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陵墓到底有没有被盗?
我原以为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大的陵墓,后来才知道有个比它更大的,那就是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咸阳市九嵕山的主峰(海拔1188米)。
历代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是中国历代帝陵中最好的。九嵕山的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举。相传,唐太宗带兵打仗和狩猎,曾多次经过九嵕山,他非常喜欢九嵕山主峰的挺拔奇绝和美丽风光,于是便下令在这座山峰上凿山建陵。
昭陵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占地面积最大(200平方公里,是秦始皇陵的近4倍)、修建时间最长(从贞观十年修到开元二十九年,长达107年之久)、陪葬墓最多(实际数量超过200座,包括大家熟知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岑文本、虞世南、李靖、李勣、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名臣名将)。
昭陵也是史上唯一架有栈道的帝王陵墓。昭陵的地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因地宫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所以负责昭陵设计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决定架设栈道,以便攀山凿石。栈道绕山腰有400多米,盘曲而上。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栈道后来被拆除了,自此“灵寝高悬,始与外界隔绝。”
昭陵还开创了唐朝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关于因山为陵的原因,在长孙皇后下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墓碑上这样写道:“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唐太宗因山为陵的目的,并非是出于节俭!一方面,山势之宏伟可彰显帝王气魄之宏大;另一方面,山陵之坚实难以盗掘,可以让“好盗息心”。
但唐太宗万万没想到的是,昭陵竟然多次被盗。地面上的文物基本被盗光,包括著名的昭陵六骏,它是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其中两骏被卖到美国,存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另外四骏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昭陵陪葬墓也几乎全部被盗,当然也遗留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陪葬墓挖掘出来的文物大部分在昭陵博物馆可以看到。
关于昭陵地宫是否被盗,目前我国学术界无法肯定,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说地宫被盗的,是因为有文字记载:
《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说地宫未被盗的,也有充分的理由:
首先,史料记载本身就有纰漏,《旧五代史》成书最早,离温韬盗墓的年代只有50年,但只是说温韬盗了他管辖境内的唐陵,并没有明确说明盗了哪几座陵,而且昭陵那么高那么坚固的山陵,不是轻易就能挖开的。
其次,唐太宗死后,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唐太宗时期的临摹本都能流传到现在,价值非常高,而真迹这么有价值的东西盗出来为什么不见流传,连一点儿记载也没有?
再次,昭陵整体山势完整,并没有明显的挖掘痕迹,史料记载昭陵地宫在山里面75丈深,山体是石山,如果挖这么深却不对山体造成明显破坏不可能吧!现在的勘探技术都无法确定墓道入口,当时的盗墓贼就更难了。
关注“史海深处”,就在这里,和我一起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