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系」会是什么?(上) ——兼谈《漫画女孩》
0.
与其他同类的芳文社作品相比,这季播出的《漫画女孩》有一个特别之处:相比起组乐队但没有太多乐队团练的《K-ON》、开咖啡厅但没有什么咖啡厅桥段的《点兔》,《漫画女孩》取材漫画,有着大量画漫画的场景。
一般「日常系/空气系」作品挂羊头买狗肉。他们会有「不冲多少杯咖啡的咖啡师」、「不练琴的乐团团员」、「不上学也不太需要预备考试的学生」,细节全部不展示,只告诉你前因后果。一般而言,作品会以角色思考题材、进行与题材相关的工作、或者是摆出一副事后参与了职业很辛劳的表情,去掩饰主题的空虚。 《漫画女孩》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这是一部确切地关于漫画的动画。它讨论「漫画」对于角色的重要性和意义,而且《漫画女孩》有女孩画漫画的场景。
1.
《漫画女孩》的桥段和一些综艺节目非常类似。在《漫画女孩》,众多主角入住漫画屋是为了支援彼此,画出更好的漫画。在《2 Month 2 Million》这个09年播放的综艺节目里,一群扑克玩家居住在同一间大屋,一起打扑克、开扑克牌局、共通研究对手,目的是为了要在夏季之前赚到两百万美金。日本史上有名的综艺节目《电波少年的悬赏生活》则是将艺人茄子锁入一间单人房,让他一年到晚写明信片,测试能否以明信片抽奖赚到一百万日元的物资。
这些节目有一些共通之处:他们同样划定了明确的活动范围(大屋、小团体),年期(离开的日期)和想要达成的目的。这批人为了在日期抵达之前完成目的,采纳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奋斗。而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各种与目的无关的综艺桥段:《电波少年》的特色是看着茄子发疯。 《2 Month 2 Million》的扑克玩家做了好多多余事,例如扑克玩家变得很浮夸。相比之下,《漫画女孩》写少女等人买道具、上学、放学,其实相当正常。起码《点兔》提及到咖啡、食肆相关资讯的桥段实在少之又少。
《漫画女孩》与这些节目的差别之处,在于角色的目的会变形。在不知不觉间,混沌/萌田薫子入住合租屋的目的,已经从追求「更好的漫画」转变成更为广义的「找到归宿」——也就是画出更好的漫画、交好朋友、与及寻求如同归家一样的安心感。
爆乳♥姬子/色川琉姫画漫画的理由,也逐渐从画出「能被自己接纳的漫画」,回到初衷,也就是抒发心情的渠道:寻找心情的归所。也就一如早前描绘《点兔》所提出、与及最近镜花先生写到的内容:这种作品描写少女等人住在「第二个家」,在有限的时间内制造出最多的回忆。而日常系/空气系最终服务和描写的,是角色关系。
至于「更好的漫画」到底是什么,则被剧本抛弃。既是因为如胜木翼所讲,「只要混沌的确向前迈进,那就没有问题」,亦是因为追求目的的过程总是不了了之。目的越是前进就越是扩张,到了收笔之际,已经转变成泛泛之谈的角色关系讨论,或者说,成为了「大家变得友好吧!」这件事。
2.
话虽如此,《漫画女孩》还是有几项非常重要,不能以范式或者解读日常系的框架处理的东西。
一如引言提及,《漫画女孩》是一部关于漫画的日常系。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的角色(例如姬子)将漫画扣连到人生的意义、又或者是指出漫画与现实无法分拆的暧昧,还在于漫画创作的描写。
一般而言,当我们提及到「漫画家」,我们会想像到的是单人创作。 《漫画女孩》却将混沌的创作过程,描写成带有协作成分的创作。传统的漫画创作过程是如つーちゃん/胜木翼一样,以一个主脑(主笔漫画家)决定桥段、漫画的内容,绘画出漫画的框架,再将漫画生产的次级工序(例如上色、网贴、修稿等等)交给助手处理。
在混沌的作品里,混沌的桥段来自她的友人。混沌的漫画内容也屡次经过编辑、同辈漫画家等人的指责、批判和意见。胜木翼就曾经提及过混沌的作品缺点:美食漫画必须要将食物画得美味,但混沌缺乏这样的画工。混沌的作品被多个人指责是脱离现实,描述没有变化。扯远一点说,片头里提及到混沌收到了杂志的来邮意见,亦正好是同样性质的内容。
作品中的角色屡次将混沌的作品与「混沌」的为人混在一起。诸如说,混沌的作品台词像是老爸一样,这件事也反映在混沌老套的衣着、台词。当混沌在漫画业界之中对于「群众」和「他人的意见」显得如此不安,在学校介绍自己也得呢喃,这种不安也反映在混沌与学校、与社会、与编辑等人之间的关系,或者如第一话的混沌所讲,担忧自己无法与合宿的女生沟通。 继而,混沌的作品不再是混沌的个人创作,而是混沌的读者、同辈、编辑等人共同给出意见的成果——一如「混沌」的焦虑在最初被指并非来自混沌身上,最初被归纳成是环境改善性格。
3.
另一个非常值得注视的地方,是《漫画女孩》漫画的演出手法。
《漫画女孩》里有一种非常罕见的演出手法:当故事或者叙事行进到途中,作品有时候会忽然将画面挑空或者转换成纯白,画出一个多边形的框框,然后在这个框框里特写角色的大头。
这种画格之中的画格(Frame within a Frame)每次演出,一般只有几秒,而画格的大细、内容,无不令人想起一般漫画分格。漫画的每格只有每个角色的一到两句对白,用意是为了抒发某个角色的情绪、某个表情——例如吐槽啊、惊讶啊。框内框不奇特,奇特的是在于作品以漫画的框架,做出了明确的动画。奇特的是作画的背景变成纯白色,或者只有简单的漫符、线条。
当然,你可能会吐槽「动画本来也只是静态的假象」,是将无数张画像以高速播放和重叠,产生出静态的物品会移动的视觉错觉。我在意的是,制作组虽然选择了如此漫画的分镜手段,却没有如《化物语》等等作品的演出,索性以「静画」去坚持漫画的静态,以「静画」——而不是「带有静画色彩的动画」。
毕竟,《漫画女孩》用的是漫画的框架做动画,以致到他们在第二话夸张得让分格移动,也容许角色在分格里移动,打破漫画/绘画传统上被视作为一种静态的媒介。这种人工地挑空画框的手法,也强调人工的介入,打断作品的叙事。
一般来讲,这种画格之中的画格,是为了凸显出画格内的内容有着某种局限。例如说,为了制造出隔离感、疏远,或者说,能让我们更集中与格内角色——例如《人渣的本愿》就有场面将画格拆散,造出这种效果的镜头,刻意特写或强调角色的表情与肢体语言。早前播放的《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也比较自然地使用窗户、景物,去强调角色的孤寂感、孤单感——五话有着大量这类的例子。 《漫画女孩》耐人寻味的地方却不仅仅是格内的内容,还包括将背景抽空,以致到背景要不就是纯白色,要不就是不上色,只有线稿。
这种演出有趣,在于《漫画女孩》抽空背景的演出、与及抽空背景以后让角色等人吐槽,说着与当下缺乏明确关联的说话。这种做法,令《漫画女孩》在小团体之外强调角色的个人颜艺、性格、甚至乎说——容许我在此过度解读——角色的性格很独特,一如胜木翼称赞混沌的作品很有个人风格。
我们在某些日常系作品看过类似的事情,例如《摇曳露营》就常有吃饭途中,无缘无故特写抚子等人吃饭吃得超香的颜艺;《K-On》、《点兔》等等作品亦夹杂着大量类似的人物大特写。从商业的角度来讲,这种是为了卖萌的演出——也可能只是因为制作组想要省钱。
但是,我们也不难察觉,这种演出其实说出了日常系的某种风格取向。 一方面,「日常系」的作品里的大部分角色性格鲜明 ——而如此明确而且人工地打断对话,让吐槽和角色性格占据叙事,继而将小团体讨论的叙事短暂抽走的演出,大概就是第一次; 另一方面,日常系的故事主题、中心思想,大部分时候都是强调角色等人要磨平差异,大家「和谐」地生活下去。
这种团体与个人之间的张力,到底是有心还是无意,暂时还不好讲;但这个切入点或者会颇有意思。
4.
当我们说「日常系」与「空气系」,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若说「日常系」等于某种连绵不止的奇迹,一种与身份、工作、职位、生活等硬件扣在一起的循环,「空气系」所讲的是一种氛围。思兼在早前用上班雅明的灵光(Aura)讨论空气与日常的差异,我却很喜欢「空气」这个词语,后来思考,同样觉得这两件事应该分拆讨论:因为「空气」这个词语暗示了, 我们需要某种媒体,将无形的「氛围」具现化,成为可以被实体化、被阅读的对象。而观察这种媒体是什么、有否共通之处,已经是一种很有趣的进路。
读者读到这里,可以联想一下众多常用作来形容「空气系」的用词:「和谐」、「好ふわふわ啊」、「好萌啊」、「好疗愈啊」、「好懒散啊」诸如此类的吧。然而,这种以抽象的形容词来形容「空气系」这种形容词的讲法,或多或少有点抓错用神。 更何况,这类形容词所形容的并非「空气」,而是「媒体」。
或者说,当我们形容这部作品「好懒散啊」「好空气系」啊,我们所指的并不是指这些动画没有剧情「好空气」,(因为显然地,这些动画有冲突,也有一定剧情),也不是指这部动画好懒洋洋什么也不做(显然地,角色等人会做点什么的,要不整话大家就呆在房间里呆坐二十五分钟了)。我们所指的是一连串角色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捕捉」了「空气」。
角色的行动、肢体语言等等,固然是其中一种捕捉空气的方法。但我在意的并非角色。我在意的是,作品还使用了什么样的元素去说氛围,这种氛围有什么特别?当我们说有一种「空气系」动画出现了,我们所指的到底是指「捕捉空气的容器/角色行动」的雷同,还是指「空气的成分/角色的态度」雷同——还是两项兼备?还是说,我们所指的就只是这些动画同样在描绘「空气」的事情?与及,这种「空气」与「氛围」、「潮流」、「流れ」、「日常系」等等字眼,到底有多大差别?
最简单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其实并不是单靠搬出更多的动画,而是观察一些极为类似动画,在每一部动画都会以各种形式出现,但与动画无关的事物:「氛围音乐」 (Ambient Music)。或者一些能让我们思考「氛围」是什么,而不拘泥于动画的剧情内容的东西。
关于这,我其实没什么固有的想法,纯粹在这里挖坑等跳。后续的就让我们在下篇文章待续,我某天记得了再回来填坑吧。
本文章出自Medium 专栏 同名文章 ,由作者本人亲自转载,約略修改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