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我想结束这一切》?
55 个回答
太长不看版本:《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独身而病弱的老清洁工杰克,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幻想世界,在那里,他和女朋友正踏上回家看望父母的旅程。女朋友是他的理想情人,实现了他所有愿望的完美女朋友,而他那孤单的自我,也在被她看见、被聆听。而在真实世界中,日渐衰老、萌生自杀念头的杰克,他的所思所见逐渐影响着幻想世界,也带动幻想中的女孩,产生了自我怀疑和逃脱的意识。
影片有着非常巧妙的烟雾弹(女主角作为POV进入故事并提供内心独白),但理解设定的线索其实遍布全片。以下是更详细的分析+对结局的主观解读:
大多数人过着他人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是他人的观点,他们的生活是对他人的模仿,他们的热情是一句引言。
在两段夹杂风雪的车程和一座贴满复古壁纸的农场房子之间,《我想结束这一切》上演的情节看上去并不复杂:穿毛衣的卷发女孩和刚在一起仅六周的男友杰克,一同去杰克的老家探望他的父母。但是,这个见家长故事可不是本·斯蒂勒对上罗伯特·德·尼罗,在开篇车窗玻璃内大段的对话过后,以到达杰克老家为节点,《我想结束这一切》开始变得诡异而失常:
绿草间落雪的车,过于摇摆的狗,女孩的毛衣颜色和首饰不断变化,杰克的父母在中老年态间来回穿越,而对话中,女孩的职业、名字和她与杰克相识的故事上演着互斥的版本。同时,一位老年清洁工的日常穿插在故事中,他仿佛隔着雪幕,窥视也渗透着杰克和女孩的这段旅程。
《我想结束这一切》,这部被大量掉书袋对话、令人费解的细节和似乎能被彼此听到的内心独白所占据的影片,确实有些晦涩。然而,虽然影片的信息量大到像雪花一样扑面而来糊观众一脸,《我想结束这一切》更像是一座出口既定的迷宫,而不是需要一块块拼凑的拼图。它路程固定、直指前方,而要走到终点,参与者可能需要找到两把重要的钥匙:卷发女主角和老清洁工的身份。
那么,这个带领我们进入故事、放开心声让我们聆听的女孩是谁?
影片一开始,坐在男友身旁的女孩把头靠在车窗上,心里想的却是“我要结束这一切”。这里的“一切”,似乎指向女孩与杰克的关系,写满未来已知的疲倦感。然而,当我们据此以为《我想结束这一切》聚焦亲密关系,以为查理·考夫曼终于跳出了“伤心老男人”的大脑,破天荒地选择了一位女性作为主角和研究对象,我们不过是中了他精妙而迷惑性极强的烟雾弹。
女孩的身份和作用,是理解《我想结束这一切》设定的关键。找到这把钥匙的时机,对于每个观众来说可能都不一样,但一旦发现,就会立刻明白故事的来路和去程。我可能是相当后知后觉且不细心的观众,于我而言,问题答案的提示,出现在杰克的童年房间中。那个堆满了书籍和影碟、摆着儿童床的小房间,像是杰克的大脑切片和记忆图腾,暗示了这个作为影片叙事视角的女孩,不过是杰克脑海中理想伴侣的化身,是想象和意淫的产物,而这段旅程、这个家,也都是杰克脑内虚构的戏码和娃娃屋。
杰克房间里的一切都和女孩紧密关联:女孩在来时的车上念出一首自称原创的《骨狗》,这首诗出现在了杰克床尾放的一本诗集中;杰克的书架上放着宝琳·凯尔的影评集,在回程时两人谈起《醉酒的女人》,女孩就抽着烟激情引用宝琳·凯尔对该片的评论;书架上有物理和绘画相关的书籍,女孩就一会儿自称物理学家,一会儿立马改口成画家。
站在这个节点再往回看,在这之前,对于女孩是想象产物的这一设定,《我想结束这一切》早给出了很多暗示:在开篇的车内戏中有很多两人对话重叠的部分,仿佛两位主角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没等问题问完就可以立马接上;女孩的每一场内心独白,杰克都好像能听到一样,不断追问“你在想什么?”;而在杰克家,女孩把照片上的小杰克恍惚中误认成了童年的自己,也证明他们俩其实都是同一人,或者说,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深深脑海里。
那么,女孩在这个幻想世界中有什么作用呢?
在杰克和女孩刚出发的时候,杰克提起了华兹华斯的《颂诗:忆童年而悟不朽》,称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露西的女孩,一个诗人眼中的理想情人。所以,杰克身边这个最开始叫露西、后来不断改名的女孩,其实也就是杰克心中最完美女孩的化身。
而杰克在幻想世界中,把这样一个完美对象带回家,有着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女孩是杰克曾幻想成为但没成为的一切:杰克喜欢绘画、物理学、诗歌、电影,女孩就变身画家、物理学家,随口写诗,对电影高谈阔论;同时,女孩口中不断变换的初遇故事,让杰克在父母眼中聪明且浪漫,风趣幽默还大胆追爱。最重要的是,杰克希望女孩能看到自己照顾年迈父母这值得嘉奖的行为,他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认可。
但是,完美对象总是一体两面的,女孩既然可以承载杰克所有对于浪漫和成功的不实幻想,就绝对也会成为杰克自我怀疑和不安感的终极化身。所以,女孩对于杰克只会模仿和引用的指责,和她贯穿全片的“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头,都不是什么幻想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构建这个幻想世界的杰克,在现实中对自己不配得的感觉越来越深。这种再也无法靠幻想盖过的思绪,转换了虚构的完美女孩,让她不断接到电话,而电话那头,是老清洁工充满恐惧和焦虑的声音。
不同于女孩身份的烟雾弹,老清洁工就是变老后的杰克,即幻想世界主人好像更好猜一些。从序幕中老清洁工与年轻杰克同时以背影出场开始,老清洁工与小情侣所处世界之间的关联一直很明显,就像是老清洁工的所见所感,渗透进潜意识,再渗透进幻想世界风雪的缝隙中。
老清洁工打扫时遇到的音乐剧彩排,变成小情侣车载电台中传出的《俄克拉荷马》选曲,他看到的电视剧情节则被直接借用成小情侣的浪漫故事;他车中散落的塔尔西冰淇淋包装,之后化身暴雪中不合逻辑存在的冰淇淋站,而清洁工制服也出现在杰克家的洗衣机中;在高中走廊上,他看到的漂亮金发妹和被排挤的少女,后来都幻化成冰淇淋站员工,而当幻想杰克接过冰淇淋,他和员工少女手上的,是同样的红疹。
最能证明老清洁工是幻想主体的,是在虚构的美好世界中仍不断闪现的对年龄和衰老的恐惧,像一点点遗漏的电磁辐射,让幻想世界变成恐怖电影。母亲的耳鸣、她随着年龄而消逝的幽默感,父亲的遗忘,杰克和女孩针对老年学的讨论,都暗示了这段想象的主人正在经历并时刻恐惧着衰老。杰克在去冰淇淋站前的一番话,更是显示出他根本不是观众眼前这个不到三十的小伙。他对于母亲溺爱的反思,对所有老生常谈的质疑和“总会遇到属于你的人”叙事的不信任,都证明这个杰克,早就是经历过沧桑和失去,在生命尽头无助回望的孤独老人。
这么看来,查理·考夫曼对于反转完全不感兴趣。从一开始,他就把两个关键问题的线索布满全片,而《我想结束这一切》,就这样变成了为每位观众私人订制的双向对话。观众在哪里拿到这两把钥匙都没有太大影响,因为一旦领会,就能马上理解之前走过的弯弯绕绕的路程,并且清醒地走向迷宫的出口,和早就注定的结局。
到这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全貌终于显现:一位独身而病弱的老清洁工杰克,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幻想世界,在那里,他有一个实现了他所有愿望的完美女朋友,而他那孤单的自我,也被她看见、被聆听。
同时,在幻想世界之外,杰克的渺小一生也被勾勒完全:他从小有很多的热爱,但毫无才智天赋;他向往爱情,但太过怯懦;他的父母时常吵架(即使在幻想的完美世界中吵架声都出现在背景中),他在学校也受尽排挤,母亲溺爱他,他却担心父亲像忘了农场里那只猪一样把他忘记。讽刺的是,他(疑似)最终把母亲遗弃在养老院,而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也真的把他遗忘。
到了旅程的终点,那座在杰克的人生中完成了悲惨闭环的高中时,女孩和老清洁工这两把钥匙终于相遇。在一段满足考夫曼私心的歌舞片段后,老清洁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浪漫爱的幻想,结束指向原生家庭的追责,也结束无谓的理想和希望,跟着那只曾经最让他害怕的身下挂满蛆虫的猪,走向属于自己的颁奖礼。
对于老清洁工的选择有很多解读的方式。我个人的理解是,老清洁工脑海中构建的幻想世界和杰克与女孩的这趟旅程,不是老清洁工死前的走马灯,而是像心灵的呼吸机一样维持着老清洁工苟活,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循环了很多次。女孩觉得自己已经认识了杰克很久,和教学楼外满满一垃圾桶的冰淇淋杯,似乎都能证明这一点。但是,随着老清洁工的日渐衰老,随着他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深,也将自己的可悲人生剖析得越来越清楚,他的变化带动了幻想世界中的女孩,开始质疑,开始想逃脱。
所以,在这趟最终的旅程中,当女孩站到老清洁工面前,她终于回忆起了自己和杰克的真实故事。杰克对于女孩,不过是当初在酒吧盯着她看的变态,而女孩对于杰克,也不过是多年前没勇气要号码的一个心动对象。
在一排排储物柜前,老清洁工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也终于放弃了构建多年的白日梦。那场梦幻的芭蕾,本该是幻想故事的浪漫高潮,但这一次,老清洁工杀死了那个比年轻时的自己还帅气的幻想自我,解放了幻想世界中年轻的杰克和女孩。
杰克的故事是悲惨的。他有过很多热爱和理想,读过很多书,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只会用他人的语言表达思想、拙劣地模仿他人的生活,再用幻想粉饰太平。但是,《我想结束这一切》虽然是以杰克的自杀作为结尾,却显露出一丝悲观的上扬。
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杰克终于和自己最害怕的梦魇,那只长着蛆虫的猪和解。而在杰克死前的颁奖礼上,虽然他仍然偷用《美丽心灵》的演讲,再以《俄克拉荷马》里的一首歌结束表演,杰克却不再因为引用而自我指责,而是平和地让那些影响过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永恒的一部分。甚至,杰克都不再对衰老感到恐惧,他以老年姿态,和同样化着老年妆的、他生命里重要的人一起,庆祝他庸碌而孤单的一生。
最后一幕,白雪之中空无一人,高中校外的树旁,杰克结束生命的那辆车被大雪掩埋,像洁白的棺椁。在这张定格的风景画里,虽然没有悲伤的人物,却精准地传达出了最为悲伤的情绪。一生都在模仿的杰克,最终用结束一切的方式,完成了他生命的第一次原创。
结论:这是一部需要被剧透的电影
最近这个周末,我看了两部关于 时间 的电影,院线热片《信条》,和在Netflix悄悄上线的本片,《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 《信条》中,时间可以被倒带 rewind;
- 《我想结束这一切》中,人是静止的,而时间是流动的,像寒风一般吹向人;
虽然两部电影都有不小的观影门槛,肯定也会遭受不少质疑乃至谩骂,但我还是想要为两部电影鼓掌, 为原创精神鼓掌,为新奇脑洞鼓掌 。
观看影视作品,除了单纯的享受和“爽”之外,如果能够在智力上得到挑战,甚至换个角度去看待电影、看待整个世界,未尝不是一件拓宽眼界、感受不一样生活的乐趣呀。
PS.《我想结束这一切》太上头了,本来只是想简单写一个与《信条》的对比,结果越分析越受触动,都有点刹不住车了。第一遍糊里糊涂,第二遍泪流满面。
【码字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
对比着来看一下:
《信条》虽然看起来被各种术语包装得高大上,望而却步,但其核心还是因时间倒带而形成的U型故事结构。正因如此,当故事在“U”弯道口拐弯之后,反向前进的观众如果能够快速联想起正向进行的内容,故事的走向就变得可以预见。
所以,从故事架构的角度上来说, 因为“前半场”就是剧透 , 所以《信条》是诺兰最不悬疑、最predictable的一部电影 (有人评价为“剧透也无妨的电影”,电影前半段就剧透得差不多了)
简而言之,时间再怎么倒转反向,故事还是线性发展的,人物行为还是有逻辑联系的。
对比之下,《我想结束这一切》 才是一部真正需要被剧透的电影, 否则就真的 一脸懵逼地进来,一脸懵逼地出去,完全不知道到底讲了个啥 ……
主线故事其实很直白:
一个白雪纷飞的冬日,男主杰克开车带女友女主去他父母家吃晚饭。车子行驶在白雪皑皑的乡间。女友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我想结束这一切”。奇怪的是,男主似乎能够听到她的自言自语。不一会儿到了男主父母家,而诡异奇怪的事开始接连发生……
这个故事开头梗概是不是有种惊悚故事的感觉?不是,还真不是惊悚片。
切身体验 :如果像我和很多观众一样,看了预告片,感觉到了点A24惊悚片的范儿。演员中又是有《遗传厄运》的女主,又是有哈利波特的卢平教授。
于是在没看过原著小说、毫无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单纯凭着好奇地点了进来, 那就真的是130分钟电影,120分钟处于黑人满脸问号表情包???的状态了。
如果说 高强度的台词对话提升了观影门槛 (容易不知所云而枯燥疲倦) ,那么放飞自我、跳跃的非线性叙事所幸直接就把门关上了 (严格意义上女主视角是线性的,但是她的周遭、他们的身份都是非线性变化的)
我是谁?我在哪儿?这是啥?(哈哈哈不要被吓跑了,听我慢慢解释)
如何打开这道门?
第一把钥匙
男主、女主、清洁工,都是一个人
准确点讲,男女主都是清洁工一个人幻想出来的alter ego、多重人格。
本片分为两条支线,一条是主线,女主去参加男友家宴,另一条是暗线,清洁工的生活。两条线在末尾处清洁工所在的学校汇合在了一起。
原著小说中是男主得知绿帽后气急败坏地冲进学校,而电影中直接留白,最终一场光怪陆离的舞蹈之后,男女主分道扬镳,消失在雪夜里。
为同一人的证据包括且不限于
1)男女主之间:
- 男主似乎可以听到女主脑中的自言自语,如果他们本就是一个人,这一点就很好解释了——我在听到我对我自己的评价;
- 女主朗诵“自己写”的诗歌《狗骨》,是男主小时候就看过的;
- 女主看到男主家里墙上他小时候的照片,其实是她自己;
2)清洁工和男女主之间:
- 男主遇到两个高中生女孩嘲笑他——冰淇淋店看着男主嘲笑他的两个女服务员;
- 清洁工看到Oklahoma音乐剧——男主聊到了这部音乐剧,对经典音乐剧如数家珍;
- 清洁工在车里看到冰淇淋小丑 & 猪 ——男主提到的童年阴影;
- 清洁工是物理学者(最后小猪说到)——男女主的物理学背景;
数不胜数,就等你去发现。
那么男女主作为清洁工的“分身”象征什么?
我的看法是, 男主是现实,女主是理想。
换句话说,男主是清洁工真实生活中的样子,而女主才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理想。
- 男主是farm boy,扎根农村、与父母紧紧相连、却难掩厌恶的脸色;
- 女主是urban girl,身怀各式各样的技能,并且厌倦农村(老是说要快点离开);
很关键的一点,女主所擅长的领域,男主都有所涉及 ——摄影、诗歌、科学甚至是知识竞赛。
与女主谈论这些话题时的自信满满不同,男主更像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甚至还有点懦弱(提议吃冰淇淋却离服务员远远的),所以当女主侃天说地刹不住车时,男主愤怒地离开闯进了学校。
也许女主就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样子,自信地发表见解,离开让他厌倦的父母与农村,去追求那些他曾经错过的理想,成为他曾经可能成为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个理想,和男主开场谈到诗人、与女主同名的人物时就已经暗示了结局: 一位早逝的理想化美丽女子 ——理想在现实面前,早早地化作了灰烬。
其实如果能早早地把“男女主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这一点带进去的话,电影中很多 怪异、莫名其妙的情节,就make sense了。
举个例子, 女主靠在男主父亲的肩膀上 ,看起很诡异,但结合男主与父亲见面冷冰冰的打招呼,如果说女主就是男主想要成为却成为不了的样子的话,女主的倚靠,其实就是男主想要亲近这位疏远的父亲。
还比如 那双蓝色拖鞋 。男女主到家,男主给女主他的蓝色拖鞋,说“我的拖鞋就是你的”;最后在学校,清洁工拿出一模一样的蓝色拖鞋让女主换上,女主婉拒,说到“这是你的鞋”,挥手告别, 清洁工泪流满面。——他为什么哭?因为他刚刚找回了的那个理想,又要离他远去了。
类似的呼应、伏笔还有很多,不逐一列举。
如果你有颇受感触的细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第二把钥匙
人是静止不动的,而时间是流动的,像寒风一般吹向人。
如果多重人格是解开 内容 谜底的第一把钥匙,那么上面这句话就是解开 形式 谜底的第二把钥匙。
什么形式?电影表达、呈现故事的形式。
多重人格其实不算新鲜话题,《致命ID》《分裂》等等。那么这部电影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非线性、如意识流般的展现形式。
那么如何理解这句台词?
1)人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动的
“人是静止的”,意思是女主相对静止在屋内,而时间在身边不断闪过。人是静止的观众,而时间如投影仪一般将记忆投射出来。
相对标志物就是场景与父母。在如此局限的小屋内,一转身一回头,灯光与场景忽然变换,父母忽而年轻、朝气蓬勃,忽而迅速衰老,甚至濒临死亡。而这一切似乎没有逻辑联系。
2)时间如同寒风一般吹向人
没有逻辑联系的变换,不按套路出牌地切换,就是映照了“如寒风”的这个比喻。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寒风,忽而朝南,忽而朝西。时而吹来童年,时而吹来暮年。不仅是观众,作为中心人物的男女主,也只得在寒风凛冽之中茫然无措。
本片应该有至少30%的时间,都是男女主在冰天雪地里开车的镜头。窗外寒风呼啸,驾驶在这时间寒风中的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记忆碎片。
第三把钥匙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看到这里,你应该大致明白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但一个问题还是在你的脑海中久久徘徊: Why?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为什么故事叫做《我想要结束这一切》?
在我的理解中,得回归电影中片刻出现的这一句话: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以赛亚书1-18》
出现在电影6:30,清洁工车上收音广播。
什么是朱红色的?开场的壁纸(家),女主(理想),冰淇淋店。
什么是雪白色的?这漫天飞舞的白雪。
无论是厌倦又不得抽身离开的家庭,还是过早逝去的美好理想与无限可能,还是被欺凌被孤立被嘲笑的痛苦,都是年老的清洁工难以释怀的“罪孽”。就算他大限将至,他的心中还是被这些朱红色的罪恶所萦绕。
所以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 他选择救赎,选择忏悔,选择释然,选择“结束这一切” 。用飞舞的白雪、混沌的时间与记忆,去解开心结。事实上,确实也是他的选择:是他催着离开家,是他在学校拥抱女主后热泪盈眶、挥手告别。
本片的开场是连绵不断的朱红色壁纸,结局是银装素裹的大地。
从朱红,到雪白,他真的“结束了这一切”。
当然,如果不太认可这个解释,我再提供一个备用钥匙:
大脑狂想记 —— 年老如此,回忆平生
年老的清洁工放开想象力,根据生平看到的事物,幻想出这么一番开车&晚宴,聊以慰藉他平淡的生活。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想舞台剧那般,翩翩舞姿优雅写意,英雄救美大气磅礴。
清洁工的父亲患有导致健忘的脑疾,也许他也遗传了这个病根。而当结束了这一场狂想之后,回到车里,病情发作,一时间他也模糊了现实与幻想,跟随着猪猪去领奖,感慨自己的一生。
也许这就是很多老人的精神世界 ?记忆力退化的他们,时而像小孩,时而像大人,神情恍惚中,也许他们如同本片的清洁工,去往了那片雪天世界。
其他的一些细节
1)冰淇淋店的第三个女服务员是谁? 我的猜测,还是清洁工本人,不过是他的潜意识。受伤的手臂象征着他被欺凌,而告诫女主不需要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就是清洁工所在的学校了),其实是潜意识中想要远离这个早逝的理想,以免触景生情。
2)清洁工最后是死了吗? 我认为没有。2:11:30-2:13:00这段时间里,可以听到汽车开走的声音。也许是清洁工在车里睡着后醒来,开走了车。
别看我写了这么长,本片还有很多细节我还是没法自圆其说,也绝非盖棺定论。信息量如此庞大的电影,可以做的解析太多了。
如果有你还很疑惑的细节,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一些杂谈
1)导演 Charlie Kaufman
没有开门见山的说导演,是因为我对他并不熟悉,但当时看预告时评论区全是对CK的称赞,引起了我的好奇。他的作品《暖暖内含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有所耳闻,但还没看过。引用别人对他的评价:
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眼花缭乱的隐喻,
套中套、剧中剧的嵌套结构,
摧残着观看者的脑细胞,
燃烧着观看者的脑神经,
人类已经不能阻止考夫曼的反人类行为了, 救救这个编剧吧!
本片虽然改编自同名小说,我也没看过小说,但我猜测电影是大改特改了小说了的。如此放飞自我、吓坏观众的展现形式,将故事情感积压到最后十几分钟,各种red flag,可真的是“劝退”。
是他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吗? 欢迎熟知CK的小伙伴留言介绍!
2)生活在树上 :
有人把这部电影比作《生活在树上》,哈哈也算是联系了个热点。不过,还是得看语境。我觉得本片中的“堆叠”不算离谱,因为是清洁工的白日梦,齐刷刷地闪过他的毕业知识,内容多话题跨度大,也完全符合他作为物理学者的知识分子背景。
虽然我也承认自己对不少提到的内容一脸懵逼,但也不妨碍我能够抓住整个故事的大致框架和能够自圆其说的立意。至于那些天花乱坠的知识点,感兴趣的可以理一理,希望能够大神能够分析。但对于普通观众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晦涩,各取所需就好。
3)灯塔
前文提到本片的预告片给我一种强烈的A24 deja-vu,虽然实际上本片一点也不惊悚,但还是让我联想到了由A24出品、个人2019年观影最难受、最不能理解的一部电影《灯塔 the lighthouse》(还是《信条》出彩男配角Robert Pattinson主演的呢)
第一次观影时两部电影给我感觉是基本一样的—— 茫然无措,如鲠在喉,一脸懵逼 ;
但是在后续看别人分析来帮助理解之后,两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我想结束这一切》虽然名字看起来像是一个自杀者的死前独白,但是故事确实审视自我与忏悔救赎。而《灯塔》虽然名字暴风雨中的光芒,带给人的感受却还是痛苦与窒息。
我想,原因大概是, 《我想》的故事核心是希望,而《灯塔》的故事核心是绝望吧。
总之,再度概括我这周末看的这两部电影:
- 《信条》-《一个叫尼尔的男人决定去死》
- 《我想结束这一切》-《白日梦狂想曲——我请我去我家吃饭》
如果看惯了各种remake、sequel的套路满满与陈词滥调,不如找来如同《信条》《我想结束这一切》这样“挑战自我”的电影,换个角度看世界吧。
相关阅读:
整理了一些关于时间穿越的美剧:
重点安利一部《暗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