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到4位林草行业党员代表讲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故事。见面会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一边展示大熊猫照片,一边介绍她与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不解之缘。
从104只增长到633只
“熊猫妈妈”带领团队提升大熊猫种群数量
侯蓉讲述,机缘巧合,她获得了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工作的机会。20多年以来,自己能深刻感受到我国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上取得的瞩目成就。
“大熊猫是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就的一个缩影。”侯蓉说,公众的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个理念从老人到小孩都知道。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绩斐然,从圈养大熊猫来讲,1990年,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04只,到去年年底,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达到633只。
侯蓉被称为“熊猫妈妈”,她潜心于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带领团队解决了大熊猫繁育、种群遗传管理与健康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大熊猫种群数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对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以及遗传资源保存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研价值需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回到实践中,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科研目标。”侯蓉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应用到大熊猫保护上,还推广应用到华南虎、小熊猫、丹顶鹤、绿尾虹雉、赤斑狞等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上。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
连夜冒雨赶到保护区
救治野化训练大熊猫
回顾多年来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侯蓉讲述,一次野外救护受伤的野化训练大熊猫经历令她至今难忘。
“当时,这只大熊猫在野外训练差不多两个月,我们接收到了一个报警信号,显示这只熊猫已很长时间没有活动了。”侯蓉说,工作人员找到这只熊猫时,它爬到原始森林里一棵大树上,距地面将近20米高。
侯蓉回忆,怎么抢救这只大熊猫,这成了一个难题。当时,有人提议,用麻醉枪把它射下,在下面用网子兜住,再送到别的地方去救护,但是,这样做风险特别大,因为它被麻醉后,从20米高的树上坠下,树枝可能会挫伤其身体,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导致救治失败。
为了解现场情况和救治的可行性,侯蓉带了一个小分队从成都出发,赶到保护区时已近黄昏,天下着大雨,并不太适合进入原始森林,但当时情况特别紧急,他们顾不了太多,直接穿进原始森林里,弄得一身泥、一身水,冻得整个人直哆嗦。
回来的路上,有一只黑熊跑过,他们差点出了车祸,车子陷在溪流里爬不出来,差点退到悬崖下,全车人都惊叫起来。最终,他们制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救治方案,顺利救下这只野化训练的大熊猫,现已完全恢复健康,继续开展正常的野化训练。
大熊猫死亡率从10%下降到1.9%
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将近10岁
见面会上,侯蓉讲述了成都熊猫基地这些年的变化。1994年,她刚到成都熊猫基地时,大熊猫数量只有18只,而且其中的三分之一患有营养不良综合症。
侯蓉说,当时大熊猫的死亡率特别高。从1987年到2000年,大熊猫年均死亡率有10%,可每年净增长率仅1.04%,平均每年净增长的大熊猫数量不到1只。现在把大熊猫的死亡率降下来了,降到1.9%。同时,大熊猫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将近10岁。这是非常巨大的改变。
侯蓉介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研究条件、研究平台和研究成绩,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建成了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2007年被科技部命名为科技部和四川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我们还建成了博士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还有一个四川省和科技部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这些年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从过去的2人,发展到现在100人左右的团队规模;取得的研究成果有73项,取得的专利大概46项。把成果转化应用到大熊猫上,解决了大熊猫从繁殖到种群遗传管理到健康管理的关键技术难题。
红星新闻记者 高鑫 北京报道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