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中国从元朝到清末都是小冰河时期。
元朝统治时间100年却发生了水灾92次、旱灾86次、雹灾69次、蝗灾61次、地震52次、风灾42次、霜雪28次、瘟疫20次。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十八年期间共计自然灾害1101次。
清朝从乾隆到宣统退位的176年里面自然灾害1121次。
小冰河期严格地说是从元朝到清朝的过程。
小冰河期 ”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 阅世编 》、《 庸闲斋笔记 》,以及《 明史 ·五行志》、《 清史稿 ·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在中国古代气候异常常归咎君主失德,在西方则以宗教审判作为手段,在 欧洲 1570年(明隆庆四年)至1580年(明万历八年),是粮食危机与迫害 犹太人 猎巫行动 最为猖獗的十年。 同期的 日本战国 爆发大量民变, 上杉谦信 更12次于秋冬之际出兵关东抢粮。
明朝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冬天奇寒无比的几十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专家指出,明朝灭亡後的1650—1700年间是整个小冰河时间中最寒冷的时期之一。 [2-3]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七千多年。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从 竺可桢 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 殷商 末期到 西周 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 东汉末年 三国 西晋 是第二次小冰河期, 唐末 五代 北宋 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 美洲 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 土豆 玉米 红薯 救的命。 殷商 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 东汉末 汉族 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 西晋 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随后又是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到了 清初 顺治 十七年间一亿三千五百万。
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有人认为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 ,然而根据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 年刊的研究数据,明亡後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小冰河期间中国北方及中部最冷的两个时期。

明朝小冰河时期 极度严寒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竺可桢 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桢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历史学家 谈迁 ,写了一本叫《 北游录 》的书,书中的一段记载,可以还原 小冰期 时中国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年(顺治十年)阳历7月底,谈迁从家乡 杭州 出发,由运河坐船前往 北京 ;11月7日,他到达 天津 ,到18日运河就封冻了。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阳历3月,等到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由谈迁的记载可以推算出,顺治年间, 北运河 每年封冻的时间长达110天,比上世纪50年代,华北最冷冬天时北运河封冻的时间还要长。
而当时明末时期, 崇祯 即位以后灾情更严重。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 嘉靖 前期, 万历 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
小冰期时代,不仅中国北方受到影响,就连江南,也因为气温的异常,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 谈迁 提到,1654(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 吴江 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 嘉兴 ,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 南运河 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顺治年间,江南天气的寒冷。另外,当时,也出现了 长江 结冰的记载。

明朝小冰河时期 粮食减产

明朝小冰河时期,极度寒冷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 秦晋 ,后河洛,继之 齐鲁 吴越 荆楚 三辅 ,并出现全国性的大 旱灾
由于温度的下降和干冷天气的持续,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清朝初年叶梦珠编辑的《 阅世编 》中可见,书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来是贡品,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受到打击的橘农都不敢再种橘子。
明清小冰期时,在中国,就连气候一向温暖的 珠江三角洲 也遭遇了异常天气, 广州 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
有人认为清政权建立后,随着远道而来的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普及,农业经济才逐渐恢复。 然而学者研究指出,清朝的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的产量事实上仅占全中国粮食产量的4.63%。

明朝小冰河时期 鼠疫爆发

万历、崇祯年间, 旱灾 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 山西 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 京畿 地区。明朝灭亡以后的1660年,气温正式步入了最寒冷的时期。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 年刊研究指出,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是小冰河期间中国北方及中部最冷的两个时期。
明清小冰期 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例如,在明代中叶,受到 小冰期 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改善处境,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大范围的战乱和饥荒摧垮了明朝政权。
小冰期对农业社会经济确实有影响,对游牧影响更大。但要因为这个就判定一个人口一亿人的大帝国灭亡于此就太武断了。明朝亡于其严重的内部危机, 孙传庭 总结的特别好“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贻国家以单弱此,其为人毒犹逾于流贼,而奸更甚于细作”。这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据英国《 每日邮报 》网站7月10日报道,近日,科学家警告称太阳将在2030年“休眠”,这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
这一发现是在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 威尔士 兰迪德诺 召开的国家天文会议上公布的。瓦伦蒂娜·扎尔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研发的太阳活动周期新模型,该模型关注太阳两个层面——一个靠近太阳表面,另一个深入太阳的对流区——的发电机效应,预测到太阳活动将在2030年左右减少60%,届时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河期”。
扎尔科夫的研究发现,在太阳活动的第25周期(该周期的太阳活动在2022年达到峰值),被列为观测对象的太阳两个层面的电磁波开始相互抵消;进入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后,这两个层面的电磁波变得完全不同步,导致太阳活动剧烈减少。
“在第26周期,这两个层面的电磁波完全互为镜像——在相对的太阳半球同时达到峰值。”扎尔科夫说,“它们的相互作用是极具破坏性的,近乎相互彻底抵消。我们预测这将引发与‘蒙德极小期’相同的效应。”
1645年至1715年是 蒙德极小期 ,在此期间太阳活动非常衰微,持续时间长达不可思议的70年,此时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期,但两者是否有关联,仍然没有定论。当时在寒冷的冬季,英国大部分河流都冻结了,当代油画显示人们甚至能够穿着旱冰鞋横穿 泰晤士河
Angus Maddison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960-2030 :OECD Publishing ,2007 :168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 《考古学报》, 1972年第1期 Climate Change 2007: Working Group I: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IPCC.2007[引用日期 2015-08-21]. http://www.ipcc.ch/publications_and_data/ar4/wg1/en/ch1s1-4-3.html 《自然密码》编辑部;《明朝亡于千年极寒》;《自然密码》 2010年12期 小冰河期正在到来? 明清"小冰河期"冷了300多年 .中国经济网 .2011年06月27日 [引用日期2014-01-24]
  • 美洲作物造就了康乾盛世? ——兼评陈志武《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infzm.com [引用日期2015-12-31]
  • Kam-biu Liu; Caiming Shen; Kin-sheun Louie(2001). "A 1,000-Year History of Typhoon Landfalls in Guangdong, Southern China, Reconstructed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Record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1 (3) 如果大明没有遭遇小冰河期,明朝是不是能持续到下一个百年? .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9-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