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于先生就遭遇过这样的认知尴尬。他所在的单位每年组织到慈铭进行体检,在2012年的体检中,牙科医生告诉他有两个蛀牙。
“我从来没有蛀牙,但医生这么说了,我重视了起来。”于先生表示,在体检过程中,几乎每个同事都被体检医生发现了一些“问题”,牙科是发现问题最多的之一。
“医生说现场就能补,话语中带有诱导性质,称如果蛀牙不补上会产生严重后果。我问了下,他告诉我补两个蛀牙共500块钱,我想了想就同意了。”于先生直接就在检查台上让负责体检的医生补了两个“蛀牙”。
补牙看似简单,但也属于牙内科手术,应由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当时于先生并不知晓这一切。3个月后,他突然发现两块补料掉了出来,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去专业医院进行了检查。
检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于先生称:“医院的医生告诉我,我根本没有蛀牙,当时补的只是两个牙缝。而且所用补料材料很差,所以才会掉出来。”他向慈铭体检投诉这一误诊后,慈铭方面表示将负责重补。
慈铭体检,目前正是国内最大的体检机构,拥有60多家门店。在2012年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慈铭体检透露,单个体检机构毛利率普遍高达50%以上。
就在于先生陷于这个误诊的低级错误之时,包括慈铭在内的体检业却正笼罩在“医疗健康领域新贵”的光环之中。
4月12日,市场爆出信息,高盛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潜入”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两家机构共投资1亿美元,以帮助爱康国宾扩张体检机构,开发新的业务。
即便在一个月之后的5月16日,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还是难掩兴奋,因为爱康国宾在创立8年后,营业收入就达到了8亿元。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张黎刚更是放出了卫星,称再过一个8年,公司的收入将达到100亿元。
每年的增长率高达40%,吸引了高盛这样的机构倾囊相投;而且爱康国宾的地盘还在不断扩大,仅2013年以来,爱康国宾就在成都、长春、江阴、南京、天津等地新开了6家门店,总门店数达到40家。
但任何一个高速扩张的行业都不免带有后遗症,这一点已经在乳业、运动品牌、证券业以及高端餐饮等一系列行业中得到印证,体检业也不例外。在慈铭、爱康国宾、美年大健康等体检机构逐鹿的过程中,体检业也从健康管理慢慢演化成盈利手段。随着规模的扩大,体检机构本身的毛病也在被一点点的放大,甚至影响到这些机构的发展。
乱象丛生的体检业
“很多医生在体检机构兼职属于违法走穴,这是导致误检错检频发的原因之一”
在接触专业体检机构之前,很多人对体检的认识其实是模糊的,以至于不知道体检机构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事实上,遭遇上述类似情况的并不止于先生一个,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慈铭体检北京中关村的一家门店,也在牙科体检中推荐补牙服务。”
体检机构作为医疗机构中的一类,并没有治疗和开药的功能。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赵锡银表示:“体检是个新兴的行业,和一般医疗机构不同,体检没有完整的诊断、治疗功能,而只是给诊断提供了一点依据。体检只能说做到了疾病早发现并给出建议,还不能说是明确的诊断。”
原卫生部在2009年颁发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检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对受检者进行重复检查,不得诱导需求。”但慈铭体检的牙科手术却一直未曾间断过。
“跨界”的慈铭体检,在其本行的体检上却又屡屡出错。其2012年IPO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从2007年至2012年,慈铭体检共发生4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3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3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1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1起体检过程中存在过错、1起体检过程中存在漏诊。
在其中一起因漏诊引发的医疗纠纷中,一位林姓先生在上海卓越慈铭门诊部体检时显示肾脏B超“未见异常”,但在3个月后被查出左肾上一个约拳头大小的肿瘤。当时慈铭体检并未按规定对B超结果存档,同时该门诊部有7名医生的执业地点也不在卓越门诊部,属于“走穴”性质。
按照《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体检机构应“至少具有2名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具有10名注册护士”。慈铭体检负责加盟业务的李先生表示:“每个门诊部至少两名医师,不可以是兼职形式。”
卓越门诊部的例子却证明了慈铭本身也有打擦边球的现象存在。美年大健康也多采用公立医院医生兼职的方式来解决体检机构的人才难题。公司市场总监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公司会和这些医生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每次提供的服务给予医生一定的劳务费用。”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体检机构医生资格挂牌的比较多,真正注册在体检机构的不多。很多医生在体检机构兼职属于违法走穴,不属于政府鼓励的多点执业。这是导致误检错检频发的原因之一。”
部分体检机构检查过程和做出结论过于草率,也引发了很多不满。《北京晨报》曾报道称,一位胆囊已被切除的高女士在慈铭做完体检后,报告上显示“胆囊大小形状正常”,令人哭笑不得。
检查过程的漏洞还导致血液项目等检查上代检行业兴盛。5月14日,记者以工作入职担心被查出乙肝为由,咨询一家代检机构如何在慈铭的体检中作弊。对方表示,只要持有体检卡,无论单位指定的是慈铭北京14家门店中哪一家,都可以代为抽血。“把体检的日子告诉我就行,我在其他店就可以帮你代检。费用为1600元。”
这些乱象频出的背后,除了体检机构自身管控不严之外,消费者过于信赖体检机构也是一大因素。经过多年媒介宣传后,体检被认为是一种“健康消费”,能够“有病早知,无病防病”。
赵锡银表示:“专业的医疗机构并不完全认同体检机构的结论,因为体检机构在疾病认知水平上,和正规医院还是有差异的。医院不可能只凭体检结论治疗,而不进行二次复核。要求体检机构查出大病来,现在还不太现实。”
需求引导正反面
健康诉求经过引导和团体购买,变成体检机构的收入来源,这一模式造就了慈铭、爱康国宾等机构的成功
体检行业的兴盛源于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求,专职的民营体检机构也正迎合这种需求而产生。
很多人把中国健康体检产业的肇始归功于慈铭体检CEO韩小红,这一说法并不为过。韩小红所作《我国健康体检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2000年,中国的健康体检还没有市场,仅局限于就业、求学等目的而进行的强制体检。
“2004年,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对北京等十个地区就体检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15个城市,1983年至1999年,共设立了15家体检机构,多以医院门诊或疗养度假分支机构形式存在,无独立的专业体检机构。”卫生部的数据也验证了韩小红的提法。
2001年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的韩小红,原为解放军301医院肿瘤内科医师,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韩于2002年11月28日在北京成立了“慈济健康管理中心”,正式开始健康体检业务。
而在韩小红之前,爱康国宾的前身上海国宾体检中心2000年9月就已成立。国宾体检号称是“大陆首家专业体检中心”,它的背景是上海市卫生局,由涉外体检机构改组而来。
由此可见,专业体检机构应该算是个舶来品,当时面向的也是高端人群。因此在2002年之前,这一领域都没有受到过特别的重视。
韩的上述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卫生部对15个城市597所体检机构所做的统计结果表明,2002年这些机构共接待1100万人,总体检费用为6.6亿元。平均每个体检机构年收入110万元,平均每人体检花费55元。可见当时体检仅处于行业的原始形态。
2003年,体检行业开始爆发式增长,业内说法是与SARS的流行不无关系。因担心疾病传染,较高端的消费群体开始注意到民营体检机构的存在,带动更多需求从普通医院体检科转向。
到2005年,上述597家体检机构收入就达到26亿,接待1700万人,人均费用143元。这个时候出现的民营体检机构,几乎都是以“高端”、“五星级”作为卖点的。
“慈铭们”的成功正是由于精准的定位。当人均体检费还只有143元的时候,2006年慈铭最简单的入职体检费用最低是274元,同样的套餐即使在今天价格也只有185元。而当时最贵的套餐则高达10186元。
但经历几年的竞争之后,慈铭、爱康国宾等企业很快发现,光是“酒店级的体验”已经很难有大的吸引力了。深圳慈铭体检2010年一份市场研究报告很明确的指出,“酒店式服务”这一口号对消费者而言用处已经不大。
一个新兴的市场很快被开拓出来。既然是舶来品,那么外资企业应该会乐于接受体检这项服务。于是大量
开发团队客户成为体检机构的主要工作。据韩小红自述,她的第一笔生意就来自北京市律师协会,因为协会每年会给8000多名会员做一次体检。
体检机构的业务构成一直是个秘密,一般都认为团队客户是这些机构收入的绝对来源。上述业内人士介绍:“爱康国宾内部有个统计,虽然爱康一直在力推高端体检业务,但实际上团体体检和高端体检的比例为7:3,主要的盈利还是在团体业务上。”
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也曾表示:“美年的企业团体性购买目前是主要的客户来源,个人用户还只占一小部分。”
团队体检主要是以单位福利的形式赠送给员工的,在实际操作中,哪家机构给的返点多,哪家机构便能争得市场。上述深圳慈铭的报告中,深圳本地的体检连锁机构瑞格尔2009年收入为6000万元左右,而附带医疗服务的深圳爱康国宾2009年只有1200万元的收入。慈铭分析的原因是“瑞格尔能够提供折扣返点”。
健康诉求经过引导和团体购买,变成体检机构的收入来源,这一模式造就了慈铭、爱康国宾等机构的成功。除了部分真正关注自我健康状况的消费者,大部分参检的人由于并非自己掏钱,因此对结论的关注程度并不高。这种消费和接受服务双方的非对等性,使体检机构的服务越来越快餐化。
快速膨胀的危险
体检行业收回成本比莆田系医院更快,多开门店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美国市场分析公司Frost & Sullivan认为,2020年中国体检市场规模会到3000亿,但其中公立医院主导的体检仍然占据主流。
2011年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织的健康检查占全国体检市场的约90%,专业体检机构仅占1.89%,全年为542.39万人次。
不过,体检机构的想法是:只要收入水平和体检总需求量不断上升,体检机构总是不会缺少客源,只要忍过头几年的市场培育期就会迎来曙光。这种信心的基础就是体检行业的超高利润。
以慈铭体检二线城市的加盟连锁店为例,加盟费标称100万元,实际支付约为60万元。门店开业所需的投资可大可小,如果按照慈铭北京公主坟店的规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项目投资约为1800万元。而一般的二线城市,初始投入资金约为600到900万元。
慈铭体检的成熟门店毛利率约为40%,按照公主坟店的规模,投资回报周期约为5.95年。而规模较小的二级城市门店,回报周期可控制在4年以内。即从获得加盟资格开始门店装修,到收回投资仅需4年。
根据测算,慈铭体检北京和上海的成熟门店年接待量在5万人以上,省会城市如成都、济南,年接待量也接近5万。金华等非省会城市每年约接待2万人。按平均每人最低300元的费用计算,二线以上城市门店做到1000万元的年收入绝非难事。
2011年,慈铭体检收入5.7亿元,净利润为8713万元;2012年爱康国宾宣称收入8亿元,业内普遍估计其净利润为7000万元。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则透露,美年在2011年年收入就超过了10亿元。
多开门店就意味着更多的收入,美年大健康的规划是在未来5年内再开100家店,实现年1000万人的体检目标。爱康国宾则是力争8年内从8亿做到100亿。
但市场容量是否支持这些机构的高速发展?在慈铭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专业体检机构”2010年接待了542.39万人次,同比增长11.05%,看似一个不错的数字。
记者查询《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后发现,所谓542.39万人次的执行主体,并非专业体检机构,而是“门诊部”,所进行的也并非完全是体检服务,而是“健康检查”。在年鉴中,全国各类口腔医院进行了76.58万次类似的健康检查。可见“门诊部”完成的“健康检查”人次数并不能和专业体检机构所做的体检人数划等号。
不过既然发了那么大的宏愿,慈铭、爱康国宾等机构还是要努力去实践的。各大体检机构纷纷寻求资本的帮助。资本的介入使得体检这门生意变得更为浮躁。
资本绑架下的变味
慈铭、爱康国宾和美年大健康等体检机构开设“高端服务”,从知名医院挖名医参与诊疗的做法将越来越多
“今年三季度之前慈铭股份基本没有机会IPO了。”海通证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2012年7月27日,作为登陆A股的第一股,慈铭股份顺利过会。但在当时的高压之下,慈铭和当时过会的很多公司一样,直到今年仍未上市。
鼎晖旗下三只基金扎堆慈铭股份。早在2004年,鼎晖就首轮投资了慈铭3500万元,为其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2008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又投入1亿元。慈铭用这笔钱收购了深圳我佳体检12家门店和北京佰众体检3家门店。
爱康国宾则至少已经拿到了第四轮的风投。美林、eplanet、华登国际、清科集团等机构早在2007年甚至更早就向爱康国宾注资,加上此次高盛的投资,爱康国宾前后融资超过1.6亿美元。爱康国宾此前曾称,早在2008年底就基本完成了赴港上市的手续,但多年过去,上市一事一直未能成行。
美年大健康则由凯雷控股13.5%,并计划在2014到2015年间上市。
无法上市就意味着资本无法顺利退出,只能在经营上增加更多的压力。资本绑架之下,各家体检机构不得不想方设法聚拢更多的人气。除了各类三折、四折的体检卡团购打折之外,如前文所述的诱导需求、违规诊疗、作弊代检等现象也就层出不穷。
除此之外,各家机构还纷纷在高端服务领域下功夫。
慈铭上市募投项目之一就是奥亚体检中心,计划投入1.12亿元,建成高端体检服务旗舰。奥亚体检中心在慈铭内部被称为“慈铭奥亚医院”,除了提供高端体检服务之外,还将包括健康管理、中医养生调理和欧洲抗衰老等服务项目。
慈铭一直宣传,和301、协和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有合作关系,但如果这种合作仅仅在普通体检上,显然浪费了这么优质的资源。奥亚医院未来的定位就是将这些优质的外部资源用于慈铭,前述业内人士表示:“高端的健康管理,实际就是让这些名医来为患者提供服务。国内有家健康管理机构,声称能请到中南海级别的专家。相比之下慈铭还是保守的。”
爱康国宾的前身爱康网则更是将消费者这一核心诉求发挥到了极致:2005年开始,爱康国宾提供“北京市预约挂号”业务,甚至能提供“全国绿色通道服务”,一度成为其业务的重要卖点。2009年被批为“集团化倒号”之后,北京市卫生局叫停了这一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