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王仁湘关于三星堆器物、纹饰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20余篇,其中包括近年最新发掘的3号~8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人像、神坛、屏风座、玉琮等珍贵器物,书中图文并茂地勾勒了古蜀文化的神秘诡异,也展现了古蜀时代与中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印证了山海经传说的“通天神树”
截至今年9月,三星堆6座新发现的祭祀坑已经出土的编号文物(一块碎片也算一件编号文物)1万5千多件,接近完整的器物也有4千多件,其中各类材质都有——金、玉、石、骨牙……
但最吸引公众目光的类型,还是青铜器——顶尊人像、大神坛、扭头跪坐人像、大面具、头顶立人大神兽……还有和三星堆博物馆旧藏重新拼接成功的那件鸟足屈身顶尊神像,凡此种种,无不令人惊叹古蜀人的想象力瑰丽奇绝、超越时空。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让我们不仅又一次领略古蜀文化的奇诡与精致,也让我们又一次踏入古蜀人的精神世界,认识他们造作的神界,了解他们崇拜神灵的方式及与神灵沟通的方式。
造神易,造神界难,古蜀时代主要以青铜造出了神,也造出了一个特别的神界。古蜀人造作的神界,气势磅礴且机巧精致,生机盎然又神秘诡异:太阳鸟、通天神树、祖先神灵、奇幻神兽……古蜀人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神界里,感觉与神同在、与神同悲欢。
2号坑1986年出土的一号青铜神树(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在这个神界里,起到沟通天地作用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莫过于青铜神树。
天是那样高远,人若是要与天神交流,情理上应当有条通道。高山太远,难以接近,高大的树木更贴近古人生活,形象也更丰富生动。神树崇拜是古代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先民们认为神树能连通天地,沟通人神。树可参天,扶桑、若木和建木,都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神树,也是神话中的“人神交流通道”。
古蜀人也有神树信仰,这神树不仅只是口耳相传,也不仅仅只是出现在有限的画面上,他们是用青铜造出了高大的神树。三星堆前后出土了8棵青铜铸造的神树,推测是常设于宗庙用于隆重祭仪的通天神器,体现了古蜀人的宇宙观,也记录着他们的信仰。
在这8棵神树里,以1号青铜神树体量最大——这也是迄今中国考古中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青铜文物——神树由底座、树枝干和龙体三部分组成,通高近4米,采用分段铸造工艺,树体分三层枝叶排布,每层横生三枝,枝端是一个花果,花果上站立一只鸟,一共是九枝九鸟。
青铜神树上的太阳鸟(摄影 陶轲)
在著名的《山海经》中,《大荒东经》部分记有这样的神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汤谷即为旸谷,也就是太阳谷,是太阳之家。这扶木也就是太阳树,太阳止在树行在天,都由太阳鸟载着。扶木或又写作扶桑,《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树就是太阳树,也是一棵神树。而曾经有过的十个太阳,传说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这十个太阳每天轮流上天当值,一个在天上当值时,另九个就在扶桑树上。王仁湘认为,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九只神鸟,就代表着九个“轮休”的太阳,正契合了《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2号坑1号青铜神树拓本
三星堆另一棵2号青铜神树虽然已成残体,但仍有树座和主干,顶部虽残缺,仍可见枝端也立有铜鸟。神树三面还各有一跪坐铜人像,守护着神树。其他还有一些小体量神树,枝端也见有立鸟。这样的神树,可能也是扶桑,都是太阳树。
代表着太阳的神鸟位置显著,但其实隐在这神树上的还有一条神龙。绳索状的龙体蜿蜒在树干上,上尾下首,好似刚好从天而降。
此外还有一株神树,呈双树连理并立之形,王仁湘认为,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天梯——《山海经·海内经》《淮南子》和《吕氏春秋》中都提到传说中的建木,“建木生天地之中,有百仞之高,众神缘之上下。”这建木便是天梯,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要由神树天梯上下往来于人神之间。
青铜神树线描图
站立在青铜神树前,想一想古蜀时代的工匠们,他们为制成这些高大的作品倾注的心力。自然也会想到,中国神话的许多篇章,也有古蜀人的精彩奉献。
是王,是巫还是神?
在B站最近刚播完、评分高达9.0分的“神片”——5集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中的第一集,有个细节是:参与8号坑发掘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在工作服背后顽皮地写上“蜀王别急 我们来啦!”引来搞笑弹幕无数——“蜀王:别过来,我没惹你们任何人”“蜀王:算命师说我三千年后有个劫”观众们对神秘古蜀王的兴趣,也由此可见一斑。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纪录片截图
三千多年前古蜀王的墓葬在哪里,至今没有踪迹。但王仁湘在这本书里告诉读者们一个关于“蜀”的来历——传说“蜀”原本是一种昆虫的名字,而且是会吐丝的蚕虫。“古蜀人很早就用这蚕丝织成了丝绸锦缎。后来这蚕成了部族的名称,又因此有了蜀国和蜀王,也就有了别具一格的古蜀文明。”
各代古蜀王的名字,有一些保存在传说里。蜀国的历史,因为没有纳入中原主体史乘,只留下一些模糊的片段,那些细节早已湮没无闻。好在考古上的发现将许多的历史事象揭示出来,我们又可以开始勾绘出古蜀文明的大致轮廓。
在古蜀人的神话世界里,蜀王是神化的人王。古蜀先王,有教民养蚕的蚕丛,有教民捕鱼的鱼凫,还有教民农耕的杜宇和带民治水的开明。他们的名号多与蜀人的生业相关联,这是历史的记忆。 传说中蜀王都有神一样的出生,也有神一样的归宿,他们专意为众生求福祉是蜀人永远的记忆。
青铜大立人
(摄影 陶轲)
古蜀王的尊容是怎样的?
王仁湘说,可能我们已经见到了他的造像——就是那尊出土于三星堆2号坑的青铜大立人。这尊青铜立人像出土后经过精心修复,整体形象基本完整,成为三星堆出土青铜造像体量较大的一件文物。“它或许真是一代古蜀王的塑像,或者是古蜀时代某个神明的象征。它是以 1:1 的比例仿真铸造,如此巨大的青铜立人像,在中国商周考古中闻所未闻。”
这大立人究竟是王、是巫还是神?王仁湘告诉我们:在古蜀人心目中,立人像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古蜀时代,蜀王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很可能同时拥有几重身份,合而为一,至高无上。
三星堆博物馆中的青铜纵目面具
“传说古蜀第一代开明帝称丛帝,原名鳖灵,本是东方楚国人,失足落水淹死,尸首却逆流而上,被打捞复活做了蜀相。后来鳖灵治水有功,蜀王将王位禅让给了他。”这几位古蜀王,有的是从天而降,有的是自外地而来,但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神性,“蜀人也是经过多次移徙进入蜀地,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天府之国。人神杂糅,人神共舞,这便是古蜀人的世界。”
“天眼”炯炯 望向凡间
如果必须在发声、听力和视觉这三个感官功能中仅选一样保留的话,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视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人类了解这世界的最起码途径,太重要了。
眼睛崇拜在古代蜀人的精神世界中也是一个很核心的内容。在三星堆的青铜器件上,特别是与人像相关的装饰上,也常见有眼形装饰。王仁湘仔细观察后发现:青铜立人像的周身都布满了眼形装饰。除了双眼兽面冠,下裳前后都有成组兽面装饰,均以环眼作为主要构图。
青铜眼形器
此外,三星堆的青铜人面和兽面上也有各类变化多样的眼睛造型。青铜神坛中部铸出的操蛇四力士像,它们双腿的外侧都有对称的眼形图案;在另一座青铜神坛顶端有一尊跪坐的人像,残存的双腿外侧也见到一双眼形图案;还有另一件小青铜人像的双腿外侧,同样也见到类似的眼形图案。
不过,古蜀人对眼睛图形如此热衷表现,并非是因为重视视力——在近视眼极少的过去,他们崇拜的并不是单纯的眼睛,可能还是太阳。因为萨满教中的天神同时也是太阳神,而太阳神往往被刻画成眼睛形状。
三星堆博物馆里的太阳轮
在诸多古代神话中,太阳被视为“天之眼”。日出日落,昼夜变化,四季更替,太阳给世界带来生命,给人类带来希望,太阳崇拜成为人类最普遍的信仰。在古蜀文明中存在大量反映太阳崇拜的艺术品,让我们看到蜀人崇日祭日风尚的许多细节。
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蜀”字,是一只带着小卷尾的大眼睛,这个模样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冠式的侧视图相同,也与一些同时出土的兽面颌下附带的眼形相同。王仁湘也猜想:这会不会是“蜀”字的另一个本意来源——飞翔着的大眼睛,而不是传统认作的小小蚕虫。”
考古专家们普遍认同古蜀王国是一个以神权为主导的社会,古蜀人在神灵信仰中形成独特的仪式。王仁湘认为,其中有一种献祭仪式,是在祭仪完毕后将各种祭品毁弃并埋藏地下。“人类给神灵献祭的,是人自己觉得最喜爱最宝贵的物品,觉得人最需要的,一定也是神最需要的。”
8号坑出土的神坛
他个人相信,这些祭祀坑在3000多年前,属于古蜀王国的国家祭坛,是蜀王定期举行祭仪之所。“是祭天或是祭地,还是天地合祭,这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次祭典留下至少一个埋藏坑……幸亏有这样的祭坛埋藏了这样多的艺术珍品,不然我们对古蜀文明的发达程度也就不会有准确的评价了。”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乔雪阳