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飘逸的蚂蚁  ·  在 docker-compose ...·  1 年前    · 
激动的充值卡  ·  GORM v2 ...·  1 年前    · 
英姿勃勃的地瓜  ·  Qt ...·  1 年前    · 
睿智的眼镜  ·  js selection range ...·  1 年前    · 

思维打得开,引得 “凤凰”来

——武汉市委组织部原部长杨汉军的“人才工作法”

人才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甚至是起到最关键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何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又如何能让人才留得住?在这一问题上,生前担任湖北省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杨汉军作出了生动的解答。

2015年4月30日就任市委组织部部长,到2017年8月9日倒在“招才”工作岗位上,两年多时间,杨汉军用自己的一套方法,使得武汉市人才工作大踏步向前进。就像新闻报道中所说:“杨汉军同志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创新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出台系列人才工作新举措……有力推动了武汉经济社会稳中向好发展。”

突破常规任人唯贤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

干部的干事热情如何激活?又该如何去发现这类干字当头的干部?

杨汉军的回答是:创新干部选拔机制。

众所周知,干部的选拔任用是一道难题,尽管有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干部实绩”等考察标准,但要真正进行量化权衡,却非易事,稍有不甚,就可能打击到党员干部的干事积极性。为此,有的组织部长喜欢墨守陈规,不想担风险,不愿主动挑战,宁愿继续走“老路子”。

但杨汉军却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打破常规,组织开展百名 “狮子型”干部调研选拔工作,只要干部敢闯敢拼,就“不唯年龄、学历、年限”被推选,甚至被破格晋升。干部们纷纷写信自荐,连过去不想干事的人都想当“狮子”。

而在 “城市合伙人”认定上,杨汉军同样坚持看条件更看贡献,看经历更看能力,看过去更看将来,不唯资历、不唯头衔,对具备一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人才给予认定,努力让人才不被错过、不被埋没。

该创新的,放开思路大胆创新;该坚持原则的,一步不让。 “2017年上半年,干部调整频次高,汉军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好中选优、宁缺毋滥,努力为市委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海涛回忆。

在纪律规矩上,杨汉军更是坚守到底。当得知有人在打听他的爱好时,杨汉军的回答很干脆: “一定要问我喜欢什么,我就是喜欢干事的人。”

“淘”出“狮子”型人才,对杨汉军来说,只是第一步。为了推动武汉的发展,他把选才的目光投向外面。

高端人才用诚 “引”

拥有人才最终是为了使用人才,要将人才本身的能力禀赋,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杨汉军清楚这一点,他结合武汉市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产业领域发展方向,把引进的重点定格在产业领军人才和知名创业投资人等方面。

但顺利 “引才”也绝非这么容易,其他地方同样也在挖空心思出台人才新政,拿出各种优惠政策,下血本“抢人”。要想在“抢人大战”中争得先机,必须要有自己的“撒手锏”。

诚!为了引进人才,杨汉军在 “诚”字上下足了功夫。

2017年4月8日,武汉市聘请陈东升、雷军等16位知名人士为“招才顾问”“招才大使”。同一天,武汉市成立招才局,杨汉军兼任局长。招才大会召开前夜,杨汉军彻夜未眠——加班到深夜11点多后,他匆匆赶到武汉会议中心,迎候陈东升。安顿好陈东升一行,他又马不停蹄赶赴机场迎接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凌晨2点,雷军乘最晚一班航班抵汉。组织部部长深夜接机,这种求贤若渴的诚意,让雷军深深感动。招才大会后,雷军多次来汉,小米第二总部极速落户武汉,从签合同到交付使用仅用5天……

此外,一对一洽谈、集中恳谈、拜访考察 ……在杨汉军的“诚”字感召下,一批批高端人才在武汉落了地。

百万大学生用心 “留”

2013年统计数据,武汉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118.33万,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人才,是宝,却也曾经是 “痛”。在武汉高校毕业生中,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硕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属以外的单位。

杨汉军决心改变这一 “坐拥近水楼台,却错失得月先机”的尴尬局面。

一上任,杨汉军就积极推动一系列人才新政出台,把本土培养的人才留下来。

要把人才留下来,就必须让他们有创业的良好环境。针对人才的 “痛点”,杨汉军积极推动武汉以清单形式列出奖励补贴、创业扶持、住房安居等多项政策待遇,最大限度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满足创新创业者的诉求和期盼。

调动各类人才工作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生动的工作局面,是人才工作创新的培根固本之举。

为增强人才对这座城市的参与感、拥有感,杨汉军推动实施武汉 “城市合伙人”计划,把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投资人等作为城市的“合伙人”,给予制度化的保障和礼遇,使他们以主人翁而不是“过客”“看客”的姿态融入城市、建设城市。

探索开通人才服务 “绿色通道”,为人才发放“服务绿卡”,让人才凭卡直接办理各类服务事项;积极推动武汉努力改善政务环境,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大厅之外无审批,人才服务无藩篱”,最大限度降低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干扰……留住人才的举措,一项接着一项。

杨汉军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亲力亲为推动这些制度落地生根。

2017年,武汉市为留汉大学生提供人才公寓,7月4日,杨汉军不打招呼,随机暗访,当日即召开人才公寓建设推进会。有个区的人才公寓位置偏远,杨汉军急了:“你自己都不愿意住,大学生能愿意住?”

组织部长撸起袖子加油干,人才新政哪能不落地生根?

思维打得开,人才当然就能留下来。杨汉军生前说过,要努力 “推动人才‘择木而栖’‘类聚群分’,不仅为人才提供落脚之地,更为人才铺就起飞跑道”。在他因公牺牲的2017年底,这一愿望初步实现了:2017年,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30.1万人,是上年的2倍;新落户大学毕业生14.2万人,是上年的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