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个回答
影片中那些体现日式美学的元素运用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光看片名,可能很多人认为是一部流俗于爱情的烂片。相比这个名字,我还是更喜欢它本来的名字《渊野边》。这是一部讲述在日华人日常生活的电影,透过舒缓的镜头节奏和清新温柔的影像,导演以冷静的姿态审视了近年来在日华人和普通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表现出一种近乎“哀而不伤”的生活态度和悲悯的情怀。
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琐碎而又平淡无奇的内容,在导演李亘的镜头中竟被表现得生动鲜活,看似庸常的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却又是隐藏着种种不可预知的潜流,隐隐支配和影响着人物的命运,导演通过不同的日本美学元素,来将故事娓娓道来。
镜头与光线的运用
在《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中,导演李亘采用了清爽的镜头,冷静、柔情的色调和委婉含蓄的话语,彰显日式审美文化。影片从一个留日交换生视角讲述了充满柔情但又突出现实感和生活的残酷性的青春回忆故事。
此外,该片在光线处理上注重精准透析和情节映射,全片大量采用协调、统一的自然光去强调片子的所透露出清新的气质;利用闪烁的彩灯光线衬托角色面孔;选择顶灯、逆光等塑造人物心境;此外,在医院的场景中,导演采用了非常自然的光线透过玻璃窗,打在管唯身上的那隐约的光亮线条柔美,突出了角色的人物性格。简单的构图、随处可利用的空间,如电线杆上一窝初生的小鸟都可以成为导演有意为之的隐喻手法,用静物揭示角色的命运或心境。
空间场景选择与日式风情
影片是导演时隔12年后,返回东京渊野边,返回他工作过的“南国亭”餐馆重新拍摄了自己留学交换一年所发生的故事,所遇到的人。
并且对于重返故地拍摄电影,李亘自己也这样说:“就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只有回到渊野边回到南国亭,才能笃定看到那些画面长什么样子,每个人物又该做些什么。我是最熟悉那些空间的人,那里是我的主场。”因此导演才能在影片中熟练地使用场景语言衬显人物性格,情感叙事不偏不倚,让青春、爱意、遗憾、愧疚、烦恼等话题得到沉淀,既不夸张,也不保守,体现导演的某种特殊情怀的延伸,让暧昧情愫不知不觉中透露、隐现。该片日式审美风格下的淡淡哀思确实让国内熟悉日本导演诸如岩井俊二、是枝裕和的作品的观众会心一笑,影片也完全展示出来了日本郊区复古的街景,晴朗的天空,微朦的阳光,贴近生活的故事片段,以及演员对角色心理的理性把握等,也在不知不觉中,带动观众寻找往事的共鸣点。
日式“物哀”美学与生死观
在影片中,导演一直以静观的姿态审视当代普通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这种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在日华人的生活情感态度。而影片中那种“哀而不伤”的生活态度和悲悯的情怀,同时流露出强烈的日本文化精神。
在日本文化中,“物哀”的传统意识一直渗透其中,而这种“物哀”的传统意识,发展成了日本民族一种情感上的追求。在日本文化中对男女情爱的把握常常与物哀的美学传统联系,呈现出淡淡忧伤的情趣。物哀是一种哀怜的情趣,体现着一种敏感、细腻的情感价值,同时也压抑对异性的情爱表达,具有挫败哀叹之感,一如影片中小李、邱邱和青木之间的感情流转,管唯和宋哥之间的搭伴过日子的凑合以及日本老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携手前行。此外《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在叙事空间、场景的选择和一些道具的使用上,也注重色调处理得和谐与形象表现得自然,致力于营造一种低调、内敛,具有物哀特征的美学风格。从影片定场镜头的管唯帮小李收拾东西开始,到小李和邱邱在酒吧的相见,再到南国亭酒馆日本大妈身上的带的母亲遗物蝴蝶胸针、日本老夫妻所一直使用的优惠券,管唯收到的丝巾礼物等,这些细节和素材皆在突出一种物哀元素,所以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却又通过这些情节和物品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名字叫《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片中每位角色离开的方式不尽相同,邱邱因为得不到小李的情感回应而转向一个酒吧老板,青木因为犯罪被遣送回国,宋哥因为黑在日本且疲倦了长久的没有未来的情感关系,日本老奶奶却是因为去世先丈夫而去……
导演在影片中以一种冷静的姿态审视着主人公的悲喜人生。在对生死这一终极问题的表现上,尤其是处理剧中角色去世时,展现出来的并非压抑、沉重,而是不时透露出温暖。导演并没借着描写某个人的死亡过程,来煽动剧中人物和观众的悲伤情绪,而在影片中给出的答案也是死亡与成长一样,不过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一定要与悲痛、绝望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片中角色死亡之后,剩下的亲人也在有条不紊地继续生活着,就此也冲淡了生离死别的负面情绪。因为在日本,死亡从来不是给生存着的个体留下的阴影或者悲伤,而是让那些活着的个体从故去的亲人中领悟出生命的无常,并依靠着这种力量坚强地活下去。
日式美学的饮食日常
是枝裕和曾说过:“影片除了细节别无他物,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就是生活,这正是戏剧性之所在——在于细节。”因此在他的电影世界里,总也逃不开“吃”这个动作,因为它代表着生命的鲜活力。
而《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这个故事主要发生的地点是东京渊野边的南国亭餐馆,自然也少不了吃的戏份,纵观全片,单单是厨房戏和餐桌上的戏,就占据了影片将近一半的戏份。在影片中,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导演都从饮食方面给予了美好的展现,日本老头子梅酒,错把管唯看成男性,管唯气愤地给他们上超大份菜;小李点多了炒饭,四份炒饭只能自己和宋哥吃掉;邱邱给小李过生日,门口点燃蜡烛的生日蛋糕;宋哥为了给小李醒酒而煮干掉的醒酒汤;日本老奶奶在医院递给管唯的桔子;小李在莉莉老师家中吃相很丑的那顿午餐;餐馆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杏仁豆腐;日本大妈给青木带的牛肉饭以及青木在超市吃掉的过期食品;新年的时候南国亭餐馆几个人的聚餐。这些平常的“食”的动作,只是生活中最具生命的象征,也附带着导演对生活的态度,配上唯美的镜头,渊野边这个郊区小镇的人们有条不紊地继续生活着,就此也冲淡了影片中那一个个冒出的生离死别的负面情绪。
对于观众而言,在影片中看到镜头下的详细生活细节,由平淡而触动人心,也让观众能够达到更深度的共鸣。
冗长的片名大多都有显著的劝退效果。
尤其是在经历过今年史上最烂情人节档之后,7个字及以上的片名更是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现在竟然来了一部片名长达11个字的电影——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以下简称《如果》)。
似乎透露着一股国产爱情烂片的气息,不过当你阅读电影简介后,发现它并非一部爱情片,而是讲述一个去日本东京留学一年的交换生的故事。
于是,你又重新焕生了一些兴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或许它能打破片名太长电影就不行的魔咒吧。
然而看罢电影,只能感叹这个魔咒依然有效。
《如果》讲的故事很简单,它像一个朋友那样跟你讲述他的留学经历,他遇到的人和事,简单到有一种不讨巧的直率感。
而这种简单也让这部片子显得过于平淡甚至无聊,尤其当你发现本片的幕后创作班底时,就更觉得可惜了。
1、那些真实的烟火气
客观来说,这部电影无论在人物塑造,还是一些日常画面的描写上都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或许这些正是由于来自导演 李亘 真实的生命体验,所以也赋予了这些电影画面更多的烟火气息。
正如该片的监制也是导演李亘的研究生导师 王红卫 说的:
我觉得我们的银幕上写普通人的片子太少,而这部片子讲的是中国的普通人和日本的普通人,可以说是基本接近底层的,而且是尽量地写生活中的那些特别细致入微的情感,我觉得屏幕上很需要这种电影。
电影整体的气质舒适恬淡,在日常的惆怅中又饱含着温暖。
而且片中的这些人物也都其可爱的地方,和值得体味的人生经历。
比如店长管唯, 齐溪 很好地掌握了表演的分寸感,把之前像《奇迹·笨小孩》中常有的那种倔强、刚硬感做了较为合适的收敛。于是这样一个南国亭店的店长就可爱多了。
还有片中前后两次呼应式地提及窗外那个似有似无的“东京塔”,在这样生活化的对白中捎带了些许的诗意,又有一些淡淡的苦涩,于是就让电影拥有了更多的韵味。
2、超强的幕后团队
电影乍一看,似乎名不见经传。
导演和编剧是李亘,这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主角中只有齐溪比较出名,其他也都不算熟悉。
当你再仔细看电影的幕后班底时才惊叹,这些都是在业界响当当的名字!
而导演李亘的父亲正是著名表演艺术家 李雪健 老师。
作为星二代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能请到那么多大咖到自己的创作团队中自然也是好事。
只是以这样一个强大的班底,再看最终的成片效果,确实有些差强人意。
电影的内容主要改编自导演自身留学日本的经历,尤其是片中提及父亲重病也很容易联想到李雪健罹患癌症的事情。
虽然最终的呈现的确是有了点儿日本片的味道,但还是过于寡淡。
平淡本身并不意味着不好看,像山田洋次、是枝裕和的电影都可谓清汤寡水,但是从容的镜头中也有敏锐的观察,恬淡的剧情里饱含着人物的深情。
可是在《如果》中,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一种游离的生疏感。
即便不同上述这些日本大师相比,仅仅和国内去年有着类似故事背景的 《又见奈良》 比较,在完成度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3、形散神也散
同前几天聊过的《美国女孩》一样,作为导演处女作,李亘同样深入地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融入到电影当中。他也在作者自述中绍过自己的留学经历:
2007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大二,得到一个去东京交换留学的机会,为期一年。我住在“渊野边”,听名字就知道挺偏僻。
除了上课以外我常常泡在一家中华料理店打工,它躲在车站附近的地下一层,老板是中国人,收留我的店长姐姐是中国人,一起干活儿的也大都是中国人。它有一个挺传统的名字,南国亭。
那一年我几乎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没去过富士山、没体验过茶道、没泡过温泉。很多同学常常笑话我,你千里迢迢跑來留学,结果天天混在一个中华料理店?
作为新人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加入更多自身的经历、体验不是什么坏事儿,反而会让电影显得更真挚动人,也能避免因拍摄自己并不熟悉的内容而显得悬浮。
只是导演的交换生经历仍相对特殊一些,可能那些有着类似经验的人看完本片会有更多的感触,但大多数没有这样生活体验的观众就很难有共鸣。
诚然,如今在外漂泊的年轻人很多,但大多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挣扎,与导演来到东京这样的异国他乡还是有很大区别,尤其还是在“渊野边”这样的偏僻处打工,就更加不一样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电影主要的不足在于视角过于分散,缺少必要的着力点。
电影虽然通过日常平淡琐碎的细腻刻画,带出了些许日本片的味道,也通过散点般的透视刻画了一组在日漂泊的华人群像。
可是由于每组人物关系都点到即止,没有更深入地挖掘展现,使得观众无法真正感知到这些人的挣扎与苦痛。
另外,人物之间的矛盾无法被积攒到一个足够浓密的程度,这样就让电影最后的离别缺少了该有的力度。
也导致电影从头到尾都处在一个过于平淡的氛围中,自然就稀释原本应该着力的那些暗流涌动,整部电影也就显得淡而无味了。
比如那个希望获得永驻身份的黑户宋哥(宋宁峰 饰),由于其特殊的身份背景,其实是具备很强的人设张力的。
作为一个背井离乡,常年在日本底层挣扎的中年人,被迫依附于一个中华料理店的店长,其内心的情感一定是非常纠结复杂的。
但这样一个很值得挖掘的角色,在电影中只通过几场争吵的戏来展现,并没有把人物的前史以某种巧妙的方式,结合到主角作为交换生留学的这一年的故事里。
而且宋哥和管唯之间的矛盾也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些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没有成为推进剧情的有效动因。
这也使得这些人物和主角之间没有构建出有效的互动,所以在最后他突然出现的时候,观众不会有太多的情感上的波澜。
还是很可惜!拥有这样扎实的一个创作班底,在基本的技术层面上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只是电影在整体结构上还是缺乏充分的设计和考量,显得过于散乱无序,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线,人物的矛盾也没有被充分刻画。
这使得电影在最终呈现上让观众多少有些昏昏欲睡,无法充分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相当于电影的蛋黄被打散了。
而这一切也就消解了片名原本带来的那种人生况味。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