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寻踪 ·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版画、摄影

拍卖时间:12月13日 约11:30开始(顺延)

如果说吴湖帆是今年上半年民国书画圈的最火男神,那么才貌双绝的周鍊霞,亦可以在女神排行榜轻松折桂。吴湖帆与周鍊霞相互唱和的一批词稿曾在今年春拍拍场上焕发出巨大的魅力,周鍊霞的一本旧影集更是以百万高价占据话题中心。

所以,到了下半年,当这件由陈抱一所绘的周鍊霞肖像油画连同老照片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这段民国上海美术圈的风云往事,又有了续集。

先来看看这幅画作:

▲1216 / 陈抱一 周鍊霞像

1941年

纸本 油画

签名:Tchun 9、1941

30.5×23.5 cm

再看看作者陈抱一、画中人周鍊霞与这幅画同框的珍贵老照片:

这幅画作于1941年,那时上海正处于孤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折辱残破的时光,而美术领域却迸发出斑斓夺目的能量。三、四十年代,第一代出国学习西画的艺术青年回到中国,开始将所接触到的新观念与技艺传布到美术教育中。

陈抱一(1893-1945)是第一代油画家的其中一位代表。他曾两度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师从藤岛武二,回国后担任过多所艺术学校的教师,并组织过多个重要现代艺术团体。

周鍊霞(1906-2000)一直是沪上文艺界的风云人物。她9岁随父移居上海,14岁从尹和白习画,后拜郑壶叟为师。17岁从朱古微学词,后又从蒋梅笙学诗,曾与吴青霞、汪德祖、陆小曼并称上海文艺界的“四大美女”。因性格爽朗,有“金闺国士”之称,又因“美女画家”,颇有艳名而为沪上小报追逐,人称“鍊师娘”。

陈抱一与周鍊霞一直都活跃在上海美术圈,一位是留日归来的西画领军人物,一位是传统功力深厚的才女画家,两个人有诸多交集。

左二:陈抱一 ,右二:周鍊霞

后排右二:陈抱一 ,前排右一:周鍊霞

陈抱一的创作选择从西画的写生传统入手,他的绘画充分运用了印象派的艺术表现特征,并结合了野兽派的某些表现主义成分。《周鍊霞像》充分体现了他这一风格特征。

《周鍊霞像》局部

从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扎实的写生功底,用色简洁,但层次丰富,寥寥数笔将结构、明暗、冷暖关系都交代出来了,尤其面部与头发的几处光斑的表现,都是通过刻画光线来塑造形体,这是印象主义讲究对物写生,抓住瞬间的艺术要义所带来的结果,也体现了陈抱一的艺术思想。更为难得的是,当时陈抱一为周鍊霞画完此肖像后,两人与该件作品合影留念,此次《周鍊霞像》与这张老照片同时呈现,一是作为解释这件作品出处的有力保障,另外也难能可贵地为我们直观呈现了那个珍贵而有意义的历史瞬间。

说到这里,今天的第二位男主角就要登场了,他就是桀骜耿介,魅力非凡的王道源。

王道源(1896-1960)

时间切回二十世纪30年代初,那时刚回国的王道源还是一位踌躇满志的理想青年,在江湾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学校,聘请陈抱一作为艺专西画科主任。说起来,陈抱一和王道源渊源颇深,两位都是二十世纪西风东渐艺术运动的重要擎旗者,都属于留日派画家的主要代表,油画画风都融合西方印象主义手法。那时候,他们都怀揣着美术教育的理想,希望能将自己在国外所学传播给更多的青年。可惜,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一场炮火炸毁了上海艺专校舍和陈抱一在江湾的画室,这份炙热的理想不得已在每况愈下的时局中搁浅了。

然而,王道源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是现代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二十世纪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后来多位为中国现代油画做出过贡献的艺术家都受过王道源的启蒙。因为坎坷的人生境遇,王道源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消失在公众的视野,直到遗存的油画作品被研究人员挖掘,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才渐渐重新得到应有的重视。

1938年,原上海艺专教授合影于香港

右起:倪贻德、王道源、陈抱一等人

王道源的一生跌宕起伏。青年时代的他意气风发,光芒尽显,留学时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回国后是魅力非凡的艺专校长。1934年《良友》画报第97期的“王道源专版”概括了他早期的经历和艺术风格:“王道源氏,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归国后初任上海美专教授,继创办上海艺专与江湾,指导后学,不遗余力。不幸一·二八之役,全校毁于炮火,艺术界同人皆为深惜。王氏作画,用色简单,笔调灵活,轻松优秀,作风近印象派。”

转折发生在中日战争爆发期,王道源在东京加入使馆特别设立的情报机构“快雪楼”,以艺术家身份协助大使馆的对日情报工作,这种颠沛流离的间谍生活一过就是近十年。这期间,王道源虽保留着艺术家身份,但由于动荡的局势和拮据的生活,绘画作品的产量不高,能存留至今的,更是罕见。《柿子和粟子》是其中一件珍贵的作品,该油画创作于1937年,画面纯粹静穆,笔调灵活轻松,显示出艺术家扎实的形体塑造能力和高雅含蓄的艺术品味。在王道源存世的早期作品中,果蔬题材的静物画数量甚少,此画将作为研究王道源早年艺术风格的重要材料。

1214 / 王道源 柿子和粟子

1937年

33×40 cm

来源:现藏家得自艺术家家属

展览:世变·傲骨——王道源艺术回顾展 广东美术馆 2011年

1948年至1957年这段时间,王道源终于迎来一段安宁平静的时光,有了创作的条件。这一时期,王道源与子女团聚广州,并组建了新的家庭,先后任教于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华南人民文艺学院、中南美专等校,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作于1953年的《藏族妇女》是王道源肖像画中的一件代表,这幅作品以学院派写实风格为基础,表现方式较为严谨,细节刻画到位,但笔调仍是王道源式的灵活轻快,藏族妇人服装的斑驳色彩被统一在一个和谐的色调之中,这是王道源印象派风格的延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肖像画佳作。

1215 / 王道源 藏族妇女

1953年

52×44 cm

来源:现藏家得自艺术家家属

展览:世变·傲骨——王道源艺术回顾展 广东美术馆 2011年

艺术家和时代已经远行,作品还在,温度就在。王道源作为二十世纪画坛西风东渐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其作品是这一段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关内容:寻踪 ·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版画、摄影

邮箱:gdczpmyh@163.com

http://www.gdczpm.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