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悲情三角

悲情三角

5 个月前 · 来自专栏 学电影

本文属于我个人年终电影小结之一。

悲情三角

今年戛纳金棕榈,鲁本的《悲情三角》继承了导演一直关注的社会讽喻主题,并且由于脱离了正常社会的背景,更加明确地显示出了是一部类似于人性实验的话题作。

我自己其实不是很喜欢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讽刺手法,似乎这是一种创作者比较简单直接的手段。正常社会的人被抛到荒岛,这其中为极端人性、社会分层、讽刺提供了很直接的土壤,反而就显得容易单调了。这一点上,少年派是一个异类,它只能讲述人在茫茫大海与老虎(自己)的斗争。《悲情三角》的三段体,是把现实社会的外衣逐渐剥去,故事发生的叙事情境愈发夸张和直线化,也愈发简单化。

故事的第一段,起作用的外部压力是所谓社会现实(男女模特的经济情况不同)、男女问题(男性女性谁付账、女性怀孕后失去工作)等等,这让一对年轻男女产生了爱的裂痕和讨论。故事第二段,作为封闭的邮轮,本身颇为正常的社会阶层关系(游客、高级服务人员、船员等等)被一个满脑子充满了执念的船长(伍迪哈里森)搅乱(暴风雨很正常,然而选择在暴风雨的夜晚举办晚宴是不符合正常流程的,才有了影片呕吐物和屎尿齐飞的状态),最后邮轮被海盗劫持甚至击沉。这里起作用的外部压力就非常具体且戏剧性很强——在一个金钱作为主要社会资源的环境中,是否只有脑袋显得不太正常的船长才能摇动这艘船表面的体面?是否只有强行添加的外部力量(海盗)才能动摇这艘船的根基?

故事第三段,就成了极端的社会实验环境。在许多寓言、讽喻式的符号下(失语的残疾妇人、身份不明的“海盗”、突然出现在残疾妇人面前的小贩),主线是具备捕鱼生火技能的清洁工阿姨,掌控了几人的话语权,并且为此谋取了性权力。这里其实有一种性别倒转的讽刺,在第一段承认自己通过性别优势操纵别人的女主,没想到如今利用“男色”操纵掌权者的成了自己的男友。其实被凝视和利用的人与性别无关,而是权力和资本对人的凝视。

编辑于 2022-12-12 12:03 ・IP 属地上海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学电影

    学电影

    看点儿电影,学点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