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描述性研究

是指利用常规检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2、选择偏倚

如果研究人群在一些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重要因素方面与一般人群或待研究的目标人群存在差异,即研究人群(样本)不是目标人群(总体)的一个无偏的代表,将会引起选择偏倚。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又称病因分值,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灵敏度

又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5、盲法

临床试验中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人,为了去除人(包括研究对象、观察者及资料整理和分析者)的主观心理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生的某些干扰作用,观察结果时最好使用盲法,盲法分为单盲、双盲、三盲法。

6、病例对照研究

是一种由果及因的回顾性研究。先按疾病状态确定调查对象,分为病理组和对照组,然后利用已有的记录、或用询问、或天蝎调查表的方法,了解其既往(发病前)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的联系。

7、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表示某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

8、阴性似然比

是筛检结果的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

9、混杂

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的系统误差。

10、效应修正作用

也叫交互作用。两个或多个原因相互依赖发生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效应。效应修正因素是对研究中病因的效应起修饰作用的因素。

11、入院率偏倚

也叫Berkson偏倚。当利用医院病人作为病例和对照时,由于对照时医院的某一部分病人,而不是全体目标人群中的一个随机样本,又由于病例只是该医院或某些医院的特定病例,因为病人对医院及医院对病人双方都有选择性,所以作为病例组的病例也不是全体病人的随机样本,因而难免产生偏倚,特别是因为各种疾病的入院率不同导致病例组和对照组某些特征上的系统差异。

12、霍桑效应

指正在进行的研究对被研究者的影响(常常是有利的影响)。被研究者知道研究工作的内容,常常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13、比值比

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为比值比。(比值比=病例组的暴露比值/对照组的暴露比值)

14、流行

是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15、队列研究

按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6、罹患率

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17、社区试验

以社区人群整体为干预单位,常用于评价不易落实到个体的干预措施的效果。

18、正确指数

也称约登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其值在0-1之间,指数越大,真实性越高。

19、回忆偏倚

是指研究对象在回忆以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等信息时,由于准确性或完整性上的差异而导致的系统误差。

20、病例对照研究

是一种由果及因的回顾性研究。先按疾病状态确定调查对象,分为病理组和对照组,然后利用已有的记录、或用询问、或天蝎调查表的方法,了解其既往(发病前)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的联系。

21、暴露

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或具有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暴露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

22、死亡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23、队列内的病例对照研究

观察开始时,在队列中随机选取一组样本作为对照组,观察结束时,队列中出现被研究疾病所有病例作为病例组,两组进行比较。

24、双盲

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

25、观察偏倚

又称信息偏倚或测量偏倚。指因测量、诊断、询问或抄录过程中收集资料不当,使被观察对象的某些特征被错误分类而产生的误差。

26、归因危险度

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27、安慰剂

是指没有任何药理作用的物质,常用的物质有淀粉、乳糖、生理盐水等。

28、病因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不存在时,人群疾病发生频率就会下降。

29、阳性预测值

是指筛检试验阳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30、三盲

是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和处理情况,只有研究者委托的人员或是药物的制造者知道病人分组或用药情况,直到试验结束时才公布分组和处理情况。

31、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又称奈曼偏倚。如果调查对象选自现患病例,即存活病例,所得到的信息中,很多信息可能只与存活相关,而未必与该病的发病相关,从而高估了某些暴露因素的病因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某病的幸存者改变了生活习惯,从而降低了某个危险因素的水平,导致某一因素与疾病的关联误差。

32、发病率

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33、流行病学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4、一致率

也称符合率,是筛检试验判定的结果与标准诊断的结果相同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

35、生态趋势研究

是连续观察人群中某因素平均暴露水平的改变与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的关系,了解其变动趋势;通过比较暴露水平变化前后疾病频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

36、患病率

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37、散发

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38、阴性预测值

是指筛检试验阴性者不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39、失访偏倚

在一个长的随访期间,暴露组和对照组成员中总会有些人或对参加该研究不感兴趣,或因身体不适不便继续参加研究,或移居外地,或其他原因死亡等原因而退出研究。称这种退出为失访。暴露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为失访而被歪曲,这种歪曲被称为失访偏倚。

40、无差异错分 P148

错误分类等同地发生在用于比较的两组中。

41、假阳性

又称误诊率,即实际无病,但根据筛检被判为有病的百分比。

42、保护率

临床试验中,[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试验组发病(或死亡)率]/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的比值

43、分析性研究

是比描述性研究更深入的探索和检验病因的研究方法。它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前者是一种回顾性研究方法,后者从方向上讲是前瞻性研究。

44、时间效应偏倚

对于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从开始暴露于危险因素到出现病变,往往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因此,在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时,那些暴露后即将发生病变的人,已发生早起病变而不能检出的人、或在调查中已有病变但因缺乏早起检测手段而被错误地认为是非病例的人,都可能被选入对照组,由此而产生了结论的误差。

45、类试验

一项完全的流行病学实验应具备四个特征,即随机、对照、干预、前瞻。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上述特征的一个或几个,就叫类实验,或半实验,自然实验。

46、真实性

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

47、病因分值

也称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8、生态比较研究

是生态学研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其中最简单地方法是观察不同人群或地区某种疾病的分布,然后根据疾病分布的差异,提出病因假设。生态比较研究更常用来比较在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平均暴露水平和某疾病频率之间的关系。

49、志愿者偏倚

筛检参加者与不参加者之间,某些特征可能存在不同,使得通过筛检发现的病例的预后较临床期确诊的病例的预后好。

50、横断面研究

是通过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51、可靠性

也称信度、精确性或可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测量工具(或筛检试验)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52、干预试验

社区试验,是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对预防药物或措施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53、人群归因危险度

是指总人群中发病率归因于暴露的部分。

54、特异度

又称真阴性率,即实际无病按该筛检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

55、有差异错分

错误分类不等同地发生在用于比较的两组中。

56、调查偏倚

可能来自于调查对象和调查者双方。病例与对照的调查环境与条件不同,或者调查技术、调查质量不高或差错,以及仪器设备的问题等均可产生调查偏倚。

57、巢式病例对照研究(P84)

是将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结合起来的新的设计思路。首先设计一项队列研究,收集相关信息,并设计好随访时间,将发生在该队列内所要研究的疾病的全部新发病例组成病例组,并为每个病例选取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也来自于同一个队列,且年龄性别等因素匹配。

58、爆发

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59、三间分布

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分布和数量消长的动态变化。

60、现况研究

是通过对特定事件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61、效果指数

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

62、危险因素

又称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63、相对危险度

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积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组之比。

64、临床试验

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分组,评价临床各种治疗措施有效性的方法,同时也用于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65、筛检

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66、有效率

治疗有效的例数/治疗的总例数 * 100%

67、队列

在流行病学中,表示一个特定的研究人群组。一是指特定时期内出生的一组人群,叫出生队列;另一种泛指具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一组人群,称之为队列或暴露队列。

68、约登指数

也叫正确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

69、现况研究

也叫横断面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情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70、实验流行病学

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合对照组,对试验组认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

71、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强调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施加给试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72、内部真实性

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负荷程度,它回答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

73、 外部真实性

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又称普遍性。它回答一个研究能否推广应用到研究对象以外的人群。

74、患病率研究

也称横断面研究或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事件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由于这种研究所得到的频率指标一般为特定时间内调查群体的患病频率,所以也称为患病率研究。

发布于 2019-08-24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