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因性别而设限。
在许多国家,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了男性。在中国,超过一半的专利申请者为女性。事实上,越来越多女性为科学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例如屠呦呦凭借发现疟疾治疗方法,在2015年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然而,科学领域,女性人数的占比远低于男性,“高位缺席”现象尤为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全球仅有三分之一的科研工作者为女性,且中途退出科研道路的女性比例更高。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仅有3%是女性,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7%为女性。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女化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图片来源:推特)
未来,科技进步将创造高薪就业岗位,但如果不改变女性在这些行业中占比不足的现状,将导致女性的呼声和需求被忽视,未来发展也将缺乏女性视角。例如,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转型创造的新就业机会,80%将集中于由男性主导的行业。再如,目前全球数据科学岗位中女性占比只有26%,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不经意写入程序的性别偏见或将继续影响更多人。
相反,提高女性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将为应对日常挑战提供更多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医疗保健领域。提高女性比例还有助于缩小性别薪酬差异,弥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鸿沟,而女性更可能将这些收入用于家庭或社区支出。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改变现状?
图片来源:东方IC
首先,性别刻板印象和期望往往导致女孩在做出学术和职业选择时远离科学。微软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欧洲,女孩在11岁左右开始对理工科产生兴趣,但在15岁时兴趣消退,这表明影响她们未能进入理工科领域的因素很多是社会因素。此外,在申请理工科相关职位时,性别之间存在自信差距,惠普公司的研究表明,女性只有100%符合要求时才会申请某个职位,而男性只要达到60%的标准就会尝试。我们必须采取专门行动打破这些刻板印象,让更多女性榜样做出积极示范,让她们受到高度重视,让她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第二,相关机构未能为初入科学领域的女性提供足够支持。例如,在中国,三分之一的女性因育儿需求辞职。然而,四分之三的女性表示,如果有儿童托管服务,她们会重回职场。
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都有责任向女性员工提供支持。提供优质儿童托管服务、灵活安排工作、完善日托和哺乳室等设施并非难事。为女性提供支持带来的多方面积极回报远超运行成本。
图片来源:新华社
家庭和伴侣为女性科学家提供的支持与机构支持同等重要。理想情况下,男性与女性应该平等分担家务。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都很少见。在中国,女性花在家务上的时间几乎是男性的三倍。在新冠疫情期间,由于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关闭,全球男女家务工作差异进一步扩大。今年,美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骤降至57%,创30年来新低。
第三,针对上述现象出台相关公共政策极为关键。例如,女性生育要休产假,那么,让女性科学家有权重返职场、延长科研基金申请时间也同样必要。去年,中国出台政策,颁布一系列措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得到广泛支持。树立社会规范、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男性承担更多家务也有重要作用。比如,中国的法定陪产假可以延长至14天以上。事实上,延长陪产假已经在其他国家发挥积极作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后,国际经验启示我们,教育机构必须尽早开始鼓励女性学生参加理工科课程,并设置专门项目培养她们的兴趣,比如为在相关科目中表现出色的女孩,尤其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女孩提供奖学金。公众认可度对激励年轻女性进入科学领域也很重要。
当前,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没有科学知识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贫困,保护我们的地球。科学发展需要全人类的智慧,而不仅是男性的贡献。
我们要共同努力,确保今天的妇女和女孩得到所需的支持,以做出可能改变未来世界的发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社会各界合作,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为理工科领域的女性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