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欧洲美人身上的“大妞感”和“女神气息”为什么会出现地域扎堆的情况?

欧洲美人身上的“大妞感”和“女神气息”为什么会出现地域扎堆的情况?

大家有没有发现。

美国美人身上有一种很典型的气息,在其他地区的美人身上比较少看到,就是 大妞感

不管是波姬·小丝、辛迪·克劳馥这样的名模



还是沙拉·杰西卡·帕克、朱丽娅·罗伯茨,这样的演员



只要是大家熟悉的美国美人,有一个算一个, 总是在女神的同时又显得很大妞 (没有说大妞不好的意思)。



与她们 同文同种 的欧洲却不太一样。

无论是伊娜、克劳蒂亚·雪弗(雪神)这样的T台icon



还是夏洛特·甘斯布、让娜·莫罗这样的影界传奇



欧洲美人身上的女神气息 ,似乎总是要更浓重一些。

一个批量产大妞、一个批量产女神,的确很难不让人好奇其中的原因。



那么 大妞感究竟是怎么来的,女神气息又饱含哪些要素,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地域扎堆的情况 呢。下面我们展开讲。



女神疏离&大妞亲和

虽然我们说起女神来,总有种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崇敬心态。

但女神/男神成神的底层逻辑,既不复杂也不神秘,那就是在各个层面营造相对于大众的 疏离氛围



这在欧洲美人身上,具体表现为 思辨气质 弱交流感

就拿最浮华但又必须时不时凹深沉的时尚圈来说吧。

欧洲模特的酷通常指向沉静,似乎是性格的一部分。





美国模特的酷则指向迷茫、怀疑或者挑衅,总有一种被动沉默的紧张感在里面。



一旦美国模特拥有了思辨气质,比如毕业于纽约大学比较宗教系的传奇超模,克里斯蒂·杜灵顿



观感就立即欧洲了不少。

而当欧洲模特的气质不再沉静,比如德国超模海蒂·克鲁姆



看上去就很美国了。

至于 弱交流感 ,我们可以看来自德国南方的雪神



即便是笑着,从她的眼神里我们也几乎识别不出任何交流的愿望, 非常孤立、出世 ,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目中无人”。

同样金发雪肤、格局也很类似的美式美人妮可·基德曼(虽然国籍是澳大利亚),相比之下则热切了很多。



球花和阿佳妮也是类似



既看不出她们想从你身上获取信息的愿望,也看不到她们有什么迫切需要表达的。

再配上她们出众的外型,我们很容易就会觉得她们 清冷脱俗、既美又神



欧洲美人的“神”气与疏离感绑定,美国美人的“大妞”感则来自于 “不设防”

无论是她们的表情、眼神还是身体语言,都呈现出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什么好怕、好隐藏”的感觉。

有时候张扬



有时候清纯



有时候阳光



总之, 都归属于不筑堡垒、不设防

表情积极且层次明确,眼神直接,并且拥有很高的肢体开放度。



情绪、意图、欲望,都直接摆在你面前。

清楚明白、干干脆脆。 所见即所得





流露&表现

欧洲美人和美国美人的另一个差异,在于表达美感的方式, 欧洲习惯于自然流露、美国则倾向于着力表现

这两种不好说谁比谁更高明,取决于展示美的场景。



比如super bowl美国春晚这种大秀,就非常需要着力表现、充分释放的美。

否则调动不起观众的热情,就很容易让人觉得 看了个寂寞

黑眼豆豆在2011年的超级碗中场秀被评为史上最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四个人站桩唱歌、偶尔蹦一蹦。

菲姬的旖旎妖娆,在小场合可能特别有趣、很有感觉。



但是到了super bowl,就显得 小气 了。可以演但没必要。

优秀答案是碧昂丝这样的



每一秒都气场全开,自信霸气到无以复加,用力到几近踏穿地板、非常激动人心。



在加上霉霉、ladygaga、麦当娜。



美国大妞在卖力表现hold大场面这一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然而到了讲求情调或者仅仅是生活场景,这种表现式美法就不太适用了,容易显得over。

欧洲美人 自然流露 式美法的优势,在此得以显现。



卡斯塔(Laetitia Casta)&布歇(Carole Bouquet)

她们或美艳或恬淡,或紧张或松弛。

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里,总显得很有质感。



格蕾丝·凯莉的外孙、意大利名媛夏洛特(Charlotte Casiraghi)

因此如果说 美国美人美在舞台上,那欧洲美人就是美在生活 里。

贝拉今年的戛纳红毯造型,意外地放下了Met Gala上的那种美式直给。



简约的白裙、自然的妆发,既尊重了红毯的庄重又贴合了戛纳文艺轻盈的调性,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美欧美感表现方式的差异,也体现在 妆容 上。

典型的美式妆容,不管头发、眉毛还是嘴唇,都一概追求向上的趋势。



处处up、用力表现,一定要把精神气提起来

典型的欧式妆容则平和很多。

无论头发、眉毛还是嘴唇,都不会呈现出太强烈的趋势、太用力的线条。





人文主义&实用精神

分析这么多,想必大家已经非常好奇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了。结论就是 文化环境的差异

欧洲大陆的底色是人文主义,美国则是实用精神

花了六七百年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走到现在的老欧洲,把“人是万物的尺度”刻进了骨子里。



一切都应该 由我的感受拓展开来 。对于他人的眼光和要求是很警惕的。

所以欧洲人特别喜欢提倡舒适、自然、解放身体、“你美你自己”、“优雅变老”等。

呈现在外表上,就是前面说的疏离感、以及美感的自然流露。



由冒险家移民建立的美国,迫于最初的生存压力,则深具 实用精神

不管是科学还是文化,总得转化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 财富和影响力 。大家心里才过得去。



所以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会说, “美国的一切事务都是生意(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

美国小孩,也习惯把“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挂在嘴边。

这样的价值观,表现在外型美学上。就是对 年轻、性感、高大、强壮、精致、奢华 这类美感要素的热切追求。



梅晨·阿米克(Mädchen Amick)

因为它们 足够简单、直接 ,可以打动大多数人、收获影响力。

在性格上,也更推崇积极外向的特质。毕竟大家要谈生意、交朋友。(美国人特别看重笑容、继而也就很看重牙齿美观度的原因,也在这)



前面提到的,奠定美国美人“大妞感”的 不设防特质 ,也是由冒险移民的刚强和野性滋生出来的。



就像《唐顿庄园》里,柯拉夫人在安慰担心家族破产的丈夫时,说得那样:

“你不要担心。我可是美国人。拿着枪,走遍全世界”。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意识到了。

那就是 文化 对于美感、美法以及美人的影响,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思想包袱重的欧洲,诞生不了热情似火的夏奇拉。



地狭人稠的韩国,很难长出大气端庄的高圆圆。

日本美学的 侘与寂 ,也绝无可能在冒险发大财的美国成为主流。





我们总听说,有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市场经济秩序。

其实美学上也有这样一只隐形的手,在不断形塑特定族群的 审美规律

只是这只手有名字,那就是—— 文化基因

编辑于 2022-09-16 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