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杜向杰】
日前,针对近年来职场“35岁门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建议,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考虑不同种类工作的特性和年龄匹配度,对一些需要丰富经验和阅历的岗位,应当向35岁以上群体倾斜。
一直以来,坊间就流传“35岁职场门槛”,或者“35岁就业危机”的说法。比如,过了35岁就不能报考公务员,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也会提出35岁的年龄限制。
这种情况在今年有了新变化。“35岁及以下”年龄门槛在多地公务员考试出现松动,据媒体统计,已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作为公职人员选拔考试,公考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作用。公考打破35岁限制,给其他行业和企业招人用人立起了公平就业的标杆与旗帜,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就业公平。
从选拔人才的角度讲,门槛低一点,人才池子就会大一圈,选拔出合适的、优秀的人才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给更多人机会,让他们在笔试、面试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择优录取,就可以避免部分人才因年龄门槛而埋没。
适当放宽年龄限制,也符合当下人才培养规律。很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年龄已经接近甚至超过30岁,在职场摸爬滚打几年,很快就来到了35岁的门槛。如果年龄卡得太死,也浪费了人才资源。
在老龄化时代的背景下,逐渐放宽人才招聘限制,是大势所趋。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呼之欲出”。如果一面延迟退休,一面又有“35岁就业危机”,可能会加深延迟退休与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
以公考“35岁门槛”松动为开端,在体制内各项考试、竞聘、选调等环节若能打破年龄硬性约束,有助于推动各行各业消除职场年龄歧视。社会保障部门也要出台更加完善的保障制度,让大龄工作者更有保障,这样,市场主体才敢放心雇佣大龄劳动者。打破“35岁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单位、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效益。
在个人层面,我们也应该培养和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随着基础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全社会的人都在面临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培养终身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身劳动技能和适应力,持续提升个人价值,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西工商广字第0806号
京ICP备05046755-4号
联系方式:sinoins@sinoins.com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998320 举报邮箱:xmt@cbim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