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大概是2010年<新世纪福尔摩斯>的成功,掀起影视圈侦探推理的复兴潮,只是热潮中终究有人成功、有人失败,2019<峰回路转>属于前者,而2017<东方快车谋杀案>、2022<尼罗河谋杀案>则属于后者,关键或许在于创作者是否忽视了「时代」之于类型片的考验。

相较于后起的影视媒体,此类型先是以文学形式赢得读者青睐,藉由文字建构的空间感,让读者跟着主角一起抽丝剥茧,能在个人的想像之中撩拨出各种血腥、暴力的死亡场面,角色即使有着再怎么幽微、曲折、变态的心理也将在文字中表露无遗。

是文学,树立了侦探推理类型古典、本格的姿态,初始转换成影剧作品,还能吸引一大批渴望目睹实体化的书迷,却随着媒体演进、资讯流通,没有怎样的奇情、诡谲的犯罪手法能超乎人们的想像,也使得这个类型逐渐没落,然而古典、本格派的侦探推理尚能因着文学的特质而屹立不摇,它所彰显的意义或许已然超越「解谜」本身,而是由内而外对主角的细腻描绘、谜团之于主角的意义和带来的成长。

因此,<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谋杀案>的败笔便是碍于电影篇幅的限制,只能徒劳地将案件真的当成案件来处理,这才使得「大部分观众早已知道结局」成为了硬伤,没有余力呈现不同人物的个性、心境,众星云集的阵容也都成了碎片化的角色。

而人物的魅力也正是<新世纪福尔摩斯>成功的原因,即使跟不上天才的脑内运算,观众对角色的喜爱远远超出了一同解谜的满足;后来的<峰回路转>则巧妙于以原创性致敬类型,电影本身就是献给推理迷的礼物,邀请眼尖的观众搜寻影像中各种经典元素藏匿的蛛丝马迹,仿佛能以此证明自己是实打实的骨灰粉。

回到2022年的<看你往哪跑>,则是以不同的现代思索与传统类型产生对话。首先,1小时38分钟的精简篇幅,有别当下电影动不动2小时起跳的莫名倾向,即或悬疑却也不故弄玄虚、不为气氛而气氛。

甚至在一开场就透过由安卓‧布洛迪(Adrien Brody)演出的电影导演为推理剧下了一句「就是在猜凶手」的便利贴式注解,还略带轻蔑地说出「看过一出就等于看了全部」,仿佛说出对推理无感的观众的心声,顺便又揭露典型的套路:冗长的开头带出主要角色与他们的处境>最不讨喜的角色会第一个领便当>厌世的警探开始抽丝剥茧、与目击者对谈>搞错几次>召集所有嫌疑人到客厅>指控最不可能的家伙就是凶手,只因为他系鞋带的方式不对……不到10分钟就破梗又破梗,嘲讽一把对于既定模式的迷恋,却也更令人期待编导接下来将如何突破开头就画下的死线,使本片不致于沦为「二流的推理剧」。

有意思的是,<看你往哪跑>的主线还真的就是照着这样的套路往下发展,反而有点「该踩的坑就是得踩」的一派类型坦然, 出格之处是在本片中一次展示了三层框架:

1.<看你往哪跑>主线的推理情节;

2.故事中的故事:舞台剧<捕鼠器>

3.本片还刻意设定阿莎嘉‧克利斯蒂成为其中的角色,借着推理女王的口表达出创作者的坚持。

由此可见,本片思忖的并非真的是「猜凶手」这回事,框架2+3揭露了「以真人真事为灵感」的可抛、速食性,尤其前述现代人新鲜感的疲态,真实事件改编于今尚能填满人们猎奇的心态,主线中的凶手提出自身的创伤被一遍一遍搬演成广受欢迎的戏剧作品,「改编」的扁平化、娱乐化却让人再也不了解、更是不在乎事件「原型」背后的真相。

在推理的世界中,有(不只一个)人死了才是乐趣的开始,也因此有人调侃柯南、金田一是行动的杀人暗器,不论走到哪都会碰上命案;事实上「推理」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推理要追的究竟是怎样的真相?仅仅只是凶手是谁、手法破解吗?那些不论是原型中或虚构下的死亡,竟难以在这些文本之中与之外,呈现出对主角或带给观众除了破解谜团之外的影响和意义。

面对主线中凶手的伤痛,框架3的阿莎嘉却表明基于创作者的坚持不容任何修改,甚至她的刚愎自用还促使了管家免洗式的死亡,只为了创造出可预期却早已无效果的笑料,又是怎样的权威和骄傲对「人命」如此不当回事?这正是对于「侦探推理类型」复兴潮的疑问,只是复刻过往的公式、执着于推理而推理,而未能使类型蜕变为当代的样式,恐怕创作者与观众都在共谋类型的死亡。

是以,主线中的电影导演绝对是第一个该死的人,他的讨厌不只是做人失败更是在于他「太诚实」,戳破了卖座的套路、说穿了舞台剧、电影甚至真实人生的不同。这个刺死的选择也是本片导演的一种自嘲,如果就是照本宣科、如果无法提出新的思索,成为一个二流推理剧的创作者还不如去死一死?

导演与编剧着重两位主角在框架1中的份量,正是他们挖坑给自己跳之后另辟的逃生口。由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瑟夏·罗南(Saoirse Ronan)出演的老鸟警探和菜鸟员警搭档仍是套路之一,然而两名演员之间产生的火花逐步加温这两个角色彼此有爱的程度,由案件带来的角色成长形成本片最动人之处:对老鸟警探来说,他从被婚姻背叛、职场惯性中,重新找回了对人的信任,看来天经地义的「信任」却与「于不疑处有疑」的侦探本质相悖,只是案件归案件,怎么活成仍对人性抱持希望更是「自己」值得在必然的迷茫中持续追寻的答案,不因此而失去的信念,也是对所有推理创作者、类型迷们温柔的提醒。

对菜鸟员警而言,显而易见除了「不要轻易下定论」之外,她更是从完全仰赖自己的直觉与机伶、以破案为优先的草率逐渐成熟,她仿佛代表着每一个「普通读者/观众」,将眼光从发现线索转而发现案件之于自己的改变,这样的自觉也开启了对人性的洞察,也才奠定了她成为优秀警探的特质。

人生这个谜团,只有怀抱着温柔、善意同时抱持各种开放性,才能在太多的错解、歧途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相。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