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和服上街犯不犯法?这个答案是很明显的:别说穿和服,就是穿泳装也不犯法,如果穿和服犯法,现在百分之八十的抗战影视剧都得下架——那里面不但有和服,还有膏药旗和类似万字的符号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两者密切关联,但却不能混为一谈。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就会发现和服与汉服很相似,倭刀也可以说是唐刀的变形,丰臣秀吉接受册封的时候,满堂文武都郑重其事地换上了明朝官服,从这些历史事件和出土文物中,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穿着和服、扛着倭刀走来走去,会不会被打得鼻青脸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来审视“苏州淮海街和服少女事件”,就会发现绝不仅仅是“一件和服引发的争论”,这其中有太多不辨不明的历史文化纠葛。
首先咱们来从史书中找一找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我们细看史料,就会发现和服并非东瀛传统服装,中国史书中的东瀛人,原本没有啥可以叫做服装的东西,就更别说和服了。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土宜禾稻、麻纻、蚕桑,知织绩为缣布。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女人被发屈紒,衣如单被,贯头而著之……光武赐以印绶。”
《三国志·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的记载跟《后汉书》基本相同,都是一床被单包一切,没领子没袖子没腰带。
如果把被单子戳个窟窿,脑袋伸进去四边垂下来就叫和服,估计现在没有几个人会穿着上街,要是真那样穿着,可能就是四面透风漏光,警察把她弄到一边,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受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册封后,那里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其名曰“汉委奴国”,这是有出土文物为证的。
在新旧两唐书中,倭国一直附在新罗、百济、高句丽之后,网上某些孙悟空的武器说倭人是其附庸,并不是全无历史依据,即使是在唐朝,“和服”也不像现在这样光鲜亮丽:
“
日本,古倭奴也。其俗椎髻,无冠带,跣以行,幅巾蔽后,贵者冒锦;妇人衣纯色裙,长腰襦,结发于后。至炀帝,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文布为衣,左右佩银蘤,长八寸,以多少明贵贱。
太宗贞观五年,遣使者入朝。帝矜其远,诏有司毋拘岁贡。遣新州刺史高仁表往谕,与王争礼不平,不肯宣天子命而还。久之,更附新罗使者上书。”
通过《新唐书·卷二百二十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东夷》的记载,我们知道所谓的“和服”,跟汉唐乃至隋朝都有密切关系,隋炀帝可能是“和服”变得艳丽的有力推手。
到了明朝,倭国开始盛产倭寇,但他们的“国王”和“关白”一直以臣属自居,这在《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十·外国三·日本》中有明确记载:“(明成祖永乐二年)
十一月来贺册立皇太子。时对马、台岐诸岛贼掠滨海居民,因谕其王捕之。王发兵尽歼其众,絷其魁二十人,以三年十一月献于朝,且修贡。
”
提起倭寇,我们就会想起倭刀,喜欢收藏兵器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倭刀其实就是唐刀的变形,但是倭刀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却是极其巨大的,从倭寇到鬼子,倭刀上都沾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
了解和服与汉服的关系,知道倭刀是唐刀的变形,更知道穿和服提倭刀的倭寇和鬼子给我们造成了多大伤害,就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了:在被穿和服的人用倭刀屠戮无数百姓的地方,在纪念逝者的日子里,看见了本应出现在祭祀者行列的人,穿着和服、提着倭刀招摇过市,您是会选择“宽容”,还是会冲上去爆锤一顿?
前不久某个巨倭遇刺,一群人跳着脚喊“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可能就是那些满口宽容、怜悯的人,在自己家遭难纪念日兴高采烈穿寇仇之服招摇过市。
和服并不全都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而且那所谓的“光鲜亮丽”,也有我们先辈鲜血的颜色。
以为和服是日本常服的人,可能根本就没去过日本,去过的人都知道,同样是民族服装,在各自的本国,穿和服的,还不如穿韩服(应该叫鲜族服装)的多。
上学有校服,上班有职业装,和服一般只在传统重大节日才会穿,比如我们最厌恶的“神厕拜鬼”活动,几乎所有的鬼子鬼孙都是要穿和服——和服不仅限于女装。
这也正是我们感到奇怪的地方:为什么在我们的土地上,穿和服的都是女的而很少看见男的穿?男的穿上和服,会不会被误认为日本浪人而挨揍?
跟汉服一样,和服也是分男女,但是穿和服的女子远多于男子,这可不仅仅是“男和服”不好看那么简单。
不管怎么说,穿和服提倭刀,都曾经是特殊身份的象征,一些人对其深恶痛绝,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上个世纪初,脚蹬木屐、身穿和服、腰挎“洋刀”,都是很多中分头、黑绸衫梦寐以求的事情,如果它们再会骂几声“八嘎”,就可以吃饭不给钱了。
纵观古代史、近代史与现代史,我们就发现和服与倭刀,在中华大地上留下过刻骨铭心的伤痕,这伤痕,并不是时间可以轻易消磨的——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既然历史的惨痛不应该被忘记,我们就可以回到“和服女子被带走”一事上来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完整的视频,也不知道穿和服者只是被带走问话而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执法人员回应市民关切,对异常事件进行调查,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被带节奏的人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他们”变成了“她”,带离变成了“抓”,于是风向突变。
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如果执法人员放任不管,网上依然会是骂声一片,不过他们骂的,可能就是“不作为”了。
我们不能不承认,和服是一种文化,少女穿上艳丽的和服也挺漂亮,但是任何服装的穿着都要分场合,即使是在东瀛,也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可以穿和服,比如面见麦克阿瑟的时候,比如递交投降书的时候,穿和服就会被视为一种挑衅。
如果穿和服只是为了美丽,或者拍几张好看的照片,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泱泱华夏,任何一座城市,都不会容不下一件和服。
但是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每个人都有穿衣服的自由,但却不能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穿,如果在欧洲穿纳粹军服并把右臂向前直直地伸出,分分钟就会被撂倒,尤其是在二战胜利纪念日穿着,那是要吃牢饭的。
服装是文化,也是历史印记,不同的服装,会勾起不同人的回忆,这回忆有美好,也有惨痛,一个人的自由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和服倭刀与电视机、空调和汽车不同,一种是文化,一种是工具,并不能一概而论。同样道理,和服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罪恶的一面,这就是不同认知的问题,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听之任之。
卧榻之上,穿和服和什么都不穿,都不可以去干涉,但是聚集一大帮人穿和服拍摄并引起围观,相关部门不出面,显然也是不恰当的,网上断章取义的评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判断:穿和服拍视频的,是一群人还是只有一个少女?只是被问询,为什么有人一定要说“被抓”?为什么很多替“和服少女”鸣冤的帖子,口气都差不多?
在半壶老酒看来,我们的任何一座城市,都容得下千百件带着美感和善意的和服,而且也应该容纳,但是对别有用心者,也不能不保持警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正衣冠,读者诸君细看和服与汉服、倭刀与唐刀的历史渊源之后,又该如何评价苏州淮海街和服少女事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