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7 个回答
对柯南剧场版在现阶段的创作,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想法。
对于中国的九零、零零后一代来说,《名侦探柯南》是毫无疑问的超高影响力作品,是真正意义、而非多少带有夸张与戏精成分的“爷的青春”。而随着这两代人的逐渐成长,从少年时代走向青年甚至中年,迎来更多的升学与职业的现实压力,他们对于《柯南》的情感延续,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变化——从对漫画原作日常更新的步步追随,变成“间或观看”、“讲漫视频观看”、甚至“听人侃大山式观看”。
长年追随作品的观众,由于青春的记忆和感情,对角色有牵绊,对剧情有好奇,因此不能放手。而柯南剧场版以其年更的有利形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老粉丝与作品维持连接的最佳途径。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剧场版,尤其是来到了今年的《绯色的子弹》这一阶段的剧场版,承载了太多诉求与任务。
紧跟剧情发展,甚至捕捉关键细节信息而后自行预测后续的读者,是否存在?毋庸置疑。但以《名侦探柯南》的创作年数与读者代际来说,这样的读者应该并不太多——至少以剧场版“年度一青回,年度一充值”,远远大于原作漫画受众面的观众广度而言,并不太多。
因此,《绯色的子弹》的受众画像,其实是情怀延续而剧情信息跟踪不够的趋向。对于这远比漫画追更核心粉丝更多的潜在观众来说,他们需要让剧场版提供情怀,提供自己能够进入、共鸣、唤醒记忆,“爷青回”的要素。
因此,《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一大王牌,便是人物情感线索的推动。而在《绯色的子弹》里,背景设定与出场人物的相对主线化,让很多“年看一次柯南”的非核心老散粉,不可避免地产生观影门槛,难以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赤井家族在作品中的出场,其中的妈妈玛丽、羽田秀吉,在原作中的出场较晚,个人线索相对碎片化,和主线的连接“关键但不频繁”“重要却不明面”,便很可能对于很多观众而言过于陌生。关于这一家族的人物关系、个体发展、性格动机,等等基础信息,都被打散并少量排布在原作绵长的各章节“头尾部”。没有完整追看漫画的观众,连基本信息都知之不详,自然也就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这一更深层次的互动了。
事实上,官方于今年年初上映的《名侦探柯南:绯色的不在场证明》就专门介绍了赤井家族四人的身世与故事,因此想了解这“母慈子孝一家人”其实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并不用追完TV版所有他们出现的部分。这是为了让比原作更加广泛且轻度的观众群体迅速了解角色,同样也在一个侧面体现出原作中新人物的面目、关系、性格、背景的“碎片化推进”之“解谜式跨章节叙事手法,对于剧场版创作的客观干扰,让官方需要用这样的办法去处理应对。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老角色、老情感的回溯,便成为了取“赤井一家”而代之的剧场版具体内容主干。除了小兰、灰原这两个关键角色(只要去看剧场版,就可以了解到二人在今年的活跃),像圆子、少年侦探团这样的老牌配角,在《绯色的子弹》里也得到了各自的发挥舞台。
少年侦探团作为历年剧场版里“必须出场“的存在,是很多观众都不想看到的人物——由于剧场版更大的世界观与叙事层级,侦探团的体量很难对应得上,而完全缺席又不合适,于是便产生了“通过制造麻烦来给主干剧情增加变化,关键提示展现积极作用”的参与形式。但如此一来,观众眼中的他们成为了打扰事件解决的绊脚石,产生反感情绪,而与主干的贴合又过于强行,观众好感、剧情推动,基本都没有什么作用,更谈不上对老角色的情感共鸣了。
但是,在《绯色的子弹》里,创作者可谓找到了一条相对优解的处理方式,中和了少年侦探团无意间的“观影恶感”。
在这部里,起初是园子带着少年侦探团去看假面超人,而在“至少没有破坏柯南工作”的恶感消失后,侦探团保留下来的“关键提示”,依然让柯南找到了破解迷雾的钥匙。“不碍事,能帮忙”,观众对于这几个老“小孩”的情感,便会产生出一丝“见证成长”的感觉。这是侦探团的成长,也是创作者思路上的成长:剥除情感共鸣的阻碍因素,引发观众对老角色的触动。
最后,延续这个思路,《绯色的子弹》还打出了一张最符合“老情感共鸣”的手牌——经典元素的致敬式再利用。曾经的剧场版中,那些深度挖掘了核心人物关系与交互情感,成功引发观众触动的震撼场景,是让观众重新体会当年情绪的最佳媒介。这既是观众对于历年剧场版的情绪感受,也是他们对于那些场景中被表现到极致的人物感情的再感受。
在本作中,最典型的运用,在于“蓝色按钮”的出现。它对应了《引爆摩天楼》里堪称新兰线一大高峰的“隔墙背靠背”中“拆弹剪线”的段落,是围绕“核心人物情感”而行的作品“内在核心”的一个招数,让老粉丝得以迅速触发相应的共鸣。
而在男女情感之外,也有对应柯南个体内心的致敬来追求观众共情。结尾关于罪犯行为“是否可以被法外宽恕”的价值观讨论,延续了原作中堪称“案件巅峰”——手法复杂,逻辑严密,氛围阴森,思想辩证——的《月影岛杀人事件》。而在那个案件中,柯南几乎唯一一次表现出了对犯罪惩治的自我动摇。除此之外,虽然作品向来以“罪犯有可悲动机”作为招牌(或许也是为了让少年粉丝们不至于受到世界认知上的彻底灰暗化),但在制裁犯人时却从来是干净利落的“垂头丧气,扭送警车的身影”了事(这也同样是为了让少年粉丝的正邪观不至于太歪)。只有月影岛,真正地动摇了柯南一直以来坚定不移的价值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在后续多年的案件中时时回忆诱发。而《绯色的子弹》结尾的这一段,在价值观探讨上试图升华主题,也让观众可以再次通过月影岛的连接,共情于柯南内心的触动。
可以看到,虽然影片打出了“赤井一家”这样的原作剧情要素高度贴合的开局,但真正落到地上后,还是归于“老角色,老情感”的开发。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原作世界观已经非常庞大,日积月累的更新与推进,让格局不断升级,叙事逐渐宏观。同时,不同于“战斗派”为主的少年热血作品(这也是长篇作品里最多的一种类型),柯南以推理悬疑为主的大体类型,让他的主线叙事势必走向“碎片化”“绵长化”“解谜化”——在各章节中给出一些零星的信息,带动观众跟随着一起进行解读与猜测,逐步引导出关键主线剧情的爆发作为阶段性解谜的结束。
于是,上述的“一部分观众对新人物的了解有限”,以及“尚未完全解谜完毕的新人物在剧场版中的必要藏拙,防止与后续原作进展冲突,阻碍漫画创作”,成为了两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绯色的子弹》里,赤井一家的出场做到了几点。第一,赤井的狙击,秀吉与由美的感情线,玛丽对儿子的态度,世良的阳光,是确定下来的部分,在剧场版里都掏了出来,尽可能让他们的个体线索对应原作。第二,剧场版的剧情推动上,赤井动武,秀吉用智,玛丽操盘,也尽量保证了他们在节寸点上的存在感。第三,剧场版还披露了一个“主线”信息:玛丽称呼儿子为“fbi小子”,等同于向其公开正体,而柯南在世良面前使用新一手机,也几乎明牌了身份,在创作方可接受的程度上给出了一些围绕赤井家族的推进。
总的来看,在今年的剧场版中,新人物“藏拙”下更专注于节寸点的推动,老角色则撑起更多戏份,以原作最新进展作为适度补充,以传统情感作为实质主打,成为了权衡之下的选择。
可以看到的是,无论直接深入原作也好,仍然建立单元剧闭环也罢,近年来的剧场版都或多或少地受制于大量的新人物与新线索的出现,需要回避的地方太多。上文中“赤井一家还需要特别介绍基本信息”的操作,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确定性新人物、碎片化信息的原作操作方式,对于剧场版创作的一些影响。这些客观因素,让新剧场版的创作,很难再像曾经的那些经典一样,在原作世界观格局尚未彻底打开、不确定性新人物尚未以“碎片化解谜”的方式大量出场的情况下,围绕核心人物,挖掘关系与情感,或专注于案件的铺陈,形成一个干净漂亮、表达完整的“小而美”优秀之作。
《绯色的子弹》,即使不够完美,但它的基本思路却是现阶段最可实现的兼容之法,尽量照顾着观众、原作在内的各方面需求。并且,发挥剧场版观影环境的优势,它也像各代剧场版一样,提供了大量动作场面,发挥电影院的平台长板。本作中的爆破、打斗、枪战、追车,一切的音响效果,都让imax为主的影院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绯色的子弹》的处理,在确定性的人物关系上给出观众想看的东西——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对经典的致敬,以及确定性配角的形象丰富化。
并且,考虑到观众跟随多年、作品庞大造就大量的“可使用经典要素”与对应要素的情怀可引导性,作品也频频用经典场景的复刻来唤起观众的青春回忆,并且顺便再一次地强调了确定性的人物关系与纽带情感。这一招在曾经的《唐红的恋歌》上取得成效,建立了与《迷宫的十字路口》的气质继承关系,也间接帮它成为了近年剧场版里口碑相对乐观的一部。
《绯色的子弹》在众多现实客观的大环境大前提下,能够谈及核心还能兼顾角色的塑造,顺便推动主线剧情,能够基本做到平稳布局与安全收场,不出大错,没有滑坡,已经可称得上“难得”,值得走进电影院在大银幕上欣赏。尤其是听到经典bgm时,那种热血沸腾和感动的心情是无可比拟的。对于柯南剧场版的很大一部分受众来说,这或许就已经足够了。
在大部分艺术作品中,谈论情怀,谈论触动,是一种投机取巧与避重就轻,甚至是透支ip与消费粉丝。但以目前《名侦探柯南》剧场版来说,或许可以是一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