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 …
。”
1939
年,抗日战争愈发激烈,在红色延安的窑洞里,这首雄壮豪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应运而生。
1938年冬天,诗人公木(原名张松如)从抗大第一大队派回延安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文工团编导室。在这里,他与作曲家郑律成结识,在此之前,郑律成的歌曲《延安颂》、《延水谣》已传遍整个陕甘宁边区,大家都叫他
“
小郑
”
,令公木没想到的竟是如此年轻的人,一个中等身材,红面庞,两眼虽不大却炯炯有神的同志。两人逐渐熟络起来,一天,郑律成不动声色地把公木写的一首短诗《子夜岗兵颂》拿去谱成了一首独唱曲,然后用他那带有朝鲜族音调的清亮歌喉唱给公木听,这使得公木又惊奇又激动,紧紧握着手说不出话。
1939年
7
月中旬,郑律成听闻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便对公木说:“你是从前方来的,有生活基础,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歌唱吧!咱们也搞一部大合唱。”“什么大合唱?”“当然是《八路军大合唱》啦!”最初,公木有点胆怯,郑律成一再鼓动,并提出命意,点出题目:“军歌、进行曲、骑兵歌、炮兵歌、冲锋歌、再添一篇《快乐的八路军》,你的《子夜岗兵颂》也算一篇,总共七八篇或八九篇就够了。”渐渐的,公木的信心也被煽动了起来,切实感到歌唱八路军是他们共同的责任。就这样,便动手了,公木一气呵成,只用了三四天工夫就完成了。它包括
《军歌》、《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冲锋歌》八首歌,要的就是这个“八”字!
从前是郑律成为公木的诗篇作曲,这次是公木为郑律成预成的曲子作词,所以处处都由郑律成说了算。他要求,《骑兵歌》要写出马蹄前进的脚步声,《炮兵歌》要写出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进行曲》要长短相间,要韵律谐和,节奏响亮,中间还要并排安插上三个四字短向。诸如此类,凡力所能及,公木都尽力配合。公木每写成一篇词,郑律成同志就拿去作曲。没有钢琴,连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窑洞当中摆的一张白木楂桌子踏步转游。郑律成创作时的投入总惹得公木带着笑意注视着他,每每这个时候,郑律成就走出窑洞,爬上山坡去创作。谱曲似乎比作词更需斟酌,郑律成也经常哼唱出一个调儿来,征求公木的意见。作曲的时间拖的比较长,大约到八月底九月初,全部编曲才算完成了。郑律成说:“给词作曲,如同为虎生翼。”公木说:“为虎生翼,不是一句好话。”郑笑道:“不管它,咱们的虎,是吃日本鬼子,吃反动派的虎。生了翼,更凶,更猛,更厉害,有什么不好?”
1939年的秋冬,延安到处都在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大阳。”“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北有黄河,南有长江,波涛滚滚流向东方。”这嘹亮的歌声在延安的山岭间回环荡漾着,那歌词不管是“虎”不是“虎”吧,确实是生“翼”了。这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在中央大礼堂组织了一次晚会,由郑律成同志亲任指挥,进行专场演奏。此后不只抗大学员唱,各机关、部队、学校也都传唱起来。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就是改编自《八路军大合唱》中
8
首中的一首
《八路军进行曲》。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
1941
年
8
月,该歌曲获延安
“
五四青年节
”
奖金委员会音乐类甲等奖。
1988
年
7
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邓小平签署了颁定军歌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