折服。折服的原因是,我没有想到她能将隐忍和激情、坚硬与柔软这些完全矛盾的元素糅合得如此和谐。她让这位曾被主流社会剥夺显赫声名的古生物化石学家,享有了一段难能可贵的爱情。影片中玛丽·安宁这个角色沉静执拗的个性与化石观察的天赋,通过凯特精湛的演技诠释,闪烁着出色的光芒。

看了一个《菊石》线上访谈节目,导演谈起创作动机,他说他并不想写一部传记电影,因为历史书中并没有对玛丽·安宁太多的记载,“她(玛丽·安宁)处于阶级分化的社会之中,来自工人阶级,却成长为杰出的古生物学家,进行了最了不起的科学发现。我希望尽我所能,让玛丽得到升华,给她一段她应得的、充满尊重的恋爱关系,向她致敬。而男人们忽视她、剥夺她的科研成果。我想象不出她和男人会有怎样的关系,因为当时的女人们,只能是丈夫的附属品。我希望她能与别人建立平等的联系。在我看来,她应该和一个女人在一起……”

凯特则说:“我极度敬仰她(玛丽·安宁)……她生活在父权社会之下,一贫如洗,自学成才,她令人敬畏又富有同情心。那些有权势的男人购买她的发现,署上自己的名字……对我而言,玛丽很神秘,她充满力量也很美丽。”这真是相当精彩的角色阐述。

不可否认,玛丽算是她同时代人物中的另类,而这部关于她的电影,亦非主流作品。

同类题材的影片要么激烈悲怆,要么哀怨绵长,再者就是凄婉悱恻。而这部作品就如“菊石”(化石)本尊,是需要挖掘和打磨的瑰宝。用夏洛特(剧中人)的话来说,“在未经训练和缺乏辨别能力的眼睛面前,化石的外表也只是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而已,外行只会觉得沉闷”。但对于剧情推理爱好者云集的磕石协会则不同,毕竟这种沉浸体验式的阅片过程是极为难得的,探索剧中角色的举手投足、观察人物眉宇间的细微表情乐亦无穷;或小小摆件、几只昆虫,或一束野花、一方手绢都藏有线索,发掘这些才是真正的趣味……


想要看懂本片,观影人需全程将自己代入为玛丽·安宁。

影片中玛丽的人设为四十二岁。在当时,她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与老母亲住在海边。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与世俗很相悖离了。

她每天的日常极其枯燥单调:

早晨去海边拾捡贝壳或小菊石,这些小玩意儿是游客们喜欢的物件,稍微能卖些价钱。

回家后简单清洗泥泞的身子,和母亲一起吃简陋的早餐。

处理大一些的化石,顺便守店。

晚上,和母亲一起擦拭小瓷器摆件,那些小瓷器代表着母亲逝去的八个孩子(母亲一共生了十个孩子,死了八个)。

然后在微弱的烛火下继续化石记录整理工作。


一、失语者(前期)

玛丽:

与母亲。她们是至亲,但是缺乏交流。

与前任。她们可能曾经亲密,但玛丽目前总是躲着她。

与医生(小镇居民)。即便有人想向玛丽示好,她也会抗拒。沉默是她最惯用的对策。

与化石购买者。只有生意关系,没有过多的讨价还价余地。你愿买就买,不买走人,恕不远送。

与玛丽的自愿疏离不同,夏洛特则是被迫闭嘴的失语者。

夏洛特:

与丈夫。必须优雅地唯命是从。丈夫在自我介绍之后甚至完全没有想到还需要介绍她。丈夫和人谈事业,不能说话,不能乱碰东西。和丈夫用餐,没有选择餐厅的权利,没有点餐的机会,只能静静地坐着,像一尊摆设。

与仆佣。除了砸东西,无计可施。我不想去,我不要去。但最后都得去,因为仆佣是丈夫的传声筒和监督器。

与外界。只能保持礼貌的微笑。

打破玛丽宁静生活的人是夏洛特。这得多亏了夏洛特的丈夫默奇森先生。夏洛特因为小产失去了孩子,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医生建议轻度抑郁的夏洛特在海水中沐浴、在海边散步。默奇森先生便带着妻子来到莱姆这座海滨小镇。为什么偏偏是莱姆呢?因为默奇森是个狂热的化石爱好者,而莱姆镇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化石界专家。其实玛丽的名声早就在伦敦的生物科学领域响彻一方了,只可惜没有人愿意用她自己的名字为她自己的发现成果署名。

能带着太太治疗心理和身体的疾病,又能见一见偶像,默奇森何乐而不为呢?

只可惜,夏洛特并没有好转起来。她似乎病得更严重了。阴郁的她,就像莱姆的天气,使丈夫想要逃离。

二、感情线

很多人提出,本片的感情线一团糟,玛丽与夏洛特爱得太突兀。又有不少人对比另一部同类型影片《燃烧女子的肖像》得出结论:瞧人家两女主,一个画家一个小姐,一个作画一个被画,终日相对,终于对上了眼相爱,人家就爱得一点儿也不突兀;再回头来看看 《菊石》 ,一个化石猎人,年纪大身材壮实,衣服一点儿也不讲究,双手总是脏兮兮,另一个贵妇人,年轻有颜值,有老公有钱还有病,她们俩怎么可能相爱?不,她们不能在一起。因为这不合乎逻辑。

那么,逻辑是什么呢?每天相对凝视,就可以相爱。这便是大众的逻辑吗?你每天凝视着手机电视机,你让手机和电视机也回爱你试试。爱情的火花是靠对视而闪现的吗?没有欲望的凝视能产生爱意吗?你可能要说,当然能,没有别的东西可观,成天就这样相对而视,只能爱上了。哦,原来《燃烧女子的肖像》里的两位主角是被迫相爱的。

那么,玛丽和夏洛特为什么就不可以相爱呢?她们至少还有言语的交锋和肢体的接触。

1、初识

玛丽对夏洛特的感觉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那是对外表的吸引,克制隐忍到不能自拔的。

第一次见面时玛丽对待默奇森夫妇俩的态度是不同的。

她只瞥了一眼夏洛特的丈夫,却仔细地打量了夏洛特。这种独特的审视,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夏洛特对她有吸引力”吗?年轻漂亮的贵妇人,符合玛丽的审美。比起《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呆板的女性凝视,玛丽对夏洛特的爱意萌生,我倒觉得更为可信、更为动人。搬个牛头,对准马嘴,我们能指望它们日久生情吗?相亲的时候,第一眼都没看中,会因为对坐观察而相爱吗?当然不行!可是很多人却能够第一眼就认定自己的真命天子(女)哦。

玛丽对待默奇森和夏洛特在海滩上和自己工作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

夏洛特的丈夫默奇森主动提出想跟随玛丽学习化石识辨技能,但他第一天就迟到了。玛丽并没有在家里等待这位愿意付钱的金主,而是自行前往海边,独行其事。默奇森来与不来,几时来,来了能有什么收获,她一概不在意。

和夏洛特一起到海滩的时候,玛丽周到地为夏洛特准备了专用皮鞋(她想到了贵妇的鞋不适合在海滩石子路上行走)。虽然夏洛特一直郁郁寡欢只肯走在后面,但是玛丽明显有放慢脚步,时刻关注着她是否跟上自己的步伐。

她向夏洛特分享自己带的干粮。贫寒的玛丽愿意掰一半饼递给夏洛特,实属不易。平时,她从未在外面吃这么扎实的食物。她总是在早餐前先外出捡石头,回到家喝几口寡淡的菜叶汤。由此可见,为了陪着夏洛特在海滩散步,玛丽做了对她而言很认真的准备工作。

然而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女性并不融洽。在玛丽看来,夏洛特无声地拒食她的饼,是矫情的;对于此刻玛丽的工作,夏洛特的存在也是多余的。所以当夏洛特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说出“你不应该挖出那块石头吗?我丈夫说你将演示给我看”时,玛丽一下就狂躁了。玛丽就是这种人,你千万不要惹她生气,不要引出她的负面情绪,她一生气就口不择言。她不挖那块大石头有她的理由,心情不好就懒得跟小夏解释。夏洛特只要一直问她事实类问题,便可相安无事。

但夏洛特还不了解玛丽。她不高兴玛丽不给她讲解,玛丽更不高兴小夏嫌弃她的饼,还要她讲解基础知识。夏洛特一口一个“我丈夫”,在独立女性玛丽眼中是不屑一顾的。你丈夫让你去海水沐浴,让你在海边散步,你大可以自己去呀。而我,只是因为收了他的钱,勉为其难陪着你。你在不在这里看我工作,我都无所谓。

于是她轻蔑地回了一句:“你丈夫离开你了。”

玛丽觉得,我按照你丈夫的意思带你认化石了,你都不合作,也不吃饼,还对我的工作内容指手划脚,你哪来的底气?说到底还不是被抛下的人吗?

针尖对麦芒,越怼越来气。

我们其实是可以理解玛丽的,她是化石界的学术大牛,小夏相当于那个学科的文盲,大牛能忍受文盲对她做出指教吗?

2、照料

玛丽和夏洛特的感情关系转折点在于夏洛特生病。小夏因受了玛丽的激将,赌气去海里沐浴而发起高烧。那天她很不舒服,但还是提着鞋子去了玛丽家。

为什么都病成这样了,还要去玛丽家呢?以下有三种解读的观点:

1.纯感性的角度。夏洛特对玛丽有感觉了(这似乎不现实,毕竟二人前一天不欢而散)。

2.纯剧情理性推理。默奇森安排好了夏洛特每天的活动,即一定要去找玛丽,跟着玛丽学习挖化石。仆人是丈夫很好的眼线和督促者,小夏必须按丈夫的安排作息。

3.感性理性各参半。夏洛特是去向玛丽还鞋并道歉的。她可能意识到自己头一天的态度不是太好,得罪丈夫的偶像并不明智。再加上自己从来不希望“孤身一人”。

夏洛特的这场病缓和了玛丽的态度。谁会去为难一个病娇呢?何况人家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下了海,下海的一部分原因是受了你的怂恿。

玛丽一半负疚一半怜悯,日夜照料病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但她很显然对夏洛特动了心。她在听到小夏梦中呓语时流露的疼惜,她在为小夏抹药膏时克制的情欲。哦,对了,买药膏的钱还是自费的,买药膏要见的人还是自己一直躲避的前任。她在守护着昏睡的夏洛特时,以欣赏的眼光,拿起画笔为小夏的背影作画……这,不都是爱的表现吗?


3、暗恋

不过,夏洛特病情好转苏醒过来之后,玛丽又恢复到先前的疏离状态。于是小夏主动提议去海边散步,并在玛丽面前脱下袜子。看似云淡风清的一场戏,在玛丽内心却可能早已惊起万丈波澜。

暗涌是压制不住的。夏洛特抚过她的肩,她会有所触动。更不要说,夏洛特当着她的面,脱下袜子。

对于怨妇小夏来说,玛丽给她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脱袜子也可以看成是她觉得在玛丽面前,调皮一点也很安全。

脱下袜子是夏洛特释放天性的开始。但聪明的她立即发现了玛丽的眼神不对劲,她对玛丽之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怀疑。

玛丽对夏洛特的暗恋很容易看出来,凯特几个小表情搞定。 夏洛特是怎么喜欢上玛丽的却让观众伤透了脑筋。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再多的好感也是往姐妹档上靠啊。

首先 ,对夏洛特这个人物的性向,影片没有交代,那么就会出现三种可能:宇直、双、柜中人。凯特说她为了拍摄电影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她读到过那个年代许多女人之间往来的情书。书信里用词情意绵绵,甚至有露骨的船戏描述。因为在压抑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允许“浪漫的朋友”同床共枕、牵手写诗。而这些女人,大多数是已婚妇女。小夏就是个已婚妇女。

其次 ,凯特和导演在访谈中都曾说过,这部影片不在意表现出柜唯艰,也不在意讲一个世人面前遮遮掩掩的故事。它就只是一段爱情,不分阶级不分性别。

再次 ,又必须以《燃烧女子的肖像》来做个对比,那部影片中两位主角的感情萌发比 《菊石》 中的玛丽和夏洛特更快,那边两位都是未出阁的闺女,坐着相互望向对方,画画与被画画,更应该发展出一段友情才是。有人说《燃烧女子的肖像》中的感情相当自然,看着那两位眉目传情,就是爱情。可是,从哪里看出她们就眉目传情了呢?我们只能看到两个女人面无表情地对坐吧。而且《燃烧女子的肖像》也没交代画家和小姐之前就是爱慕同性啊?

《燃烧女子的肖像》剧照

这么说来, 《菊石》的感情线又突兀在哪里呢? 突兀在观众压根儿看不出夏洛特几时对玛丽动了情。

夏洛特的人设一直不明朗,这才有了两人“感情突兀”一说,也不全怪观众。要想解开这个结,需要高屋建瓴地理解影片的视角。 全片是以玛丽的视角呈现的 ,在访谈中导演也说过他不想要拍成传记片,这样讲来就合情合理了:传记片是第三人(上帝)视角,而玛丽视角只能是第一视角。这和我们写作文是一样的,以第一人称来写的文章,不可能写出其它人物的心理活动。


无法通过玛丽的视角表现出夏洛特的心路历程,并不意味着夏洛特这一角色就是工具人。事实上,夏洛特的情感发展一直有迹可循。

面对丈夫赤裸的身体,夏洛特反感地闭上了眼睛,她不怎么享受和丈夫的床第之欢。但是她十分依赖丈夫,想要靠过去取暖。从她丈夫的口中,我们得知夏洛特曾经是个“活泼、聪明、有趣”的好妻子,可见她的婚姻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她的丈夫对待她并没有温度。

夏洛特最开始对玛丽是完全没有感觉的。如果一定要追问她对玛丽有什么印象,那么很可能是一种怨怒:凭什么同为女人,玛丽就可以得到男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哪怕只是表面的),而自己却得不到丈夫的尊重。

她被丈夫“遗弃”在莱姆小镇治疗抑郁症,是被迫与玛丽相处的。一个年轻贵妇不可能具有先进的阶级平等意识。玛丽的身份显然低于她,她也不是如丈夫一样的化石爱好者,所以她不可能对玛丽有多景仰。

但她对玛丽照顾病中的自己是心怀感激的。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当然会卸下防备。

小夏帮玛丽做家务失败时,先笑后痛哭

夏洛特觉得自己这点小事都干不好,灰头土脸的,先是自嘲的笑,同时想起自己小产的事情,笑着笑着就哭了。她能倒在玛丽怀里痛哭,就是对玛丽最大的信任。

半昏迷中被悉心照顾,后背前胸被亲昵地涂抹药膏,玛丽还把唯一的单人床让给她,自己天天枕着椅子睡。享有如此宠爱换谁都会生出柔软的小心思吧。何况后来同榻而眠、耳鬓厮磨,夏洛特对玛丽渐生情谊其实也不算突兀。

4、试探

这里还有一个场景不可忽略,即夏洛特询问玛丽是否有孩子。夏洛特觉得玛丽很会照顾人(其实只针对她),问她是不是因为有孩子才磨练出来这样的心性。

小夏怀疑玛丽是不是像照料孩子一样对她?这句问话很有趣,这是一个试探。当你感觉这人对你特别好,想弄清楚她是不是喜欢你时,不妨去探探她的口风。玛丽倒直爽地回答说自己没有孩子,那就是明摆着不是像爱孩子一样对她呀,那是什么呢?是另一种爱!

由于时代局限性,在夏洛特的认知里,孩子是人生必备。玛丽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科学家,有工作,不需要孩子,有才华且生活低调,外冷内热、细致温柔。这样的人是夏洛特生命中不曾遇到过的,她会不会被玛丽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呢?

玛丽竭力争取夏洛特和自己一起去音乐会的权利,是因为她无意间看到小夏弹奏家里闲置的旧钢琴。只一个小小的举动,玛丽便心领神会小夏喜爱音乐,较之夏洛特的丈夫,无视妻子的爱好,这是何等的细心和体贴。有了这样的对比,夏洛特会不会被玛丽的温暖以待所感动呢?

5、回应

夏洛特在音乐会前握住了玛丽的手,这让玛丽觉得小夏在向她示好。她颤巍巍地摩挲着对方的手指回应。

可音乐会上夏洛特却没有坐到她身边,这令她难以抑制地生起闷气,是的,玛丽吃醋了。你刚才还与我主动牵手,现在却和别人谈笑风生。情绪累积,中途离席的玛丽才会写出了那首傲娇的小诗。

夏洛特从进门责备到抢看日记,已是关系非常亲近的做法了。而看完玛丽的情诗后,她不仅明确地表白,还试图抚手。从这里开始,玛丽由强势的一方,变成了陷入爱河时示弱的一方。

因为视角原因,观众容易代入玛丽,见她所见,想她所想,但是如果导演没有给暗示的话,她也不可能写出那首患得患失的小诗。玛丽感觉到小夏有可能也爱着她,观众也这样觉得,只是玛丽和观众都不敢确定。

导演步步用心、层层深入的安排情节,一会小夏摸了玛丽的肩,一会小夏脱了袜子给玛丽看,一会小夏不愿意离开她回旅馆去,一会两人分享一张床,甚至小夏拉了玛丽的手。以至于连玛丽都意识到夏洛特有可能对自己中意,观众们却还看不出来吗?

玛丽对夏洛特是我见尤怜的爱。夏洛特则是在被玛丽精心呵护、无微不至的照顾中感受到了她的温暖啊。谁不爱一个如此体贴的人呢?何况这个人喜欢你?


那夏洛特有没有表现出她也在意玛丽呢?

音乐会闹别扭后的第二天,夏洛特陪着玛丽挖化石。她看中的巨石,正是两人第一次在海滩时玛丽拒绝搬回去的那一块。当初没有去半山腰挖掘,因为一个人是搬不动的。如今那块化石被雨水冲刷从半山腰跌到了山脚的淤泥里,被小夏看中。玛丽本能地否定小夏想搬动它的提议,她早已习惯一个人独自工作,一个人当然搬不动。此时的夏洛特不再羸弱,反而挽起衣裙,甚至摘掉了婚戒,执意行动。到这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不止玛丽心细,夏洛特同样也记得她俩吵架前那块被看中的石头。这是平等的关系呀,难道不是双箭头?

6、释放

所以从玛丽的角度出发,两人晚安吻发生点什么事,是很自然的。

而夏洛特呢?从病倒玛丽家到擦枪走火的晚安吻之间,她对玛丽的亲近、崇拜和喜爱都是界限模糊的。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玛丽特别尊重夏洛特,夏洛特可以自己做任何决定;在她丈夫那里她则从没有选择的权利。夏洛特与丈夫的相处之道符合维多利亚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夫妻关系,即妻子从丈夫身上获取金钱维持生存,丈夫对妻子进行精神操控并磨灭她们的人格。

玛丽让夏洛特来开凿化石的第一刀,这块石头便是她们俩的共同成果了。处理化石这场戏,从探问到赞美,从崇拜到心疼,夏洛特也用眼神诠释着爱意啊。

自然而然,那场晚安吻的设计水到渠成,是全片第一次高潮。它将夏洛特对玛丽的依恋之情自然过渡到情欲之需。

这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感受到的,懂的自然懂,看不懂的不能强求。

三、觉醒(中期)

这部电影很棒的一点就是:处处欲,却色而不淫。

三场亲密戏,第一场干柴烈火,第二场空灵美好,第三场尺度感人。

这几场戏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也是玛丽和夏洛特感情深入的见证,并不像某些粗略观影者或假装纯洁人士认为的“可有可无”,它们是影片必不可少的环节。正是从这三场亲密戏中,观众们才可窥见隐忍的玛丽和勇敢的夏洛特。

很多时候,我们会疑惑为什么老实人玛丽不主动呀。因为她很尊重小夏,小夏有意愿,玛丽才会进一步。就连抹药膏她都会自我审视,生怕占了小夏便宜。这之前,睡一张床的建议也是在小夏动身让位一下之后,才真的开始执行。

玛丽喜欢夏洛特的青春靓丽,但她不敢奢望这是双箭头,即便有了后来的摸肩膀,脱袜子,穿衣系带,抹香水,拉手,读诗,表白,抠手心,玛丽还是不敢确信夏洛特能接受她。

她是那样的含蓄扭捏,对方不开始行动她也不会主动起头。她要等对方的明确信号,而她绝不是发出明确信号的那个人。这或许跟她的生活经历有关,也或者是她曾经受过伤害,如今理智疏离地面对世人,她对感情克制又防备。但她的眼神骗不了旁人,又怎么能够骗过聪明的夏洛特?

所以关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小夏推进的。

晚安吻一场,玛丽也是在被小夏连亲了六下之后,才开始反攻索吻的。

夏洛特勇敢热情、不计后果,她做事跟随自己的本心。她在晚安吻亲偏了之后仅仅顿了一秒钟。当她意识到玛丽也犹豫着可能想要吻她,便毫无保留地向对方释放了自己的爱和激情。玛丽感觉到夏洛特如此明显的用意时,情绪才开始爆发。

当然内心没有爱情的人是绝对无法从一个晚安吻过渡到情人间亲密接吻的呀!也许只有这样勇敢的夏洛特才能打开玛丽的心扉。

一旦关系明确下来,这段感情就不再有任何躲闪。她们与世界上所有恋人一样共浴爱河。玛丽总是一脸宠溺,对夏洛特千依百顺。她会记得小夏说过的每句话,包括最开始她们不愉快时的争吵,夏洛特说过她留在莱姆的目的:在海水中沐浴。

她也会满足夏洛特所有要求,包括不厌其烦地为她讲段子。

“大器小伙”那个荤段子的风格和玛丽日记那段小诗的风格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她熟悉当时流行的各种段子。那么玛丽是一个刻板的人吗?当然不是啊,她一个无视权威、会写小诗的人,怎么可能正经到无趣呢。只是她的有趣是限定对象开放的,小夏央求玛丽再说一遍,是在享受身为限定对象的特权啊。

说起小夏穿玛丽的毛衣,想起以前看晋江的百合文,写女帝的一般都会有爱妃穿女帝的内衣晃荡这个情节,女帝上朝去了,爱妃就穿起了女帝的内衣,结果女帝杀了个回马枪,看到爱妃穿着自己略大的衣服,顿时觉得色气四溢,心情激荡,朝也不上了,抱起爱妃就上船了,之后大臣就会上书,女帝请控制住你自己,不要荒废朝政。

衣服有一种属于和本属于的性质,爱人之间互相穿,和平常人互相穿意义不同,而且衣服上会有对方的气味。夏洛特穿着玛丽的毛衣,昭显她们的关系亲密无间。

临别前夜的那场交欢,也有部分观众不能理解: 为什么就不可以再温柔些、唯美些? 甚至有人责怪导演,说导演不懂女人。

恰恰相反,这一场戏实实在在是由凯特和西尔莎亲自设计的。

凯特在最近一个访谈中提到,《菊石》的船戏不想太“polite”(有礼貌的;客气的;儒雅的;应酬的;礼节性的;客套的;上流社会的)。因为她们想要展示女性之间确实存在这种(当时男权社会认为不存在的)激情。

根据历史学家特蕾丝·奥尼尔的作品《不能说的秘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性、婚姻以及礼仪指南》一书中记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床事如同定时打卡,表现得“过于投入”或者想要换种姿势都是不被允可的。当时的专家认为“姑娘们站着或是跪着完成性事是享受不到乐趣的,肯定会受伤”,所以这些姿势也是被禁止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

西尔莎刚开始对《菊石》的亲密戏份也感到紧张,但是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导演非常尊重女性演员,允许两位主演一起商议这场戏,可以按照她们自己的想法演绎。重头戏则是凯特选择在西尔莎生日当天拍摄的,凯特对于这场亲密戏感到有从未有过的自豪,她觉得很自然和平等,“那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

在没有任何对白的状态下,凯特与西尔莎以身体接触和面部表情展现出两人对彼此的渴望与爱慕,细腻的肢体语言让情感恣意流露。

凯特说:“那个年代的女人们也不太会在明面上表达爱意,只有关起门的亲密戏你才能看得出这俩的真实渴望和关系紧密程度。”

玛丽和夏洛特确实离经叛道地解锁了当时很难启齿的各种姿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夏洛特才是在船戏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那一个。

西尔莎说:“对比工作和船戏,你会发现玛丽平时很强势,夏洛特平时很柔弱,但是船戏就角色对调了,因为这段关系让大家觉得安全到可以展现出自己的另一面。”

小夏仰视、崇拜、依恋玛丽,在生活中,她可以向玛丽撒娇。但爱欲打破了固有秩序,夏洛特比玛丽更勇敢和热烈。玛丽宠溺她,包容她,抵不住她的坚持,所以每件事都依着她。

至于亲密戏的尺度 ,并不算特别大,不过是效果十分逼真罢了。很多人大概分不清冲击感是来自于裸露度还是(坐脸的)新颖度,亦或演员们的娇喘和脸红。

凯特不是解释过了吗?这次拍摄经历让她对女人有了新的看法,她第一次感觉演绎船戏百分之百的安全,因为女人才真正懂得女人想要的是什么。


四、重生(后段)

影片后段节奏加快:玛丽经历“ 小夏回伦敦”、“妈妈过世”、“前任深谈” ,可谓成长迅速。


小夏的离开 ,让玛丽绝望。她以为这一别将是永诀。目送夏洛特的马车直至路的尽头,是不舍;回到家中拉起窗帘关上房门,是封闭自我。从此玛丽将自己置于一种失神的状态。

母亲去世 ,对于玛丽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但我们没有看到她流下一滴眼泪,她的木然反应更令哀伤加剧。有时候哭出声来,才是更好的情感倾泄。

玛丽是怎样缓解悲伤的呢?她继续画着夏洛特的背影。

直至 前任来访 ,通过与玛丽一系列对话,我们才醒悟到玛丽对夏洛特的一切反应都应该和前任对比:

前任和小夏的相同之处:她们都金发碧眼、生活精致,善于与人交际。(玛丽就爱这样的贵妇款)

不同之处:通过 前任收硬币 小夏抢日记 的两个桥段,就该知道小夏经济条件更好,更能说会道,更强势,更活泼、更勇敢、更年轻,可能更聪明。

前任是来与玛丽和解的,我们可以注意到,最开始玛丽并没有被触动。她保持着惯有的冷峻和疏离。但当前任提到夏洛特的时候,玛丽的眼眶立刻就红了。

有人说这部影片没能表现深情与眷恋的爱意 ,说玛丽和夏洛特不过是一段露水情缘,两人仅仅是因孤独而相互取暖。

这是眼瞎吧?先不论玛丽是怎样送走回伦敦的夏洛特,也姑且不理会她默默地涂画着夏洛特的背影,或是假装没看到她一提起夏洛特就会泪水盈眶,单是这收到夏洛特来信时的举动,不是深情是什么?还不够眷恋吗?

玛丽来到伦敦小夏家,两人争执。很多观众又不以为然了, 认为这里她们注定要因阶级差异而分道扬镳。 其实小夏主动亲吻玛丽以示挽留却被拒绝,意味着两人互信程度增加。这是一件大好事。

独立女性玛丽女士是个不自由宁愿死的人,所以夏洛特看似“包养”她的建议让她以为小夏也想体验传统丈夫的角色,以至于忽略掉对方是出于欣赏她和愿意资助她工作的本义。

但玛丽迟早会想通的。因为逃离小夏家的她,回到破旧的旅馆时,还恋恋不舍地抚摸着夏洛特送给她的手帕;而夏洛特更是追到了博物馆,并与她对峙。

玛丽终会明白:她的生活中已然多了夏洛特,她不再是孑然一身了。她将在拥有爱人的同时,渐渐学会与爱人相处。两个人会在一起,除了炽烈的爱情,更有磨合中的希望。

对于夏洛特而言,玛丽瞪着她就还有戏,如果眼神逃避那才是感情要完蛋了。玛丽本来就是一个寡言内向、离群索居的人,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她和第一反应就是远离。(可对比她躲避前任)

她能久久望向夏洛特,已经表达出了自己对小夏的体谅,她当然爱她,愿意和她在一起。

基于玛丽的视角,最后一幕就是HE!没错。玛丽的世界剩下化石和小夏,当然是完美的结局无疑。

影片的最后一幕:她们之间终于建立起平等并且互相滋养的理想关系。

玛丽令小夏成熟,小夏也让玛丽成长。

关于《菊石》中的感情线分析至此,如果还有人抱怨看不懂,还有人嫌尺度大,只能说世上真有弱智了,就算替这些人缴纳智商税,也无力拯救。

2021-02-28 阅读 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