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大鼻子的手术刀  ·  阿里云CDN加速 OSS ...·  1 年前    · 
火星上的金针菇  ·  Column.IsIdentity ...·  1 年前    · 

莫高窟藏经洞绘画

敦煌莫高窟以其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文化遗产之一。然而,在历史上,莫高窟可谓是命途多舛,屡逢浩劫。在沉寂而荒凉的沙漠中,莫高窟曾被遗忘了近千年。那么,敦煌莫高窟是如何产生的,它为什么要屹立在凄清的荒漠里?藏经洞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以至于世人趋之若鹜?在近代落后的中国,敦煌莫高窟又经历了哪些坎坷与波折?

莫高窟的建成与一个和尚有不解之缘

“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是千里荒漠中的一方繁盛的绿洲,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之称。敦煌自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经济地位与战略地位。这里前有阳关,后有玉门,被看作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

千百年来,敦煌一直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而且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到了十六国时期,中原兵荒马乱,战争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这种烽烟弥漫的年代,人们渴望找到一个局势相对稳定的地方,在那里和平宁静地生活,于是便将目光转向了河西。这之后,大批百姓和文化人士离开了故土中原,踏上了河西的土地,而随着他们一起到来的还有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期,由汉魏传入的佛教也在敦煌空间兴盛起来。另外,敦煌也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称得上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因此,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和尚乐尊为了求得佛祖真经,寻找极乐世界,就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

和尚乐尊来到敦煌的时候是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这位乐尊和尚的佛教修养颇为深厚,带着三个徒弟往西行走。

一天黄昏的时候,乐尊和尚和他的三名弟子来到了三危山下。三危山,山名,特点是三座山峰高高耸立。乐尊和尚举头仰望,竟然看到了一幕神奇的景象,只见夕阳照耀下,三危山的三个峰顶发出灿烂的金光,仿佛显现出千万尊佛,瑰丽无比。乐尊和尚震惊不已,他本是一个虔诚的人,认定这里就是真佛所在。既然真佛在这里,那么无须再远行了,他赶紧对着三危山顶礼膜拜。他还认为仅仅膜拜是不够的,还需要建造佛窟。

从此以后,这位虔诚的乐尊和尚四处化缘,募集钱款,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他要在这里建造一个佛窟。尽管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乐尊和尚不靠谱,办事一根筋,但是乐尊和尚没有顾忌别人的眼光,一直坚持了下来。乐尊和尚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几年以后,第一个佛窟终于开凿成功了。乐尊和尚含笑闭上眼睛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他的举动引领了在敦煌开凿佛窟的风潮。

此后数千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敦煌佛窟的开凿从来没有间断过,尤以隋唐时期最为繁盛。数量众多而又分布密集的佛窟组成了佛窟群,似明珠般点缀在茫茫大漠中,成为古代文明的象征。在众多的佛窟中,莫高窟规模最大,最为恢宏,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颗明珠。

为避战乱出逃之前藏经卷,一去再也没能回来

敦煌经卷是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对人们研究历史、文化、佛教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如此浩瀚丰富的敦煌经卷为什么被封藏在藏经洞中,久久不见天日?这些经卷究竟是被谁封藏起来的?在这一问题上,专家们莫衷一是。不过大体说来,有这样两种说法:

一种是“废弃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敦煌各寺院把当时以为没有用途的书卷集中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藏经洞,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敦煌经卷就源出于此。

实际上,赞成“废弃说”这一观点的人比较少,而大多数学者对“废弃说”嗤之以鼻,不屑一顾。那么既然不赞成“废弃说”,这些学者就敦煌经卷的来龙去脉问题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对于藏经洞的开凿时期,他们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者认为,敦煌经卷是当时人们为躲避战乱而有目的地藏起来的,所谓废弃一说纯属子虚乌有、空穴来风。自汉代起,作为西陲重镇的敦煌,一直就是兵家相争之地。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敦煌在战争中常常被波及,以至于莫高窟的管理者――也就是和尚――都要远走逃难。

宋景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35年,西夏兵乱,战火蔓延,敦煌再一次受到影响,莫高窟里的和尚也再一次远走避祸。由于祸事来得太过突然,和尚们来不及做出行的准备,于是就在匆忙之间,他们做出了一个影响后世的决定:只身出逃,留下经卷。

这些和尚当然不会把宝贵的经卷弃之不顾,因为他们非常珍爱这些经卷,他们懂得这些经卷的价值。和尚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把这些不便带走的经卷都封闭在一个洞窟的密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并绘上壁画。除了经卷,他们把众多的文书、绣画、法器等物品也一同封闭在内,因为它们同样珍贵。

这些和尚打算等到战火熄灭的那一天,再返回到敦煌莫高窟中,然而他们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至于这批和尚为什么没能够返回,原因已经不得而知。自从他们离开以后,这个盛放着五万余件宝物的密室便静静地安息着,如此一直过了七八百年。

直到清朝末年的一天,莫高窟的秘密才终于被揭开。初步揭开莫高窟的秘密的人是一名姓王的道士。这位王道士可谓是不速之客,他认为既然是他发现了藏经洞,那么藏经洞里的东西自然就归他所有。于是他为了创收,便私自将这些宝物兜售出去。

可能有很多人的心里存有这样一个疑问:敦煌经卷果然是在藏经洞中默默地躺了近千年吗?它们为什么没有腐烂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敦煌地区日照充足,干燥少雨,从年头到年尾都是如此,因而这些宝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遗产。

清政府对宝贵的经卷态度漠然,认为那不过是一堆废纸

上文我们提到过,在清朝末年有一位王道士发现了莫高窟藏经洞,并将其据为私有,私自兜售,以赚取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这位王道士“目不识珠”,而且利欲熏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道士,修行明显不够。多年以后,他竟然把藏匿起来的写本卖给了外国人,其中就包括斯坦因。对于斯坦因,我们并不陌生,他是英国有名的考古学家,而他的另一个头衔则是窃取藏经洞文物第一人。

曾经有人建议清政府把藏经洞里的这批文物运送到省城保存,然而昏庸的清政府竟然认为这样做一点也没有必要,因为那会花掉高昂的路费,而藏经洞里的那些经卷在他们看来就是一堆废纸。

然而,尽管清政府对宝贵的经卷态度漠然,认为那不过是一堆废纸;尽管莫高窟地处荒凉的大漠,交通闭塞落后,但是发现藏经洞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最后传到了外国探险家们的耳朵里。这些外国的探险家们敏锐地意识到,莫高窟其实是一处不为人知的宝藏。从那以后,一只只罪恶的黑手无耻地伸向了这块佛门净地。

西方人对敦煌和莫高窟的认识,始于匈牙利人洛克齐。第一个到达莫高窟的西方人正是此人,这位仁兄见到莫高窟内的精美壁画和塑像以后,完全被征服了。返回国内,他四处宣扬莫高窟的迷人之处,引得西方学者蠢蠢欲动,开始了他们的莫高窟之旅。

在众多窃取藏经洞文物的西方人中最过分的有两个,他们分别是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

斯坦因,这个名副其实的敦煌艺术宝藏的第一盗匪,先后两次来到莫高窟骗取文物。他第一次来莫高窟的时候是1907年。他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莫高窟。他只用了200两白银,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

1914年,贪婪的斯坦因第二次造访莫高窟,又以500两白银向王道士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贪婪的斯坦因遇到了贪婪的王道士,于是为了满足贪婪的欲望而做起了买卖。斯坦因疯买,王道士疯卖。我们有理由相信,买卖成交以后,斯坦因和王道士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利益诉求都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满足。

据统计,斯坦因两次从莫高窟掠夺的文物,包括150多卷丝织品,500余幅绘画,6500多卷各种写本、印本、图书以及经卷。斯坦因不愧为窃取藏经洞文物第一人,他完美地展现了一个窃贼和掠夺者所能具备的全部品质。

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是另一个罪恶的掠夺者,他凭借窃贼的天赋和才华,在1908年掠夺了大批文物,其“成就”足以和斯坦因并驾齐驱,享誉窃贼领域。他得知在莫高窟发现了古代写本以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个星期,最终以600两白银为代价,获取了一万多件最为精华的敦煌文书,满载而归。

百年前的一幕幕,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中华儿女心颤。一个巨大的中华文明宝库,竟被一个假道士据为己有,进而被分割得体无完肤,写下了令中华民族世代垂泪的一笔。

《考古发现全档案》

作者:胡杨

定价:39.80元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