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发布时间:2022-02-21 浏览次数: 272


作者简介:张信( 风元投资合伙人、河姆渡供应链金融总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首期“心有梦 行无疆”辅导项目企业导师,上海市供应链发展促进会高级人才分会理事。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从业者,在运用金融及科技手段赋能产业互联网化升级与转型方面,有较深入实践积累及众多成功案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MBA 校友 )。

此文动笔之时是 2021 12 31 日,当天中午我在前几年联合创建并担任群主的“上外 SISU 校友群 - 金融分会”微信群里,历经多方交流和评估,发布实行了群强制实名的要求。

这个事情直接使我临时起意,更改了原计划的金融科技方向约稿主题,转向希望和大家交流一下个人关于“圈”的思考,好在之前约稿的老师贴心地没有要求特定主题。

要求群实名,是过去我们一直呼吁的,群里几个老师和同学也曾私下说让我通知大家“必须实名”,考虑创群时校友们支持,我没有有效行动起来,但是在过去 2 周内,我陆续从呼吁,到要求,到最后节点的强制,主要基于如下一些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一,个别群友非校友,甚至有些非“善意人”,这类人群显然不是我们的群所定位的人。

第二,是我重点想说的,个别群友虽为校友,但暂未看到积极的态度去呵护、珍惜校友“圈”的交流和互动,

进行个人实名,以各种类型的昵称 / 宠称 / 图标等看不到任何个人特征的名片示人,不知道待在群里的诉求是什么?

校友群是“圈”、社会是“圈”,每个职场人都处于各种类型的“圈”中,对圈的认知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个人 IP 认知及职业发展,随即我产生了对“圈”感触,有作为群主的一些无奈、遗憾,更有一份和职场伙伴交流、共勉的动力。


信息开放时代,每个人接触的信息量都很大,拥有了各类获知与选择的机会触碰,这是时代的进步,大家都可以进入众多“群“或者“类社群”等圈子,如微信、 QQ 、抖音等各类线上软件或 app 的 “公司群“、 “跑步群”、“代购群“等等,线下的各种“圈”更是不一而足。

也因为门槛低,我们肉眼可见的普遍问题就是“重触达”,“轻深耕”,最明显的表现特征就是,前头热:加入时热情满满,皆大欢喜,气壮山河,但是后面冷:没过多久就偃旗息鼓,门可罗雀,甚至僵群僵人横行,逐渐都沉没在茫茫时代中。


十年种树,百年树人,相比起快餐式拉新,持续促活更容易助力一个人的成功,因为任何事情都很难一蹴而就,都是建立在沉甸甸的深耕和培育的过程之后,就此,我和大家交流关于 “混圈”、“筛圈”、“破圈”的圈系列思考:

第一, “时代的圈子”并非“自己的圈子”。


时代的圈子,浩瀚而宽广,虚拟空间可以无限延展,由此带来的高效、快捷、舒适红利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繁荣,误以为自己已经是跟随时代站在了浪潮顶端的弄潮儿,代表着最先进的人类智慧样本,理所当然应享受其中,将时代的进步与繁荣(或者说少数人的智慧)误以为是自己的成就或应得,从而变得麻木或心安理得。

相反,我们更应该同步深入思考,科技的进步,可能造成哪些可见与潜在的危机及机遇?近几年网上一直有类似于高速收费站小伙伴工作岗位被 ETC 取代的报道,以及即便专业人才集聚的机构,也出现所谓内卷,而另外一些人,却能在新时代的大圈内,快速把脉,捕捉到了更多商机,获得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新机会。

稍作适当延伸的思考,我们每一位职场人在社会化活动中,都已经进入到了不同的或大或小的“圈”内了,我们会理所当然享受到这个圈带来的红利吗?我想不会,因为躺赢的时代已经不在,红利永远属于那种积极交流,善于分享,拥抱合作机会的人。

第二,不要忽视“混圈”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进入一个圈子,或者群 / 频道 / 社区,从最初一次或多次的触达、获取、认知、评估、到加入,到被各类信息反复冲击、覆盖,浏览、甄别、到选择留下来,又不时被各种被动 / 主动信息激活,互动。。。这些或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问题在于,长此以往,如果你仅仅停留在“混”的阶段,没有实质性获利,你已经输了,因为这个过程对自己慢性的耗损远远大于滋养,甚至日积月累影响到了主航道任务,这已经是慢性中毒,而这个毒因为毒性分散且弥散性强,常常被我们忽略,为此我们最终付出了严重的机会成本。

现实中另外一种混圈的表现是,一些初入职场的人,包括已入职场多年的我们,习惯性过于看重“圈子”对自身职业成长的价值,从角角落落中希望结交人脉,不可否认,适度的,有效的混圈,可以使人进步,用力过猛结果就未必天遂人愿,因为社会人的世界,每一项都是明码标价,在混之前先明确自己的能力对价为妥。


我想说的是,我们目前投入精力养护的各种“圈”,都是有成本的,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刀刃上,不要过分迷信圈子的力量,同时,如果手边已有或发现一些同自己职业 IP 关联度和质量性比较高的圈子,就最大化积极的开发利用它,不要被动等着坐享其成,盲目混迹,因为你用了多少力,回报你的不见得会高过自己付出的成本。


第三,关于“筛圈”,如何将“时代的圈子”过滤成“自己的圈子”。


什么是“筛圈”?个人认为除了经验值外,还需要讲究方法论。我通常将“自己的圈子”定义为,以本我为原点,向外扩展 3 层,可以触达的就是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是理论边界,不代表里面的都好用,同样也不代表外面的不能用。

所谓“筛圈”,就是用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或逻辑判断,将周围 3 层内的人、货、场等进行从大到小,从散到整,从点到环,进行的触达性、价值化、粘合度分析、提炼、提纯的过程,或许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思考:

维度之一:筛“圈”的漏斗,人各有异,但是有规律可循。

2017 6 月份,我和上外同班同学李文博就创建“金融分会”微信群一拍即合,一方面出于对母校及自身金融从业的连接情怀,另一方面,我们深知在所有社会化活动中,共情基础的重要性,校友的正向连接,可以让很多故事变得更美好。出于这样的初衷,同年 7 月,在我公司的赞助下,线下连续两次举办了触达校友 6 7 百人,参会 100 多人的” SISU 泛金融校友联谊暨金融风控论坛”,也邀请了学校老师参会发表演讲,传达学校领导的祝福。

因为这些活动连接,我们将职业关联度高的泛金融校友进一步粘合起来,实现了校友“大圈”到进一步细化的“小圈”的筛选和过滤,截止目前,有些校友之间由此已经有过合作。

我想说的是,这一切基于学校和各位校友的支持,更基于大家对共同情感的守候和认可,没有这种共情基础,我们的筛圈过程会更加漫长或艰难,在过程中,我们也更加确信寻找彼此的共情点、价值点及连接切入点,会是筛圈不可缺少的路径。

维度之二:筛圈后的留存质量,取决于自己的职业连结能力及定位。

有三层,从本我开始,辐射多高,多远,都始于原点的本我。这点我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很多例子,也认可这个逻辑,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年轻人,职场一受挫,就抱怨自己的圈子人脉不行,没有爹牌通行证,不可否认,人脉和成就的正向关系,在有些领域会更加明显。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抱怨的时候,如果可以先行自我把脉,如何将有效的圈子人脉资料和自己双向关联起来,如何能够有的放矢的,持续的发生互动,会更有建设性,没有从天而降的财富,也没有不经日积月累,前赴后继的成功,如果自己不能生而有之,那么至少好好思考,让你的后代未来可以生而有之。


第四, “破圈“是“筛圈”后,在自己圈子内的沉淀后升华。

有个好朋友特别喜欢学习,她说唯有学习才能让她感觉安全、踏实,也是少有的几个目前她可以完全把控的,可以让她持续进步并尝试突破的机会,我为她先点赞!为此,她多年如一日,各种考证、学习,俨然一位妥妥的斜杠青年,从法律、各类金融考、心理咨询师、营养师,乃至茶艺,插画等。她信仰的是, 技多不压身,多条后路是备手。

周围也有一些创业伙伴,为了抓住更多突破机会,不辞辛劳同时在不同领域,可获得的不同项目上发力,你问他做什么的,他自己都会忽然一愣,因为职业标签太多,自己都卡壳了,这种伙伴的信仰是,多抓一个,就多一份成功的概率。


举例如此,无关褒贬,也相信周围这样好学、上进又“贪心”、“心虚”的伙伴不会少,包括我曾经(或许现在某种程度上依然)的那个自己,也有过希望可以准入到更多场景,把握更多机会,尝试更多突破,但是显而易见,周围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人,不算多。


对此,我更想说的是,如何在现有“自己的圈子”内深入沉淀并升华,发挥最大化效能,向外逐步晕染,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然后再考虑复合型武装多元化技能,以对抗外部不确定的职业环境。因为逻辑不同于二八原则,实践中更多的是 80% 的成绩靠的是 120% 深度投入,任何时候,可以多元化发展,但是不要冷落自己的主航道,因为那才是你需要投入精力保你周全的核心来源,它会确保你不会在任何情况下,为了几斗小米,几两碎银而丢失自己。



概括来说,可以参考 1+N 模式的职业 IP 配置:树立 1 个个人的核心 IP 标签,任何时候,让自己圈内的人想起你,或者讨论起谁在从事你所在领域时,可以反映出“你,就是那个你”。同时,保留两三个兼顾的加餐现金流,不仅让你心情会缓释,更可以让你随时可以毫无顾忌给家人加几个鸡腿,在普遍饥荒年代,更是不至于让你成为先倒下的那批人。



往期链接:

《阿里云全球培训中心组织发展类课程的首席讲师陈欢:对话之美:建构有效对话 借事修人》

《挪通(上海)数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踪家武:当前中国数字化医疗行业现状及未来浅析》

《杭州知恩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正龙:用思维模型助力职业发展,从培训走向组织发展》

《杭州优享咨询 CEO 刘治国: 90 后都 30 多岁了,老板的人才观还能停留在 90 年代吗?》

《上海贝哲人才首席顾问朱文华:职业经理人的“被需要”》

《上海汰胜管理咨询工作室 CEO 高竞: 996 007 不是企业成功的根本解,战略才是》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量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泽亮:驾驭金融科技,助力职场弯道超车》

XTalent 荀才咨询创始人黄成新:面试官关注的能力素质与评价方法》

《“魔镜数据”上海副总经理袁金:这样做,打开自己的市场》

《上海泰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柳家俊:我的管理咨询生涯之“六悟”》

《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联席总经理刘爱东:认识你自己  走好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