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广州民国历史,才能深深感受到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神”一般的存在。
1925年3月12日,“神”离开了人间。如何让“神”永远活在人们身边,成为那时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名”:该地名、改校名、改城市名!
《广州旧闻》今天就梳理一下,“中山”在广州的印记。
“广大”改名“中大”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国立广东大学学校决定,在操场上设立灵堂,各部钢琴诗歌功课均停习一个星期,教职员自3月14日至19日,每日上午11时到大礼堂大元帅灵座望祭一次,沉痛悼念孙中山先生。
1925年3月24日,当时的国民党机关报《广州民国日报》上登载了一则新闻,文中一名叫黄行的国民党党员认为广东为革命策源地,又是先生籍贯所在,不可以没有相当的纪念,“查以党建国,为先生之特见,以党建校,实宣传之要图”,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建议改国立广东大学为国立中山大学。
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4天后上海大学也提出要改名
另一所大学同样提出改名为中山大学,那就是上海大学。1925年3月27日《广州民国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写道:“上海大学自陶同杰等根据学生会议决案,提出改该校为国立中山大学后,同学中多赞同,学生会定于今日召开全体同学大会,讨论进行方法,以便组织上大筹备进行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 同时,国民党四区四分部也向该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建议将“上大”改名为“中大”,并特设三民主义讲座,由中央派员讲授。
胡汉民曾表态支持上海大学改名“中大”。
全国遍地现“中大”
当时除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外,全国各地出现了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全国还有九所“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26年11月,湖北政务委员会决定,将国立武昌大学、商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法科大学、医科大学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不久,国民政府为划一纪念孙中山名称,将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称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现在的东南大学,另外还有河南中山大学、南昌中山大学、上海中山大学、安徽中山大学、兰州中山大学、西安中山大学。
永丰舰为中山舰
1925年3月31日媒体刊登《请改永丰舰为中山舰》说,桂军总部顾问雷在汉,昨天致电中央党部说,“概自总理宾天,普天哀悼”,为留下永久记忆,各地都在树立标志,以留纪念。追溯民国十一年六月十六日陈炯明“围攻总统府之时”,所有一切部队都分散,“所余者为永丰一舰,当时总统食住其间”,“永丰舰不仅为革命军之健利战品,实为总理生命所寄之唯一之长城,特此敬请提议,立由政府将永丰舰改为中山舰,定为南方舰队之首领,以录其不次之功”。
4月14日永丰舰正式改名为中山舰,并且举行了隆重的改名仪式。
观音山公园改为中山公园
1925年4月1日《观音山改为中山公园之省令》,这个是由一个叫做“革命纪念会”的组织写信给省政府,说广州观音山是粤省都会名胜,之前广州市政府规划其作为公园。现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为纪念总理,经过省党部开会决定,指定观音山公园为孙总理纪念公园,定名为中山公园,在观音庙旧址上建纪念亭,并在此处树立孙总理铜像。并且说,由于其工程浩大,请政府先拨款数万元,按照之前广州市工务局指定的观音山公园计划办理,立即筑路种树,另一方面由社会募捐,尽快完成此任务,最后的落款是“广东省长胡(汉民)、革命纪念会董事林森”。
观音山就是我们现在的越秀山。
香山县改名中山县
作为中山先生的出生地——广东香山县自然不例外。
1925年4月16日《通令香山县改名中山县》,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香山县易名为中山县,以志纪念,已即日分别下令各个机关,知照香山县实行改名中山县,“并赶将铜质新印铸就,颁发该县启用云”。
开始筹备中山纪念堂
现在中山纪念堂的位置在清早期的时候是清兵练习射箭的箭道后来成为清兵衙门。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这里就是总统府。陈炯明事件的时候,这里被炮火夷为平地。
1926年2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就刊登出《悬赏征求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纪念碑图案》的方案来。中外设计师纷纷响应。
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 1929年1月15日,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由于有陈济棠在经费上鼎力支持,终于1931年10月落成。
1930年5月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奠基
广州市立图书馆最早在民国十年(1922)开始提出,由于陈炯明事件中断;民国十四年又一次提出筹建“中山纪念图书馆”,由于罢工风潮再次停顿。
直到民国十六年,也就是1927年,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林云陔提出,并在6月2日的市政会议上通过,由教育局、工务局、财政局三局筹建,组成筹备委员会。当时的预算经费是100万元,向外募捐一半,市政府负责另一半。
《广州民国日报》1930年5月2日详细报道了市馆奠基仪式。1933年 10月20日《广州民国日报》以《文德路上车水马龙 中山图书馆昨日开幕》为标题报道了10月19日广州图书馆的开门盛况。伍智梅为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首任馆长。
这个馆也就是现在省立中山图书馆儿童部。
石牌林场改为中山公园
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5日,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召开了第176次行政会议,决定在地处广州与黄埔之间的中心地带员村开办广州市政府林场,又名石牌林场,占地174公顷。
1933年5月16日市政府召开第三十次行政会议决定将石牌公园改为中山公园。
1960年改名为东郊公园。东郊公园于1994年12月27日移交天河区政府管理。1997年1月1日起正式命名为天河公园。
1928年建设的石牌公园,1933年改为中山公园。
《广州民国日报》改名为《中山日报》
《广州民国日报》创刊于1923年6月,1924年7月由国民党特别市接管。
《广州民国日报》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州地区最有影响的一份日报。1928年10月10日起,每日出四大张。社内分编辑与营业二部,编辑分电报、要闻、经济、副刊、文艺等,各司其职。其编辑组织之完备,可谓当时广东各报之冠。1930年有职工108人,发行12000份。1934年社址迁至光复中路79号。1936年12月31日停刊,改组为《中山日报》。
当年南京市差点改为“中山城”。
广州六条马路统一叫“中山路”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份广州市地政局召开会议,对广州城市地名做了一次规范和完善,具体原则是:马路南北向的改称“道”,东西向的改称为“路”;一条马路如果有几个名称的,要用一个名称命名。没有命名的道路马上加名称,其中有一条改变就是“由黄埔至西村马路议依案改为中山路”。
具体划分是这样的由鱼珠起至东山农林路止以及路旁尚没有编订门牌的叫做中山一路;百子路改为中山二路;大东路改为中山三路;惠爱东路改为中山四路,惠爱中路改为中山五路;惠爱西路改为中山六路。
当年改名的有关档案。
中山七路、中山八路的前身
以西门口为界限,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所以当时城外一直向西分别是石岗街、聚龙东路、恩龙路、陈家祠马路和荔湾南约马路五条马路。在1946年元旦前后,这几条路统称为“中山西路”,然后把这五条路一分为二,叫做中山七路和中山八路。
图中红色标志的“石岗路”是一条很短的路,就是从西门口至光复路口这一段路。
这是当年报纸对改名的有关报道。
再看看这个珍贵的资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