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个回答
- 我不看恐怖片,A24除外。
2.但这其实也不是恐怖片,而是心理恐惧片,片名就说了——
《博很恐惧》
Beau is Afraid
3.Beau翻译成博,翻译的不好
beau是beautiful,是小帅哥,情郎,花花公子
类似于现在很多人说的奶狗男友
女人都爱奶狗,给女人发奶狗表情包准没错
所以这部电影的真实名字应该是
《奶狗很害怕》或者《男宝怕怕》
去掉恐怖片的氛围,吸引更多观众
4.
为什么说要吸引更多观众呢?
因为这部电影的票房不佳,让我很心痛
如此优秀的作品,亏本了,
请问会不会影响导演下一部作品?
反正我还想看导演继续表达,掏空干货
支持一个艺术家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赚钱
5.
Beau这个名字,是他妈取的
一个妈妈给自己的儿子取这名儿
就有点养宠物的意思,满是调侃和拿捏
事实也是如此,博的一生,就是被妈妈控制的一生
事实上,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博妈
但可惜,电影分4幕
第一幕,就告诉博,你妈死了
6.
上周我说过
这世上有许多应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
都活蹦乱跳祸害人
被伤害的人,却经常咨询治疗
博便是如此
电影第一幕,就展现了博的广场恐惧症
又或是强迫症+焦虑症的实体化
博从自己家的公寓望出去
外面简直就是Hieronymus Bosch《人间乐园》《地狱的景象》
所有美国新闻恶性事件,都在街区上演
0元购,吸毒,滥交,
裸体神经病杀人狂,
报复社会变态,流浪汉,
警察二话不说就掏枪射杀无辜群众,
种族仇恨或者干脆就是无差别仇恨,
。。。。。。
这像极了华金凤凰演的《小丑》
而博的演员也是华金
所以,我怕我自己
笑
博很害怕
博不敢出门
但即使不出门,博也会在家里被流浪汉袭击
无奈的他只能跑到街上,然后被车创晕过去
7.
关于第一幕,谈到广场恐惧症的实体化
以上那些猎奇的混乱的街道,很显然只是博的内心世界映射
外面的世界不安全,人类在互相残杀,我只想呆在家里
有趣的是,前段时间我好像写过广场恐惧症和病态依恋的关系
当时读了一些美国的论文
(知识星球?微博?或者是跟人聊过?不好意思我输出太多不记得了)
博的恐惧,根源还是来自于——和妈妈的依恋
这里引入主要矛盾和剧情:妈妈死了,被吊灯砸头,脑袋没了
8.
博妈的死亡显然引起了博的恐慌症发作
他极力逃避博妈,与此同时又离不开博妈
博妈是一切的根源
电影第一幕,表面上的重点,是混乱失序的街区
实际上的重点,是博感到焦虑,索性想回妈妈家
(倒不是觉得安全,而是觉得无处可去)
但却阴差阳错的丢了行李和钥匙,延误飞机
打电话给博妈,又被误会是故意的
对博妈又爱又恨,矛盾至极的时候,突然传来死讯
外面的世界混乱失序,其实是内在的映照
颇为有趣
与此同时,导演在第一幕埋下许多伏笔
一些不明所以的照片、符号、道具
打乱时空线索,令人疑窦丛生
9.
最有趣的第二幕来了
博被车创晕之后,被救助到另一个家庭
这个家庭表面温馨,实则诡异至极
一家四口人,父母,儿子(死),妹妹
家里的大儿子死了,所以把博接回家,是想替代儿子
但这替代显然不成功,因为妹妹无法接受
深入观察细节,才发现诡异之处
家里有两个专用杯子,
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已死的儿子的
妈妈把儿子的杯子拿给博用
但妈妈和妹妹是没有杯子的
说明妈妈和妹妹在这个家庭里毫无地位
只有爸爸,是男权代表
甚至失去的儿子,也无时无刻不依然存在
而妈妈也告诉博,我能理解你
既,我知道你是被控制和忽视的工具,我也一样
两个被家庭伤害的人,总是可以瞬间认出对方
可惜,妈妈接受了博,想把博缝合进这个家庭
妹妹却不接受
有一段戏,只拍镜子里的妹妹
这种镜头手法非常经典:
即人物在场,但却不存在主体
也就是说,妹妹在这个家里是被忽视的
10.
第二幕的结尾,妹妹拿来两桶油漆
第一桶粉色代表自己,挥洒在哥哥的墙上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第二桶蓝色,妹妹直接把油漆全喝了进去
然后暴毙而亡
———
哥哥即使死了,父母也爱他,我却被忽视
甚至找了博回来代替,也比我重要
妹妹整个人生都是被控制、打压和忽视的
正如多数有毒的家庭
所以妹妹把代表哥哥的蓝油漆灌进肚子里而死
我记得卡夫卡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
在小说《判决》,里面的主人公与父亲发生了口角,父亲随口骂道“你去死吧”
儿子立刻应声说“好,我去死”,就像说“好,我去倒垃圾”或“我,我去关门”一样轻快
然后儿子跑出家门,穿过马路,跑上一座大桥,跳下去死了。
卡夫卡后来回忆说,他写到那里时有一种“射精般的快感”。
很显然,被压抑的卡夫卡通过文学“射精”般的反抗父权
而《博很恐惧》里的妹妹用灌油漆的方法把故事推上高潮
11.
第三幕的戏剧,和第四幕的审判
使得故事的真相开始揭露,同时也越发的抽象
绿色的衣服,象征性的符号,老旧的照片
梦境、潜意识、内心世界舞台,正式揭幕
弗洛伊德、拉康、霍妮、齐泽克、陆续登场
嗯。
这里想写的太多,所以不想写了。明天补吧。
再写个有意思的
12.
再写两个有意思的
博妈始终都把博当成自己的玩物、工具、操控客体
在博很小的时候,博妈就说,
你爷爷做爱,处男之夜,射精完就死了
你爸爸做爱,处男之夜,射精完就死了
这是家族遗传,所以你不能做爱,不能恋爱,不能结婚
言下之意:
你一辈子只能陪着妈妈,不许和外面的骚货狐狸勾搭
而博也信以为真了
但其实博的父亲并没死
而是被关在阁楼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嗯,
准确的说,变成了一根巨大的屌
看到这一幕,我笑出声了,同时流出眼泪
导演真的懂
毕竟博的一生,就是被操控的一生
在博身上,我看到了大量的回避型依恋障碍的影子
好在我从去年开始,吃透了回避型依恋的知识
许多回避型依恋,都是被母亲控制,勒索,忽视而形成的创伤
说回博
博的初恋,也被母亲调侃拿捏
即使他很害怕谈恋爱会死,还是被大方率真的女孩吸引
即使母亲一而再三的讽刺,说反话,阴阳怪气
他也还是鼓起勇气和女孩初吻,牵手
但这次初恋终究还是被双方母亲拆散
这是博最后一次的求生
从此以后,博变成了博很恐惧
把博的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一段也是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
在公众号,知识星球,知乎,我无数次讲这个话题:
父母祸害孩子,孩子带着创伤,只能祸害他人,或者祸害自己
而大量禽兽不如的垃圾父母,依然徘徊在人间
13.
电影最后一段,终于进入了恐怖片阶段
我愿称之为恐怖片的最高标准:
杀人诛心
在许多心理书里,都提到一个概念
内在法庭
即一个人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审判自己,监督自
自己犯的罪,都要受到处罚
自己的童贞,却被深深的埋藏,压抑,忽视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心理迷雾,是所有人的噩梦
夜深人静,睡不着时?
你是否突然想起自己多年前的社死、做过的错事、愧疚?
又或者被侵害边界、被误会的愤怒?
那么,把这噩梦搬进电影,你又该如何应对?
电影还有更恐怖的一面:
博的心理医生和博妈窜通好了
博所有的表白,都被博妈录音
且那么多的伤痛,博妈不仅没有同情博
反而拿来继续指责博
(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一段是博自己的想象与愧疚)
(很多人总是嘲笑、指责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但也许这部作品可以让人们多一些理解,他们内心的创伤)
电影最后一幕,博一生认识的所有人都参与了审判
他们细数博的罪孽
然后判处他:死刑立即执行
此刻,卡夫卡的《审判》,《我杀了妈妈》等作品附身
审判结束,围观者立身
电影结束,观众离场
只有博孤独的死去
射精般的快感
14.
这部电影,仅仅是讲述扭曲的母子关系吗?
还是太简单了
拉康和齐泽克,都喜欢用心理学来象征社会意识形态
而这部电影的野心,也绝不仅仅是心理
故事最后可以发现,博的母亲,其实是超级富豪
她手底下的公司,乃是消费主义巨头
从电影开始,公司的符号就频繁出现在各个角落
我甚至有一种冲动,把所有符号出现的场景找齐
这些符号,象征着资本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
对普通人生活的入侵和控制
父亲象征着权威,母亲负责洗脑
社会是一场骗局,我们都是待屠宰的羔羊
消费主义把垃圾像油漆一样灌进我们的肚子
正如扭曲的母亲玩弄着我们
正如高高在上的慈父威严不可侵犯
而回到第一幕,街道上那些疯子,嗑药,颓废,流浪,抢劫
所有美国新闻里,那种混乱的治安,恶性新闻
那种美利坚乱象,反智主义
又是谁造成的呢?
这才是齐泽克变态意识指南
齐泽克锐评,齐泽克狂喜,哈哈哈哈
15.
不喜欢数字14,14不是我喜欢的颜色
所以15
听说这部电影原本四小时,很期待导演剪辑版
希望导演可以流出
哦对了,我以前还介绍过导演的前两部作品
仲夏夜和厄运遗传
以及《博很恐惧》是导演2011年短片的延续
导演进步神速,羡慕了
用余华的话说就是:拍的真好 ,草你妈,很嫉妒
另外写文的时候,脑子里闪过许多梗图,配图
我觉得很有意思,但不想挨个找了
已经10点,直接发吧
首先,《博很恐惧》不应该被归为 horror, 它应该是一部挺正统的 psychological thriller ,不过主创也觉得这部片子难以定位,所以也没有必要纠结这一点了。
《奥德赛》讲述了一个勇敢君王的航海故事,他无人可动摇,无人可撼动,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无数次斗争。Beau幻想着宏大戏剧,他用电影整个第三幕去幻想自己成为那个探险者的样子,是为了应对他的母亲。在这里,Beau身上最为严重的两个complex就被袒露了出来,奥德修斯情结与俄狄浦斯情结。这两个情结自他幼年时便同时生发互相缠绕,最后被情结下经年的恐惧审判至死。
所以让我们回到Beau刚出生时。这是全片最开始的镜头,也是让Beau走进斗兽场的唯一理由。他一出生便失去了父亲。很自然地,他会爱上他的母亲,他会想杀死自己的母亲。
Beau的母亲告诉他做爱就会死亡,这背后透露出了社会学界一个很风靡的理论——处女情结的生发,是源于男性在原始社会末期时,对于和母亲做爱的恐惧。当一个女人不再是处女,那就有了成为一个男人的母亲的风险。而Beau遵守着这一训诫,青年时的性启蒙是他母亲的内裤,这摆明了他对母亲的病态迷恋。
而当一个人甚至不愿意从子宫中逃出时,他会无力应对社会中任何一种关系。在影片的第一幕,Beau所面临的生活环境混乱无序暴戾,他自己焦虑恐惧与外部事物,这是一个胎儿对于阴道外的印象。他喜欢永远在母亲的子宫,也就是那间公寓中存活下去,他需要羊水的滋养。
但随后入侵开始。入侵的标志是什么?谁侵占了他母亲的子宫?正是他母亲的死讯。这是一种“侵入性思维”,象征性的母亲对他的绝对控制,他害怕于这种控制,又完全无力反抗,于是被强行推出子宫,进入真实世界。
接着他阴差阳错来到一个怪异的中产白人家庭,他们举止怪异如同戏剧,将Beau当做了他们死去的儿子。这是一段代偿正常家庭关系的幻想,正是因为“代偿”,所以Beau无法幻想出一个真正的正常家庭,他作为那对夫妇对于死去儿子的代偿,却被关进了粉色房间,而真正的女儿吞蓝色颜料而死。家庭关系在子代错位,Beau对于家庭关系最羞于说出的欲望是,他希望被最温情地关怀,被最甜腻地溺爱,被当成世俗意义上的女儿抚养。而在他的幻想中,会溺爱一个女儿的,应该是父亲,他从未见过的父亲,那个理应是奥德修斯的父亲。
在第三幕Beau的幻想中出现了父亲,这实在是很好理解。在《奥德赛》的故事中,主角是一对父子,奥德修斯与他的孩子特勒马科斯。当父亲在海上探险没有踪迹时,他的儿子便开始寻找起他的父亲。Beau将自己代入的从来不是奥德修斯,而是特勒马科斯,他想寻找他那只存在于航海传说中的父亲,并想在旅程中逐渐变成和他父亲一样伟大的男人。
自Beau收到母亲死讯后,到他来到母亲的家之前,全是Beau无谓对母亲的反抗。到第三幕末尾时,这种心理上的反抗到达顶峰,随即迅速坍塌。他来到母亲的葬礼,展开了一场行为上最严重最偏激的反抗,是他亲手杀死了他的母亲,并与他初恋女友做爱。他的初恋女友早就不再是处女,他用性,这一最原始的生物本能,抹杀了人类最深层的生殖恐惧,并彻底间离开他的母亲。这一处很明显借鉴了卡夫卡,在母亲死亡时和女友做爱,是一种彻底现代人的独立困境。
人永远不可以和他的母亲分离,当你和你的母亲的分离时,代表着你身上的某一部分永远死去,你母亲的一部分也彻底死去,这个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生产。
你只有杀死你母亲的一部分,爬出那段逼仄的阴道,不再和你的母亲共享生命,才能和母亲分离。同时,你需要遭受审判,因为你杀死了你自己。Beau贪恋着母亲与生命,当他彻底背离母亲时,他的心灵被杀死,一个崭新的,独立的Beau从他母亲的尸体上站立了起来,Beau不再恐惧。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